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考試焦慮”又稱為考試恐怖,是在應試情景刺激下,受個人的認知、評價、個性、特點等影響而產生的,以對考試成敗的擔憂和情緒緊張為主要特征的心理反應狀態。在開展“中學生考試焦慮量表”教育活動問卷調查后,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進措施。
關鍵詞:考試焦慮;積極心理學;問卷調查;改進措施
按照學校德育課題組的工作要求,我們組織相關人員于2014年6月26日對我校高一學生(524名)進行了“中學生考試焦慮量表”的問卷調查。
現將問卷調查的有關情況匯報如下:
一、被調查人員的基本情況
被調查的人員中男生占43.1%,女生占56.9%;15歲的占0.95%,16歲的占18.1%,17歲的占53.1%,18歲的占26.1%,19歲的占1.71%。
二、調查過程
施測前對高一年級主任及各班班主任說明本調查的目的和意義,得到他們的理解和支持。
由施測教師按指導語指導學生正確使用量表,幫助學生了解填寫規則,在確認被試理解施測要求后開始施測。
以班為單位進行團體問卷施測,并當場收回問卷。
回收問卷后,將全部數據量化,輸入計算機,采用SPSS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管理和統計。
三、調查結果
在被試者中,女生人數比例高于男生,年齡均值為17.10,焦慮總分均值為17.05(中等焦慮程度);在高一年級學生中,中度焦慮的比例最高,占50.8%;重度焦慮的比例次之,占28.6%;輕度焦慮占20.6%。在重度焦慮、中度焦慮這兩個焦慮等級中,女性的焦慮比例高于男性的焦慮比例;在重度焦慮、中度焦慮、輕度焦慮這三個焦慮等級中,17歲的焦慮比例最高,分別占55.3%、54.1%、
47.2%;其次是18歲、16歲。在重度焦慮、中度焦慮這兩個焦慮等級中,19歲的焦慮比例高于15歲的焦慮比例。在輕度焦慮這個等級中,15歲的焦慮比例高于19歲的焦慮比例。
四、對調查結果的綜合評價及建議
通過對調查結果進行匯總與分析,我們認為我校在德育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初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值得注意的是,現行的教育制度以應試教育為主,這就無形中加大了學生的壓力,人為地加重了學生對考試分數的期望值,從而造成考試焦慮。為此,在開展“中學生考試焦慮量表”教育活動問卷調查后,我們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進措施,現歸納如下:
1.引導學生調整認知方式,轉變考試觀念
考試壓力是考生的主觀認知在客觀條件下作用的結果。很多學生對考試存在認知偏差。因此,我們要在主觀上幫助考生改變考試和考試焦慮之間關系的錯誤認知,使他們意識到自我認識和評價是造成壓力的關鍵;幫助他們認識到考試只是檢驗所學知識的一種手段;正確對待考試結果,因為它不是衡量學習質量的唯一標準。
2.營造和諧的學習氛圍,開展豐富多彩的班隊活動
學校和家庭不能片面地強調考試結果,而是要注意培養非智力因素,營造一個和諧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這個氛圍中理解學習的目的和動力,不斷鍛煉自我,通過參與趣味知識競賽、熱門話題辯論、體育競賽等活動逐漸轉移注意力,克服人格中的某些缺點。
另外,學校應進一步利用班會課、廣播、黑板報、標語等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宣傳活動,明確學生的基本職責,定期圍繞主題開展班會活動,如,“你眼中的考試”“誠信應考,誠信做人”“做考試的贏家”“對考試焦慮說·不·”“考試之后”等,讓每名學生都能夠充分認識考試,學會科學記憶、科學用腦,正確對待考試,體會“考試”的酸甜苦辣。
3.重視心理輔導,指導學生掌握具體的心理調節方法
學校心理咨詢機構應重視考試焦慮心理對學生造成的負面影響,把考前集體心理輔導與個別心理輔導相結合,運用系統脫敏法、自信訓練和放松訓練等方法科學有效地幫助中學生緩解考試焦慮。通過心理健康課,我們要向學生講清楚:考前出現緊張是很自然的事,但緊張過度會抑制大腦皮層,使過去已掌握的知識點記不起來,肯定學生已有一定的學習實力,讓學生擺正自己的位置,以平和的心態面對考試。
考試前充分而良好的準備狀態,是預防產生過度焦慮的最有效方法。因此,考前一定要做好知識的復習準備工作,平時注意知識的積累、掌握,加強各應試科目的基本功訓練,考前搞好系統、科學的總結復習,并針對考試中可能出現的復雜情況進行有目的的訓練,掌握一定的應試技巧,對考試做到“胸有成竹”,而不是對考試心存僥幸。
4.加強學校與家庭的溝通,調整好對孩子的期望值
學校應加強與家長的溝通,一方面定期召開家長會議,向家長匯報學生在校期間的基本情況,包括此階段學生的心理狀況;另一方面要通過家長們的信息反饋,準確得知學生在家的思想、心理狀況,有的放矢地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并且通過班會課、座談會、家長學校和家長聯誼會等形式現身說法,與家長探討家庭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增加家長對學校的認知程度,并由此和家長達成共識,促進學生與父母之間的情感交流,才能消除相互間的“心理代溝”。
家庭是學生情感依賴的中心,父母的教養觀念和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的觀念和態度。父母渴望子女在學校中取得良好成績,考上重點中學、大學。但是,很多家長平時對孩子缺少關心,對孩子的學習現狀并不了解;只有到了考試的時候,才想起對孩子提出過高或過低的要求,直接造成孩子焦慮過度或焦慮過低,影響學生考試心態。除此以外,有的家長對孩子的管教缺乏民主,過于嚴厲的教養方式使子女對父母產生恐懼,以致壓力過大,導致心情緊張和考試焦慮。作為家長,對孩子首先要有一個正確的評價,并且在了解孩子現狀的情況下,對孩子有一個恰當的期望值。不能考好了就大肆獎勵慶祝,考不好就棍棒相向;在孩子焦慮時應給予適當鼓勵;另外,保證孩子在考試期間合理的飲食和睡眠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焦慮。
綜上可知,考試過度焦慮問題在中小學是普遍存在的,它不僅影響學生考試水平的正常發揮,而且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爸袑W生考試焦慮量表”的問卷調查進行的是一個“點”的研究,但它的發展應該是動態的,可以進行統一的量表追蹤調查,進行更有價值的問題研究。因此,我們必須重視考試過度焦慮問題,學校要引導、指導學生緩解考試中產生的焦慮情緒,家長、社會要給予積極關注,從而把考試過度焦慮對學生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保證學生的身心健康。讓學生能夠自信地對考試焦慮說“不”!
參考文獻:
張國富,周振和.考試焦慮的社會心理因素分析[J].精神醫學雜志,2008(03).
作者簡介:余雪芬,女,1983年1月出生,本科,就職于廣東省梅州市梅江區嘉應中學,研究方向:考試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