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宏偉
摘 要: 全國新課標高考文綜歷史的考試到2014年為止,已經走過了八個年頭。從這些年高考歷史卷的發展趨勢上可以看到,高考命題正在從新課改之前的“知識立意”走向“能力立意”,并且在向“素養立意”發展。本文以高考文綜Ⅱ歷史卷中的開放性試題第41題作為高考命題發展研究的平臺,觸摸到高考歷史學科考試的脈搏,明確備考方向,從而有的放矢地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教師的教學水平。
關鍵詞: 知識立意 能力立意 素養立意 開放性試題 啟示
新課標高考歷史大綱中對學生的考察要求規定了四個層次的考核目標與要求,前兩個層次通過選擇題的形式進行考查具體是: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后兩個層次主要通過非選擇題的設置落實,具體是:描述和闡釋事物,論證和探討問題。第四個層次是要求等級最高的,那么“論證和探討問題”在高考歷史學科試題中是如何體現的?這一能力的考查就是通過第41題實現的,就是通常所指的開放性歷史觀點題。那么這一新題型從創立到現在經歷了怎樣的發展與變化呢?面對新的變化,我們該有何作為呢?
一、高考開放性試題第41題的特點分析及解決方法
新課標高考歷史卷41題首次出現在2011年,從此開創了一種與以往不同的新題型,即:史學觀點題,或稱為歷史評價題。這一題型的出現,實際上正是適應了高考對高三學生認識和評價歷史能力素質考察的要求。
二、高考開放性試題第41題的發展與嬗變
先看2013年41題,從試題的形式上看,給所有人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問題的來源出自三張圖片:中國的故宮太和殿、英國的王宮白金漢宮、英國的首相官邸唐寧街10號,題目要求是:提取材料中的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從建筑和政治關系的角度進行中英比較。
本題以歷史照片的方式呈現歷史問題,視角獨特;以中英建筑影射中英政治體制,創新思維。解答本題可以先提取照片中的準確信息,即:不同的建筑文化充分體現了不同的政治文明。本題要求學生開拓思維空間,聯系中外歷史背景,橫向比較中西政治文明,認識近代中國落后的根源,思維的拓展空間很大,歷史的比較與聯系角度很新。
2014年的第41題的廬山真面目:比較兩份目錄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其中一處不同,并分析出現這種不同的原因。(所指出的不同之處明確清楚;原因可從一個或多個角度進行分析,觀點明確,合理充分。)
2014年本道題與2013年相比仍然體現為“找不同”,作為開放性問題,2014年的設問具有一定的指向性,選取兩則不同階段歷史書的目錄進行對比分析,主要目的是通過學生對歷史教材目錄的分辨分析不同時期歷史階段劃分的背景及依據。2014年的這道題更加突出了對以全球史觀及近代化史觀為代表的新史觀的學習認識和理解運用。
三、開放性試題的發展趨勢的分析及啟示
從2011年以來第41題的發展歷史來看,有以下顯著變化趨勢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并且采取對策:
1.越來越重視“能力立意”的要求,突出考查學生運用判斷、比較、歸納的方法論證歷史問題的能力。2011年的西方文明與東方文明的關系比較,2012年的西方侵略與中國劇變的關系對比,2013年的中、英建筑文化和政治文明的差異比較,2014年的世界近代史新舊目錄的比較與分析。
這提醒我們在平時學習中一定要重視比較、聯系、歸納的歷史研究方法的掌握和運用??梢钥吹奖绢}在問題設置上有一個固定的套路,即:在相同的時代中(近代社會)、不同的兩個國度或兩個空間、對同一性事物作相關性的對照,要求從一個或多個角度提出觀點并評判觀點。
2.“素養立意”的考核目標在加強。何為素養呢?即歷史學科素養和人文精神素養。歷史學科講究辯證思維和史論結合研究素質,歷史學科是一門人文學科,它在提高現代公民的人文素養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從近四年的開放性試題可以看到,提倡和運用新史學觀的趨勢正在不斷加強。如2011年的題目反映了東西方兩個世界的文明史觀,2012年的題目表現了西方沖擊后的近代化史觀,2013年的題目展現了政治制度中的社會史觀和文明史觀,2014年的題目從全球史觀的角度介入了開放性問題的探究。
總之,我們必須牢牢把握新課標高考改革的方向,快速適應新形勢下高考對學生和教師的要求,努力改進教學方法,強化教學效益。在由精英教育逐步向素質教育轉化的今天,歷史教學不再是僅僅培養歷史學家,而是更多地培養學生的國民素養(愛國熱情、感觸歷史的能力、民族文化認同的程度、自我心理的成熟等),關注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做人。一個學生的歷史認知結構越是系統和開放,素養越高,對學習過程的體會越深刻,就越有興趣學習。讓我們共同朝這個目標努力。
參考文獻:
[1]2011-2014年高考新課標全國文綜卷即寧夏高考卷(歷史部分).
[2]2010-2014年全國新課標高考歷史考試大綱.教育科學出版社.
[3]2014年高考考試說明(課程標準實驗版).文科綜合(教育科學出版社).
[4]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