李壁華
摘 要: 在語文教學中貫穿審美教育非常必要。隨著語文教學改革的發展,語文美育必將顯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作者根據多年教學實踐經驗,闡述了審美教育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
關鍵詞: 審美教育 語文教學 重要性
美是普遍存在的。人們除了在自然界、社會生活和藝術領域欣賞美和進行各種美的創造外,還可以通過審美教育,實現自身的美化。審美教育是指運用美學理論和美的現象,在審美關系中實施教育,以陶冶人的感情,啟迪人的智慧,使人們形成高尚的審美情趣,健全的審美能力,培養人們按照美的規律,創造美的能力。
課堂教學,尤其是語文教學,是實施審美教育的重要途徑。這有幾方面原因:首先,這是教育大綱的要求。《語文教學大綱》明確指出:“在教學中,要開闊學生視野,發展學生智力,激發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培養學生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其次,美育也是課堂教學實踐的需要。語文固然是學習和工作的基礎工具,但語文豐富的情感,深邃的理念,以及負載的人類文明成果顯示了其鮮明的人文性。“文章不是無情物”,語文課堂更應是涌動著真情,充溢著美感,煥發著生命活力的磁場。課文一旦離了美,必將顯得枯燥乏味,失去應有的魅力。再次,課堂美育更是素質教育的要求。素質教育的“素質”不僅包括道德素質、知識素質、勞動技能素質,還包括美的素質,即正確感知、判斷、理解美的能力。
由此可見,在語文教學中實施審美教育非常有必要。其實施方法多種多樣。下面從感受教材中的自然美、人物美、語言美三個方面闡述。
一、啟發學生聯想,領略作品中的自然美
中學語文課文中的自然美千姿百態,令人目不暇接。教師通過有感情的講讀,引導學生耳聽、口誦,并進行聯想與想象,產生身臨其境的美好感受,在審美的愉悅中潛移默化地受到自然美的熏陶。
(一)挖掘作品中豐富多彩的景觀美,激發學生對美的事物的追求,逐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創美能力。《春》勾勒了一幅幅充滿春天氣息、充滿春的活力的畫面;《蘇州園林》介紹了亭臺軒榭布置有序、花草樹木映襯成蔭的蘇州園林的圖畫美……對于這些豐富的自然美資源,教師必須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欣賞品味,通過播放錄音、教師范讀、學生朗讀等方式,指引學生初步感受。接著指導學生分析關鍵詞語,并發揮聯想,重視作品中的美好景象。學生會陶醉在自然景物美之中,感受到巨大愉悅,獲得審美滿足,于不知不覺中豐富生活,陶冶情操,塑造人性,并產生對美好事物的熱烈向往,促進審美能力與創美能力的提高。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課文為“例子”,觀察、發現自己身邊的自然美,然后訴諸筆端,創造出美。
(二)品味自然美中所包含的人生哲理,啟發學生心智,提高思想認識,培育審美理想。讀一首詩、看一幅畫、聽一段交響樂,常常是通過無限的感知形象,不自覺地感受到某些更深遠的東西,從有限的、偶然的、具體的訴諸感官視聽的形象中,領悟到那日常生活的無限的、內在的內容,從而提升心意境界。陶淵明的《飲酒》詩:“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詩人這種深入自然、滲透自然、與自然同化的怡適心靈是真實而不易把握的。教師如能結合日常生活的例子略加點撥,學生也能從自己的生活實際中找到類似的感覺,那么,他們所獲得的精神愉悅便是奇妙而真切的。這種滲透于天地的感悟不僅是一般的感官愉悅與情感滿足,而且是一種極奇妙的精神享受,一種超越現實的人生感性境界。
二、啟引學生感悟,體味作品的人物美
人物美是社會美的主體。教學中,通過對作品中人物、事物、內容的分析,引導學生借助語言感知形象。產生審美效應,啟發學生把審美感受上升到審美意識,提高審美能力。
(一)欣賞作品中崇高的理想美。遠大崇高的理想是人物思想美的重要內涵和心靈源泉,它決定人的價值取向。這種光輝思想對學生的熏染感召作用是不可估量的。陶淵明的《桃花源記》虛構了一個景色優美、土地肥沃、資源豐富、民風淳樸、沒有壓迫、沒有戰亂、和平安寧的美好社會,這是生活在黑暗現實中的陶淵明的社會理想。這個社會理想不僅是陶淵明的魂之所牽、夢之所系,而且是千千萬萬華夏子孫所極力向往的;“世外桃源”不僅是一個成語,而且是人們心靈深處的一方凈土。
(二)品味真摯的愛國美。愛國主義是思想感情美的重要體現,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和意義,它所體現出來的崇高與壯美令人的心靈震蕩不已。這種情感的涌動能迅速促動審美意識的形成,產生強烈的審美效應。《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通過記敘聞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跡,表現他作為一個學者戰士的革命英雄主義、愛國主義精神,這個崇高的人物情感思想具有強烈而巨大的美育效能。通過作家形象的描寫,把愛國主義這個永恒的主題賦予給這個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使學生在藝術世界里受到熏陶,思想上得到啟迪,情感上受到感發,實踐上找到榜樣,使道德境界和審美境界合一,從而產生良好的意志行為。
(三)感悟精湛的哲理美。《傷仲永》以天資聰慧、“指物作詩立就”的仲永不學習終歸“泯然眾人”的事例,強調了后天教育和培養的重要性。教師要調動學生感知,啟發學生因情悟理,對審美情境中的深沉意蘊反復思考,深入領悟,直到獲得關于社會人生的真諦而得到心靈的解放和情感的升華,進而充實和提高審美理想,同時充實和提升人生理想。
三、指導學生朗讀,顯示作品的語言美
要欣賞作品的語言美,就要從朗讀開始。因為朗讀是感知的主要方式,是獲取文章美感的途徑。朗誦可以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入于眼、出于口、聞于耳、記于心,產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的美的感受。
朗讀在那些具有語言的形式美的作品中顯得更重要。語言的形式美中,我們先來看節奏和韻律之美。具有節奏感和韻律感的語言,聽起來特別清晰響亮,像行云流水般的流利順暢,自然舒展,富有音樂美。詩歌中的節奏和韻律特別明顯。這種節奏美和韻律美通過朗讀能很好地體現出來。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平仄協調,韻腳分明,抑揚頓挫,富有強烈的韻律感。
語言美也體現在語句的整齊和參差上。整齊劃一的詞句能體現一種統一有序的潔凈美、規整美,有時能表現出一定的語言氣勢,增強語言的表達效果。像講究格律的詩歌,像嚴整有序的駢文,像相等字數的詞組、句子……如劉禹錫的《陋室銘》,不僅韻律感強,而且詞句兩兩相對,整潔有序,讀起來朗朗上口,韻味深長,確為千古美文。
當然,一味的整齊劃一不免顯得單調、沉悶,所以古人說:“聲一無聽,物一無文。”整齊中的變化能構成一種參差錯落美。如范仲淹的《岳陽樓記》,詞句駢散交錯,語言節奏富于變化,創造一種語音的錯綜美。讀起來聲調鏗鏘,意趣無窮。
另外,語言的內容美也不容忽視。明朗有力、形象鮮明的詞句能使語言明晰具體,達到最佳表達效果。如孟浩然的“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對于這些具有內容美的語言,同樣要加強朗讀。指導學生通過朗讀體會文章的情味,加深理解。要學會品味好詞妙句,認識語言文字在表情達意方面的獨特而巨大的功能,提高文學修養。指引學生加強閱讀,勤于動筆,增強駕馭語言的能力。
總之,語文教師應從各方面特別是朗讀方面著手,培養學生的語感和美感,引導他們朗讀篇章,咀嚼詞句,摘抄名言佳句,欣賞作品的語言美,指導學生在作文練習中模仿美、表現美,寫出富有時代氣息的文從字順的美文,培養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在教學中,教師除了要處理好教材、潛心發掘美育資源外,如能在教學手法上不斷做文章,采取科學、實用的教學方法,那么,語文課所發揮的美育功能將更加巨大、深遠。
可見,在語文教學中貫穿審美教育是非常必要而切實可行的。隨著語文教學改革的發展,語文美育必將顯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我們要遵循認知規律,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心智特點,從感受教材的自然美、人物美、語言美三方面,循序漸進地推進語文美育的實施,通過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培養他們的審美情操,促進他們素質的全面提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