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歡歡 李藝 陳祥娥
摘 要:以生命為載體的地理課程資源即人力資源是地理課程資源中一個極其重要的組成要素,如何充分發揮其作用,使之為地理教學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通過發揮地理教師的核心課程資源作用,樹立學生亦是一項重要課程資源的觀念,構建校內外相結合的人力資源開發系統為地理課程資源開發提供可行性策略。
關鍵詞:地理課程;人力資源;開發;利用
一、以生命為載體的地理課程資源體系
根據課程資源與人的關系來劃分,可把課程資源的載體分為生命載體和非生命載體兩種形式。以生命為載體的地理課程資源不僅包括掌握課程素材、具有教育教學素養的教師、教育管理者、學科課程專家等教育研究人員,而且包括能夠提供課程素材的學生、家長和其他社會人士。他們一起構成了課程資源開發的主體。以生命載體的課程資源具有內生性,通過自身創造性智慧的釋放,能動地產生比自身價值更大的教育價值,是課程教學不斷向前發展的不竭動力。
二、以生命為載體的地理課程資源開發和利用原則
(一)開放性原則
地理學科的學科性質決定了其具有很強的開放性。在課程資源的開發過程中,要打破素材性知識的限制,開發生活中的課程資源,如,學校周圍的植被類型分布、山體的構造等。加之地理學科與其他自然和社會學科具有緊密的聯系,因此在課程資源開發中要加強科際聯系。
(二)生態倫理原則
堅持關懷生命和可持續發展是地理課程資源開發的兩大倫理價值取向。即在課程資源開發過程中首先要在師生平等的對話、交流、協商的基礎上促進可持續的個人生命價值的實現,其次力求在與自然等生命的交互活動中走進自然、體悟自然、熱愛自然,培養學生的人文情懷。盡量避免為追求升學率而忽略學生自然發展規律的做法。
(三)經濟性原則
地理課程資源豐富多樣,在開發過程中要從時間、人力、財力、物力等方面綜合考慮,合理規劃,在不增加學生學習負擔的基礎上盡可能就地選取能夠激發學習興趣的、具有現實意義的課程資源,用最少的開支與精力達到最理想的效果。
(四)適應性原則
地理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離不開特定的情境。特定的情境及現實條件制約著課程資源的有效利用程度。因此,不僅要考慮學生學過的課本知識,而且要考慮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技能、興趣、特長等。只有開發出的課程資源與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相適應,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五)個性化原則
地理課程資源具有很強的空間地域性,因此不能簡單地照搬典型區域地理課程資源開發模式,要從學科特性出發,結合當地實際,發揮地域優勢,強化學校特色,展示教師風格,揚長避短,突出個性。
三、以生命為載體的地理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策略
(一)努力發揮地理教師的核心課程資源的策略
1.轉變教師的教育觀念。首先要求教師突破傳統的思想觀念。教育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師從點點滴滴的工作中出發,轉變“選拔性的應試教育觀念”為“素質教育觀念”,拋棄學科本位的思想,構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地理課堂。如,要突破“地理學習評價=地理考試”“地理學習評價=地理學習終結”的錯誤觀念,注重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幫助學生學習對終生發展有用的地理。其次,教師要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在出版物和網絡發達的今天,教師和學生可以通過網絡獲得各種教學材料,即點即用,然而如何把這豐富的網絡信息、自身的知識經驗以及學生的認知層次有機整合,贏得學生的“青睞”呢?這對教師的地理信息提取和整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地理教師應該通過閱讀、觀摩、培訓等模式的“主動學習”來豐富自己頭腦中的知識結構,增加自身的人格魅力。
2.建立健全的教師培訓機制。建立以理論培訓與中小學教育實踐相結合的教育培訓體系,是提高教師課程資源開發利用能力的主要渠道。如“國培計劃”,全國各大高校積極承擔起中小學的教育培訓工作,為中小學教師提高課程資源開發能力提供了系統的指導。只有這樣有計劃、有組織地對教育理論、教育方法以及教學案例進行更新,才有利于教師在以后的教學實踐中不斷地創新,大膽地開拓。
3.構建地理教師的合作平臺。地理教師在課程資源的開發中居于主體地位,但是課程資源的開發需要群體的智慧和努力。每個地理老師有自己獨特的知識構建、學科積累、教學風格,也有各自的優、缺點。如,通過新舊教師幫扶發展或定期開展地理老師集體備課、觀摩、評課等活動,促進各種教學觀念、方式的進一步整合,從而提高教師的課程資源開發能力。
4.營造民主、和諧的教育氛圍。當前的學校體制中政教分家的局面嚴重,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教師積極性和創造性的發揮。因此,要努力營造和發展教師的人文管理文化。首先,學校的發展目標要尊重個人發展目標,相互尊重、關懷,建立親密、融洽、友好的關系,防止內耗,形成團隊合力,為教師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條件。其次營造寬松、和諧的工作氛圍,實行平等競爭,構建彈性工作制度,實施人文關懷,改變評價體系,讓教師最大限度地發揮潛能,實現生命價值。
(二)樹立學生是一種重要課程資源的策略
學生是一座等待開發的富礦,他們已有的生活經驗、知識水平、思想狀況以及情感狀態甚至學生的身體、錯誤、主動學習、主動創新的精神等都可以作為地理學習的資源,而如何開發這座富礦,最重要、最關鍵的途徑是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
1.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營造良好的交流氛圍。民主平等、尊師愛生、和諧相融、教學相長、共創共樂是新型師生關系的基本特征。如,在桂林某中學“結合生活實際指出西南地區旱災的危害”的課堂討論中,學生放下思想包袱,全身心地投入討論之中,提出一系列見解,如“影響了生活水平提高,因為西南地區長期的干旱導致農作物減產,價格上漲,購買力下降,影響我的生活水平提高。”“可能導致通貨膨脹,造成社會的不安定”等,這樣有利于激活學生的思維,使學生頭腦中的生活經驗、地理基礎知識、其他相關學科的內容得以迅速的有機重組,迸發思維火花,使地理課堂真正的活起來,學生和教師在認知和情感上都得到了意外的收獲。
2.適時適地的選擇和轉化課堂教學中的學生資源。在教學過程中有大量的學生資源,需要教師及時地分析判斷并做出有效的回應。如,在“自然災害與人類”的課堂上,老師從學生的竊竊私語中及時捕捉話題“今天是2012年12月20日,明天就是傳說中的世界末日,世界末日會不會到來呢,我們一起來看地理學解釋的‘世界末日!”接著教師播放了精心剪輯的各大自然災害的視頻資料。這樣的地理課堂不僅及時捕捉到學生的興趣點,而且聯系課堂內容加以引導,使學生消除疑慮的同時樹立了科學的態度,不僅有益于地理學習,而且對學生終身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3.構建學生合作探究學習的平臺。在一個班級有幾十個學生,各有優、缺點,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組織可以結合教學活動需要,選擇分組研究,集體整合的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腦、手、口、心等各個器官,開發學生資源。如,“在對一次性筷子的調查”活動中,教師根據學生性格特點、處理分析資料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等的不同,把全班分組進行探究。探究活動中必然存在各種問題,而問題的解決過程就是成長的過程。這樣使學生在收獲知識、鍛煉社會交往的能力的同時增強團隊合作意識,提高抗挫折的心理素質。
(三)構建校內外相結合的人力資源開發系統
地理課程資源的開放性決定了其開發不能單憑學校一己之力,家庭與社會都有義不容辭的責任。家長及其他社會人士廣泛分布于社會的各個行業,他們往往具有豐富的理論和實踐經驗,對于個性化的地理知識、技能有比教師更加深刻的體會,是地理課程中不可多得的資源。學校應該定期舉行講座,使其參與地理教育,一起設計和開展地理活動等,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知識、掌握地理技能、探究地理問題的主動性,增強社會意識,給學校的地理課程資源開發注入新的活力。
參考文獻:
[1]吳廷熙.教育資源建設之思考[J].教學與管理,1999.
[2]吳剛平.課程資源地理論構想[J].教育研究,2001.
作者簡介:李歡歡,女,1989年2月出生,碩士研究生,就職于廣西師范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研究方向:地理教學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