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曉東
【摘 要】 高等教育學是一門以高等教育的運行形態和發展基本規律為研究對象的具有綜合性、理論性和應用性的教育科學。高等教育的發展歷史可以追溯到中世紀的大學,后來幾經發展,主要是英國、德國、美國的大學的不斷轉型,形成了高等教育的三項職能,即培養專門人才,科學研究,服務社會。
【關鍵詞】高等教育 國際化 人才
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獲得長足發展,改革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初步形成了適應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多種層次、多種形式、學科門類基本齊全的社會主義高等教育體系,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了大批高級專門人才,在國家經濟建設、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基石,是提高國民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根本途徑。強國必先強教。優先發展教育,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對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目標,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具有決定性意義。
一、高等教育國際化概念
雖然國際化一詞在政治科學和國家關系中已使用了多個世紀,但將國際化用在高等教育領域則是20世紀80年代的事。關于高等教育國際化,有的強調其是一種過程趨勢,有的則強調其是一種結果。迄今為止尚無一個被大家所公認的定義。其實,對社會科學的概念的界定,是很難用嚴格的自然科學的方法來解釋的。因為其意義的建構,將取決于研究者不同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表達語言和解釋原則,不同的國家,不同的人群,不同的階段,對同一社會現象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也許當時的看法是合理的,但從全面的、發展的和辯證的觀點來看,它又必然會帶有角色、時間和情境局限的痕跡。我們不需要尋求明確的、公認的、嚴格的定義,而傾向于在諸多不同中共同使用這一概念,使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分析與討論有一個共同理解的基礎。
對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概念理解,主要包含兩個方面:一般定義與特殊內涵。一般定義源于從理論上探討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必要性,而特殊內涵則從實踐的角度來看待高等教育國際化在具體情境的作用。對高等教育國際化的一般定義主要從學校或國家兩個層面上做出。如奈特·簡(Knight.Jane1994)從學校的層面將國際化定義為將“國際的維度”整合到高等學校的教學、研究和服務等諸項功能中的過程。盡管這一定義包含了高等教育國際化重要的外在環境因素,但可惜沒有體現教育自身的特點。我們現在的認識是,高等教育國際化是指為了服務于知識文化和政治經濟等多個目的,高等學校在知識普遍性的內在動力和政治經濟文化的外在動力的推動下,其內部國際性特質通過各要素的活動顯現出來的過程。
將高等教育國際化置于中國的具體情境,在具體實踐上我們對國際化還應該尋求一個明確的定位,挖掘自身特殊的內涵。在我們看來,我國的高等教育國際化應定位于服務國家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需要,打開國際視野,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21世紀初中國經濟、社會、文化已融入全球化發展,代表和平、合作與發展的中國已成為維護世界和平與繁榮的重要力量。我國高等教育不能在閉門造車中求發展,而要主動應對全球化對教育產生的重大挑戰。一方面,我國高等教育要在國際化過程中學習借鑒國外先進的辦學理念、教育制度及科學技術文化,使我國大學在提高學科建設和科研水平、造就學術大師、培養國際型人才等方面實現后發跨越式的發展。另一方面,在國際化過程中充分利用中國在世界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影響力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吸引力,拓展來華留學生教育,構建具有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和中國特色的高等教育國際化體系。我國的高等教育國際化是一個繼承與創新本國優秀文化,消化與綜合世界先進文化,在多樣化觀點的交流碰撞中形成新的平衡的創新過程。
二、在知識與能力的關系上,應加大實踐、就業、創業能力培養
隨著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對人才知識、素質、能力的需求也在發生深刻的變化。大學生在就業市場上的適應性和競爭力有了新的內涵。從需求角度看,市場和社會所需要的不僅僅是專業知識,而且需要運用專業知識付諸工作實際的能力及開展開創性工作的能力。隨著知識半衰期的縮短和經濟社會發展新問題的出現,即使對所學專業知識也有一個不斷更新和根據工作實際學習新知識的需求。而更新知識和學習新知識的主要路徑是自身的再學習能力,即根據工作實際需要通過實踐再學習的能力。
三、在人才類型上,要擴大應用型、復合型、技能型人才的培養
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后社會對人才類型的需求結構呈金字塔型。除培育創新型拔尖人才和基礎理論研究人才外,育人的主要類型是應用型、復合型、技能型人才。根據筆者對天津、山東、河北的調查,大學培養的人才與社會需要的失衡較突出的是職業技能人才的缺乏和創業型、復合應用型人才的不足。前者是指既掌握現代科技知識又具有較高操作技能的畢業生,后者是能在工作中或在市場上適應環境變化開展開拓性工作或創業的畢業生。
在人才培養類型上應定位并重視應用型、復合型、技能型人才。一方面目前我國普通本科生在學人數約4000萬人,高職高專生在學人數約4000萬人,成人本專科及其他學歷教育在學人數約800萬人。無論是從學生結構看還是未來高教育規模擴展看,培養的主體應是應用型、復合型、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伴隨產業結構的變動和升級,專業分工深化。無論制造業還是服務業對員工素質、技能、動手能力和開拓能力的要求都大大提高。電子信息、航天工業、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等新興產業對有專業知識、技能較強的中高級技術型人才需求成旺。金融保險、物流、文化創意、會展、科技服務、社會工作如商會、行業協會等產業或部門亟待集聚有專業知識、能開展開拓性工作的人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