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夢不是口號,而是有著實際意義的,它清晰地勾畫出了教育發展的地圖——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是實現教育夢的根據地。只有“以人為本,回歸生活,尊重生命”的課堂理念和“多彩教學、師生平等、合理評價”的課堂文化構建,才能呈現出“多樣的、開發的、對話的課堂教學”,才能最終實現我們的教育夢。
關鍵詞:構建;改革;新型課題
“中國夢,是民族的夢,是每個中國人的夢。”一個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之夢,一個聚集千千萬萬個國人的夢想之夢,鑄就著無數華夏兒女的希望。對于教育工作者的我們來說,中國夢無疑就是教育夢。“一個國家能否成功地達到一個目的,都取決于本國公民的受教育程度。”在我看來,只有教育夢才能托起中國夢,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應該清晰地意識到自己肩上的責任,敢于鑄就夢想。當下進行的新課程改革正如火如荼,作為教育工作者的我們應該清楚地明白課程改革最終發生在課堂上!我們應該清晰地認識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文化。課堂是指“教師與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而創造的課堂氛圍、規則、心理環境、價值觀念、思維方式與行為方式的總和”。沒有新型課堂的重建,課堂教學改革必將走向形式化、最終無功而回。
一、新課程教育理念——以人為本、回歸生活、尊重生命
新課改提出“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這就要求我們從學科價值轉向人的發展,尊重每一個學生個性發展的具體性、完整性、獨立性,從而關注每位學生的發展和情感體驗以及人格養成等,最終激發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改變其在學習中“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狀況,使其完全融入課堂情境。當下我們應注重現代教學和社會生活變化的適應與結合,充分體現教學的教育性與人文關懷,將重點轉移至學習過程的主體——學生身上,從而有效地促成學生的發展,這充分體現了新課改的“以人為本”。
正如雅斯貝爾斯所說:“人的回歸才是教育改革的真正條件。”人來自于社會,又高于社會,教育源于生活,又回歸于生活。教育是師生之間在真實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的活動構成了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新課改越來越注重教育與生活的聯系,教育只有向生活世界回歸才能體現教育的真諦。因此,課堂教學應該在現實生活中關注教師和學生之間的真誠對話與理解,追尋更有意義的教育。“教學回歸生活世界”要求把知識與生活相融合,同時要時刻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與生活的聯系,關注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最終將知識教學與人的發展相聯系。
教育因人的生命而存在,生命的生長需要教育。長期以來,我們的教育語境卻忽略了人的生命,把教育當成工具,使功利主義教育盛行,造成了生命的遮蔽。作為教育者的我們理應關注人的生命,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感受到生命的活力,熱愛生活,學會生存并努力提升自己的生命價值。我認為,課堂教學作為學校教育的重心,應從生命層次上思考課堂教學,探尋課堂教學的生命價值,重新建構一種充滿生命意識的新型課堂教學文化,讓課堂教學更多地透射人文的氣息,放射生命的光彩,完成從“知識課堂”向“生命課堂”的轉變。
二、新型課堂的構建——多彩教學、師生平等、合理評價
課堂教學過程應是豐富多彩的。學生的發展需要知識、能力的獲得與提高,需要意志觀念、情感態度、生命意識等多種要素的協調發展。真正的課堂變革應當為這些不同的個體營造多彩的課堂,從而成為真正引導學生全面發展的場所,繼而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愿望,使每個學生各個方面都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這樣的課堂才有生命的活力。
現代教育論認為:“教學是師生雙邊互動的過程,是文化共享的過程。”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為學生創造一個民主、和諧的氛圍,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學習方式的轉變,通過對話和交流,鼓勵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和創新精神。這就是新型的師生關系,一種互相尊重、相互理解、民主平等的關系,這樣的課堂才是和諧的新型課堂。
教學評價對新型課堂教學的構建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眾所周知,合理的課堂教學評價的建立關系著新課程教學理念的順利實施。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則是“改變過分強調評價的甄別與選拔的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然而,現行單一的評價與考試制度和過分的注重學生成績,忽視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個體差異,顯然與當前進行的新教育課程改革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在某種程度上制約了新課改的推進,嚴重地影響了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所以,按照新課程倡導的理念,課堂教學評價應發揮評價的促進發展功能,我們應該將量化評價和質性評價結合起來使用,將學生學了多少知識與學生是否真正學會了思考與老師給學生多少思考的機會相結合;將學生接受了多少與學生是否敢于批判和批判了多少相結合;將分數得了多少與學生是否成為誠信的、主動的、快樂的學生相結合。
我們應該獻給學生一個多樣的課堂,一個開放的課堂,一個對話的課堂,一個快樂的課堂,一個探究的課堂,一個感悟的課堂。因此,筆者提出以下建議:
(一)打造多樣型的開放課堂
在信息傳播全球化的當下,新技術的應用已經進入課堂教學,極大地改變了傳統課堂中單調的文字、書本教學,將聲音、文字、影像、圖表相結合的多媒體教學對于激發學生學習欲望、增強其理解認知能力有著更為顯著的作用。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更加充分地整合這些教育資源,認識并利用它們的優勢,使學生主動探索新知識,將其合理利用,從而打造多樣型的課堂教學。在課堂教學普遍應用信息科技的情況下,我們的教師應正視課堂教學文化基本要素的重組及教學、學習概念的重構,真正實現課堂教學由單一的文字體系向多樣的電子體系轉變,但一定要理性地看信息技術發展引發的工具性的膨脹,不能一味地為多樣而多樣。
新課改要求“教師依據教學情景的變動恰當地選擇教學策略”,而如果教師不能及時轉變傳統的思維結構,必然難以適應新課改發展的要求。在這種知識、網絡信息快速增長的狀況下,教師必須建構起開放性思維結構,才能更好地推動新課程改革并促使學生實現全面發展。換句話說,我們的教師應以開放心態接納新課程理念,主動更新知識結構,反思教學實踐,并通過理論思考與實踐驗證對教學理念的認知偏差加以調整,使教育思維長期保持自由、活躍的狀態,從而更好地指導新課程教學理念的實施。什么“90后,中國式,光盤行動,莫言,青春,中國夢”,什么“新教育法規,新教育理念,新教育制度”,什么“新課本里的價值體系,新教材的編寫規則”都是我們需要接納和學習的,與此同時,只有反復地實踐、反思,再實踐、再反思,才能跟上學生和時代的步伐,推動新課改的具體實施,所以應打造多樣化的開放課堂。
(二)塑造對話型的快樂課堂
新課程標準強調“教學過程雙邊交往的互動性”,提出“要在師生間建立民主、純粹的師生倫理關系,并形成真誠、和諧的師生情感關系”。以教學相長為宗旨,改變以往的教與學的關系,積極營造融洽、和諧的課堂氛圍,給學生積極發言、表露心聲的機會,這不僅凸顯師生間的平等對話關系,而且不斷解構和詮釋了教師職業特征與教育理念,有效地推動了學生整體素質的發展。對話型的課堂教學不僅可以加強學生交流,還可以形成師生間那種自立且依存的合作性關系;對話型教學不僅讓學生感到存在于主體地位之中,還讓學習變得更加有思想,有活力,有個性,有創新。最終,讓教學活動變得輕松而又快樂,讓學生快樂中學習,學習中快樂。
(三)推進探究型的感悟課堂
探究型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并在研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以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是師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學習過程,是圍繞解決問題共同完成研究內容的確定、方法的選擇及為解決問題相互合作和交流的過程”。在課堂上,教師首先要為學生創造一個自主學習的環境,然后在教師的指導下將啟發、閱讀、探究、點評、總結有機結合,從而讓學生像科學家那樣經歷一個提出問題─實驗探究─總結提高的過程。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這說明學生是有主動學習的愿望和需要的。探究型的課堂,就能讓學生成為探索者、發現者。在探索、發現的過程中發揮其主體性和主動性,并使他們的聰明才智、創新能力得到培養。我認為要讓學生在探究中獲得感悟、獲得成長我們的課堂應該設置靈活有效的學習小組,營造民主、平等的學習氛圍,創設生動、形象的學習情景,開展創造性的課外活動,設計激勵性的評價體系。
新課程改革使教師角色發生了轉變,新課程將呼喚新型的課堂教學,只有不斷地更新、豐富、深刻變化課堂教學才能擔負起新課程的使命。總之,在新課改全面深入推進的背景下,教師應積極領會新課程改革理念,構建新型課堂文化,從而提升學生的整體素質,完成現代教育的目標,彰顯新課改的魅力,實現我們的教育夢。作為一個新時代的教育者,我們為中國夢自豪,同樣,也會腳踏實地為我們的教育事業而努力,為實現中國夢的早日到來增添燦爛的一筆。鑄就教育夢,你我同在;鑄就中國夢,你我前行。
參考文獻:
[1]羅伯特·尤林.理解文化[M].何國強,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2]鐘啟泉.現代課程論(新版)[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3]許永東.新課程改革背景下課堂教學文化研究[J].新課程學習,2010(11).
作者簡介:冉進,女,1986年8月出生,本科,就職于重慶市巫溪中學語文組,研究方向:初中語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