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再興
【內容摘要】隨著高中地理課程改革的推進,以及素質教育的進一步實施,“導學案”課堂教學模式日益受到廣大地理教師的青睞。那么,教師如何精心編寫一份符合學情的導學案?如何避免導學案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弊端和問題?真正讓導學案對學生的自主學習實施科學引導和有效指導呢?什么樣的“導學案”課堂教學模式才實施起來才是有效的呢?這是實施“導學案”課堂教學模式值得思考問題。
【關鍵詞】導學案 有效性
一、導學案的編寫和實施
“導學案”課堂教學模式要求教師在課前設計編寫一份符合學生學情的紙質文案,用于指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參與、合作探究,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自主、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反饋,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導學案在編寫和實施的過程,需要教師認真鉆研教材、細心分析學情,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設計各個環節,提高自己駕馭課堂的能力。
導學案欄目的設計要求簡潔明快,易于操作,便于學生開展自主學習,創設高效課堂,遵循“以學定教,先學后教,以教導學”的思路,不追求式樣嘩眾取寵,注重使用的有效性。主要欄目和要求:
1.學習目標
圍繞教學目標、緊扣教材,從整體上體現教材的知識結構和知識的邏輯關系。學習目標要精細化,使用明確的行為動詞,如避免使用“知道、了解、懂得、提高、體會”等模糊的提法,更多使用“理解、總結、敘述、指出、畫出、歸納”等細化、精確的行為動詞,以便教師更好的了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知識和技能的生成情況。比如高中地理必修三關于《區域可持續發展》一課課標建議“調查家鄉一片荒廢(或利用不合理)的土地,探討這片土地荒廢(或利用不合理)的原因”“聯系本地實際,討論某工廠對地方經濟的帶動作用,以及所造成的環境污染,進而提出改進措施。”等表述中的調查、探討、聯系、討論、提出、結合等就是在知識技能上需要達成的學習目標的準確描述。三維目標的體現要避免千遍一律,使學生看到后一目了然,針對性突出,尤其是過程與方法目標,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表述不必刻意描述,只需在整個模塊中進行滲透即可。
2.重點難點
導學案的涉及,其重點難點的把握要準確。教學重點和難點是課堂的脈搏所在,是提高教學效率的關鍵。導學案對重點難點的合理設計可以運用一些探究性問題進行呈現,問題設置比如“根據……數據資料,繪制……統計圖表,分析……的變化特征”、“閱讀……材料,思考……問題”等,最后通過學生展開討論交流,形成共識。
3.問題設置
導學案中設置的問題,首先要有思維價值,避免學生照課本填空,對號進座,抑制學生的積極思維;其次要有一定的梯度性與系統性,設計好問題的難易層次,環環相扣,層層遞進,構成一個有機整體。這樣不僅使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吃得飽,而且使學習困難的學生也能積極思考,激發求知欲望,擴大課堂的參與面。
4.課前預習
導學案在授課前編寫完成,并提前發給學生,讓學生進行課前預習。課前預習是提高地理課堂教學效果的一個重要環節,其主要功能是對學生的新課學習定向,明確學習目標,把握新課重點、難點,了解基本概念。學生把預習中不了解的部分放在課堂中提問,教師釋疑、師生共同研討問題。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課堂交流、探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5.限時練習
導學案課堂教學模式的一大亮點就在于其版面充足,教師可以根據重點、難點需要,有針對性的設置一些典型例題和反饋練習。通過當堂訓練與反饋,鞏固教學效果,完成授課目標,確保教學的有效性。導學案中的限時練習要注重分層,練習面向全體學生,訓練時間控制在10分鐘左右。
6.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設計是基于教師對教材鉆研和理解的基礎上,對本節知識的綜合歸納,能夠直觀的、完整的表現當堂課的全部信息,具有知識銜接性、邏輯性、綜合性等特點。好的板書設計可以幫助學生構建知識結構的能力,提高知識歸納、總結的能力,培養思考分析問題的能力等。
二、導學案應用舉例
根據“導學案”編寫欄目要求及“導學案”課堂教學模式如何實施,本人特選取講授《地形對聚落及交通線路分布的影響》一課所使用的“導學案”,僅供同行參考。
《地形對聚落及交通線路分布的影響》
【學習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說出聚落的概念和類型;
(2)根據實例能夠講解地形對交通線路密度、布局、形態和走向的影響。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列表比較,分析我國南方山區和北方平原地區聚落形態特征和布局差異,明白地形對聚落的影響;
(2)運用教材圖文材料,理解地形對交通線路密度、布局、形態和走向的影響,進一步鞏固閱讀、分析地理圖文資料的技能。
(3)認真剖析案例,大膽表達、交流個人的見解,發展個人合作及與人交往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報刊雜志、網絡電視等途徑收集有關溫福鐵路的資料,探究身邊的地理問題,體驗學習地理探究世界的成功樂趣,增強地理學習能力;培養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深切情感,樹立愛家愛國信念。
(2)明確區域差異,尊重客觀實際、因地制宜,促進區域發展。
【重點、難點】
1.地形對聚落的影響。
2.地形條件對交通線路密度、布局、形態和走向的影響。
【學習過程】
(一)基礎知識
1.聚落
(1)概念:人類_____而聚居的場所,包括_____的集合體,以及與_____相關的各種設施。
(2)分類:按聚落的性質和規模,可分為_____和_____兩大類型。
2.地形對聚落的影響
(1)表現:對聚落的_____、分布、_____和發展具有深刻的影響。
(2)典例——我國南北方村落北方平原地區:規模_____,多呈_____、_____格局,人口較_____;南方丘陵山區:規模_____,空間分布_____,人口較_____。
3.影響交通線路分布的因素
(1)自然因素:_____、氣候、_____等。
(2)社會經濟因素:____、資源、____、工農業生產水平____等。
4.地形對交通線路布局和形態的影響
(1)平原地區:地形的限制___,在人口稠密區一般呈___分布。
(2)山區:地形_____,交通建設的限制性因素比較多,公路多呈“_____”字形分布,且工程造價_____。
(3)在進行交通線路的選線時,要充分考慮到各種因素的影響,選擇_____,避開_____,盡可能_____,減少_____。
(二)題例探究
例1:討論:北方平原聚落和南方丘陵聚落的差異。
列表分析原因:
例2:讀圖及“麗江古城”材料,探究分析:
(1)麗江古城為什么冬無嚴寒,夏無酷暑?
(2)麗江古城的形成和發展利用了哪些有利的地形條件?
例3:對比中國地形階梯圖和中國鐵路交通圖,分析地形對交通線路分布的影響。
(三)練習
1.有關我國鄉村聚落地區差異的說法正確的是
A.北方平原地區村落規模一般較大,多呈帶狀分布
B.南方山區村落規模一般較大,多呈團聚狀分布
C.北方平原地區村落規模一般較小,多呈點狀分布
D.南方山區村落規模一般較小,分布相對分散
2.關于我國地勢分布和交通線路密度分布特點的敘述,正確的是
A.南方山地較多,交通線路稀疏
B.東部地勢較低,交通線路稠密
C.西部高原廣布,交通線路稠密
D.北方地形開闊,交通線路稀疏
3.下圖是某山區交通線與居民點分布圖,回答下列問題。
(1)圖中公路AH段線路的分布特點是____,其目的是為避開____。
(2)公路AQB段線路大體上是沿_____分布,它與APB方案相比,具有的優勢是_____。
(3)一般來說,在山地地區修建鐵路或公路時,人們通常優先修建_____,在線路選址時,通常會把線路地址選在_____。
課后鞏固:通過報刊雜志、網絡電視等途徑收集有關溫福鐵路的資料,具體分析地形對交通線路分布的影響。
【板書設計】
三、導學案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滋生部分教師的授課惰性
導學案一般是備課組所有教師共同使用的,但是編寫往往是由某位教師個人完成的,體現出教師個人對教材的理解和思路,帶有鮮明的個人特色,在具體使用過程中“拿來主義”,這樣不僅貽誤學生,影響自己的專業水平,也會影響課堂教學效果。
2.學生部分能力的缺失
首先,“導學案”課堂教學模式導致部分學生閱讀課本的功能下降,出于對教師權威的認同,亦或是學生根本不愿花時間閱讀課本,大多數學生奉導學案為秘訣、為唯一,從而導致課前一份導學案,上課一份導學案,作業一份導學案,復習一份導學案的情況出現,導學案完全取代了課本,學生對于課本的閱讀和研究就會淡化。其次,“導學案”課堂教學模式導致學生做筆記的功能下降,做筆記不僅僅是記下重點知識的過程,其實更是在筆記的記錄和整理過程中,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消化、總結和升華的過程,這個過程也是學習知識不可缺少的一環;但是,“導學案”課堂教學模式讓學生認為教師已經為自己提供了最好的筆記,自己只要背誦、記憶導學案的內容就可以了,從而造成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浮于表面記憶層次,削弱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第三,“導學案”課堂教學模式導致學生的問題意識淡化,導學案編寫欄目中很重要的一環就是問題的設置,對于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語言的表述能力,鞏固教學效果都有很好的作用。但是這種方式也有自己的缺點,就是導學案中的問題都是教師事先設置的,學生自己提出問題的過程被教師替代了,教師在導學案中思考得越深入,問題設置得越全面,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功能就越弱。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善于提醒學生處理好書本與導學案的關系,使用導學案時切不可忘記聯系課本,教師在編寫導學案時要不忘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在課堂聽講時更要不忘提醒學生記錄和總結。
為了更好的發揮“導學案”課堂教學模式的課堂有效性,教師在實際操作中,需要認真鉆研教材,細心分析學情,遵循“以學定教,先學后教,以教導學”的思路,不追求其形式,而注重其有效性。“避其不足,取其精華”,讓“導學案”教學模式創設高效課堂。
【參考文獻】
[1] 尹承華. 三環節學案設計的實踐和探索.
[2] 肖明. “導學案”的四大矛盾與教學建議.
(作者單位:浙江省上虞市崧廈中學)
(1)表現:對聚落的_____、分布、_____和發展具有深刻的影響。
(2)典例——我國南北方村落北方平原地區:規模_____,多呈_____、_____格局,人口較_____;南方丘陵山區:規模_____,空間分布_____,人口較_____。
3.影響交通線路分布的因素
(1)自然因素:_____、氣候、_____等。
(2)社會經濟因素:____、資源、____、工農業生產水平____等。
4.地形對交通線路布局和形態的影響
(1)平原地區:地形的限制___,在人口稠密區一般呈___分布。
(2)山區:地形_____,交通建設的限制性因素比較多,公路多呈“_____”字形分布,且工程造價_____。
(3)在進行交通線路的選線時,要充分考慮到各種因素的影響,選擇_____,避開_____,盡可能_____,減少_____。
(二)題例探究
例1:討論:北方平原聚落和南方丘陵聚落的差異。
列表分析原因:
例2:讀圖及“麗江古城”材料,探究分析:
(1)麗江古城為什么冬無嚴寒,夏無酷暑?
(2)麗江古城的形成和發展利用了哪些有利的地形條件?
例3:對比中國地形階梯圖和中國鐵路交通圖,分析地形對交通線路分布的影響。
(三)練習
1.有關我國鄉村聚落地區差異的說法正確的是
A.北方平原地區村落規模一般較大,多呈帶狀分布
B.南方山區村落規模一般較大,多呈團聚狀分布
C.北方平原地區村落規模一般較小,多呈點狀分布
D.南方山區村落規模一般較小,分布相對分散
2.關于我國地勢分布和交通線路密度分布特點的敘述,正確的是
A.南方山地較多,交通線路稀疏
B.東部地勢較低,交通線路稠密
C.西部高原廣布,交通線路稠密
D.北方地形開闊,交通線路稀疏
3.下圖是某山區交通線與居民點分布圖,回答下列問題。
(1)圖中公路AH段線路的分布特點是____,其目的是為避開____。
(2)公路AQB段線路大體上是沿_____分布,它與APB方案相比,具有的優勢是_____。
(3)一般來說,在山地地區修建鐵路或公路時,人們通常優先修建_____,在線路選址時,通常會把線路地址選在_____。
課后鞏固:通過報刊雜志、網絡電視等途徑收集有關溫福鐵路的資料,具體分析地形對交通線路分布的影響。
【板書設計】
三、導學案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滋生部分教師的授課惰性
導學案一般是備課組所有教師共同使用的,但是編寫往往是由某位教師個人完成的,體現出教師個人對教材的理解和思路,帶有鮮明的個人特色,在具體使用過程中“拿來主義”,這樣不僅貽誤學生,影響自己的專業水平,也會影響課堂教學效果。
2.學生部分能力的缺失
首先,“導學案”課堂教學模式導致部分學生閱讀課本的功能下降,出于對教師權威的認同,亦或是學生根本不愿花時間閱讀課本,大多數學生奉導學案為秘訣、為唯一,從而導致課前一份導學案,上課一份導學案,作業一份導學案,復習一份導學案的情況出現,導學案完全取代了課本,學生對于課本的閱讀和研究就會淡化。其次,“導學案”課堂教學模式導致學生做筆記的功能下降,做筆記不僅僅是記下重點知識的過程,其實更是在筆記的記錄和整理過程中,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消化、總結和升華的過程,這個過程也是學習知識不可缺少的一環;但是,“導學案”課堂教學模式讓學生認為教師已經為自己提供了最好的筆記,自己只要背誦、記憶導學案的內容就可以了,從而造成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浮于表面記憶層次,削弱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第三,“導學案”課堂教學模式導致學生的問題意識淡化,導學案編寫欄目中很重要的一環就是問題的設置,對于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語言的表述能力,鞏固教學效果都有很好的作用。但是這種方式也有自己的缺點,就是導學案中的問題都是教師事先設置的,學生自己提出問題的過程被教師替代了,教師在導學案中思考得越深入,問題設置得越全面,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功能就越弱。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善于提醒學生處理好書本與導學案的關系,使用導學案時切不可忘記聯系課本,教師在編寫導學案時要不忘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在課堂聽講時更要不忘提醒學生記錄和總結。
為了更好的發揮“導學案”課堂教學模式的課堂有效性,教師在實際操作中,需要認真鉆研教材,細心分析學情,遵循“以學定教,先學后教,以教導學”的思路,不追求其形式,而注重其有效性。“避其不足,取其精華”,讓“導學案”教學模式創設高效課堂。
【參考文獻】
[1] 尹承華. 三環節學案設計的實踐和探索.
[2] 肖明. “導學案”的四大矛盾與教學建議.
(作者單位:浙江省上虞市崧廈中學)
(1)表現:對聚落的_____、分布、_____和發展具有深刻的影響。
(2)典例——我國南北方村落北方平原地區:規模_____,多呈_____、_____格局,人口較_____;南方丘陵山區:規模_____,空間分布_____,人口較_____。
3.影響交通線路分布的因素
(1)自然因素:_____、氣候、_____等。
(2)社會經濟因素:____、資源、____、工農業生產水平____等。
4.地形對交通線路布局和形態的影響
(1)平原地區:地形的限制___,在人口稠密區一般呈___分布。
(2)山區:地形_____,交通建設的限制性因素比較多,公路多呈“_____”字形分布,且工程造價_____。
(3)在進行交通線路的選線時,要充分考慮到各種因素的影響,選擇_____,避開_____,盡可能_____,減少_____。
(二)題例探究
例1:討論:北方平原聚落和南方丘陵聚落的差異。
列表分析原因:
例2:讀圖及“麗江古城”材料,探究分析:
(1)麗江古城為什么冬無嚴寒,夏無酷暑?
(2)麗江古城的形成和發展利用了哪些有利的地形條件?
例3:對比中國地形階梯圖和中國鐵路交通圖,分析地形對交通線路分布的影響。
(三)練習
1.有關我國鄉村聚落地區差異的說法正確的是
A.北方平原地區村落規模一般較大,多呈帶狀分布
B.南方山區村落規模一般較大,多呈團聚狀分布
C.北方平原地區村落規模一般較小,多呈點狀分布
D.南方山區村落規模一般較小,分布相對分散
2.關于我國地勢分布和交通線路密度分布特點的敘述,正確的是
A.南方山地較多,交通線路稀疏
B.東部地勢較低,交通線路稠密
C.西部高原廣布,交通線路稠密
D.北方地形開闊,交通線路稀疏
3.下圖是某山區交通線與居民點分布圖,回答下列問題。
(1)圖中公路AH段線路的分布特點是____,其目的是為避開____。
(2)公路AQB段線路大體上是沿_____分布,它與APB方案相比,具有的優勢是_____。
(3)一般來說,在山地地區修建鐵路或公路時,人們通常優先修建_____,在線路選址時,通常會把線路地址選在_____。
課后鞏固:通過報刊雜志、網絡電視等途徑收集有關溫福鐵路的資料,具體分析地形對交通線路分布的影響。
【板書設計】
三、導學案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滋生部分教師的授課惰性
導學案一般是備課組所有教師共同使用的,但是編寫往往是由某位教師個人完成的,體現出教師個人對教材的理解和思路,帶有鮮明的個人特色,在具體使用過程中“拿來主義”,這樣不僅貽誤學生,影響自己的專業水平,也會影響課堂教學效果。
2.學生部分能力的缺失
首先,“導學案”課堂教學模式導致部分學生閱讀課本的功能下降,出于對教師權威的認同,亦或是學生根本不愿花時間閱讀課本,大多數學生奉導學案為秘訣、為唯一,從而導致課前一份導學案,上課一份導學案,作業一份導學案,復習一份導學案的情況出現,導學案完全取代了課本,學生對于課本的閱讀和研究就會淡化。其次,“導學案”課堂教學模式導致學生做筆記的功能下降,做筆記不僅僅是記下重點知識的過程,其實更是在筆記的記錄和整理過程中,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消化、總結和升華的過程,這個過程也是學習知識不可缺少的一環;但是,“導學案”課堂教學模式讓學生認為教師已經為自己提供了最好的筆記,自己只要背誦、記憶導學案的內容就可以了,從而造成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浮于表面記憶層次,削弱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第三,“導學案”課堂教學模式導致學生的問題意識淡化,導學案編寫欄目中很重要的一環就是問題的設置,對于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語言的表述能力,鞏固教學效果都有很好的作用。但是這種方式也有自己的缺點,就是導學案中的問題都是教師事先設置的,學生自己提出問題的過程被教師替代了,教師在導學案中思考得越深入,問題設置得越全面,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功能就越弱。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善于提醒學生處理好書本與導學案的關系,使用導學案時切不可忘記聯系課本,教師在編寫導學案時要不忘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在課堂聽講時更要不忘提醒學生記錄和總結。
為了更好的發揮“導學案”課堂教學模式的課堂有效性,教師在實際操作中,需要認真鉆研教材,細心分析學情,遵循“以學定教,先學后教,以教導學”的思路,不追求其形式,而注重其有效性。“避其不足,取其精華”,讓“導學案”教學模式創設高效課堂。
【參考文獻】
[1] 尹承華. 三環節學案設計的實踐和探索.
[2] 肖明. “導學案”的四大矛盾與教學建議.
(作者單位:浙江省上虞市崧廈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