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小學生作文嚴重抄襲,缺乏真情實感,更談不上構思的獨特,立意的新穎。想要改變這樣的現狀,教師必須給他們創設一種相對寬松愉悅的寫作環境,采用富有濃郁生活氣息的生活化教學法。
關鍵詞:小學作文;教學;生活化
葉圣陶曾說:“生活充實,才會表白、抒發真實深厚的情思來。”其實作文與生活兩者之間相互依存,相互聯系,密不可分。聆聽林間小鳥的歌唱,仰望星空細數繁星點點,體會人間冷暖陰晴圓缺……寫作即記錄生活,是一種愉悅的情感體驗。生活是寫作的源泉,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只要被一雙充滿興趣的眼睛捕捉到,都可以成為美妙故事的開端。
一、節日繽紛記
作文教學時可以抓住各種節日契機,利用節日氛圍。今年母親節的時候,學校組織班級的小記者團到廠里參觀媽媽工作的情景,體會媽媽所付出的艱辛,學生把鮮花獻給了親愛的媽媽,并把事先準備好的“寫給媽媽的一封信”遞給了媽媽,其中一學生這樣寫道:“在我成長的過程中,我曾開心地笑過,痛苦地哭過,遭遇過無奈與煩惱……但始終一路有您的陪伴,沐浴著愛的圣潔,我很滿足,謝謝您,媽媽。”這樣的語言樸實無華,卻真摯感人,在母親展開信的那一瞬間,我們分明看到了母親按捺不住的激動與喜悅,看完了信件,已是熱淚盈眶,兩人緊緊擁抱在一起。這樣動人的一幕,這樣真善美的情感,足以撥動人們的心弦。這樣血溶于水的親情,這比山高比海深的恩情,在這樣的節日里更讓人為之震撼。
二、游山玩水記
夜空,炊煙,夕陽,田野,老牛……農村為我們展現了一幅幅美好的畫卷,這些都是極好的寫作素材,為學生的自主寫作和創意表達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但是生活在市區里的學生缺少了這樣的情感體驗,電子產品層出不窮,玩具更是琳瑯滿目,但是小河邊垂釣、郊外捕蝴蝶……才是他們真正向往的。贊可夫說:“我們應該打開窗戶,讓沸騰的社會、奇異的自然現象納入學生的腦海,借以豐富學生的情感經驗,激發學生的情感表達。”所以作為教師,我們必須把學生從狹隘的課堂和繁重的課業負擔中解脫出來,引導學生走出教室,跨出校園。記得在《我用我的眼睛去尋找……》的習作教學中,我帶領學生去了森林公園,一下車,學生就像出了籠子的小鳥,歡呼著,雀躍著,聽著淙淙的流水,嗅著林間的花香,置身于大自然中,在玩賞中觀察,學生親眼見到了“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所描寫的畫面,體會了“藍天配朵夕陽在胸膛,繽紛的云彩是晚霞的衣裳”所表達的意境。課上,在優美的輕音樂中,伴隨著入情入境的解說,我呈現了他們去郊外時悄悄為他們拍攝的照片,趴在草地上觀察小螞蟻搬東西,追逐花叢中的蝴蝶……學生興趣盎然,眼神里裝滿了微笑。很多學生在后來的寫作中都覺得這是一次愉快的經歷,學生有內容可寫,有獨特的情感體驗,寫作就是水到渠成、信手拈來的創作,而不是絞盡腦汁、搜腸刮肚的苦差事。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讓他們感受春的生機、夏的熱烈、秋的浪漫、冬的純潔。這樣的形式不但為學生積累了豐富的寫作素材,激發了學生的寫作興趣,而且培養了學生熱愛自然的情感。
三、活動體驗記
生活是一本多彩奇妙的無字書,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寫作之源。教師應該鼓勵學生走向社會,親身去觀察、感受、思考生活,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寫作素材,繼而使學生自由表達,尊重他們獨特的情感體驗。暑假帶領學生去了勞動基地。除草、種菜、澆水、收割,體會勞動的辛苦與愉悅,享受收獲的喜悅。在《第一次做家務》的作文教學中,我先請學生回憶第一次做家務的情景,再請學生來表演,在表演的同時滲透寫作手法,運用語言、動作神態等細節描寫,把句子寫具體,學生在表演的過程中,激發了寫作靈感和寫作興趣。
用學生喜愛的活動,抓住學生愛玩的天性,提供貼近學生日常生活的寫作素材,引導學生或與學生共同參與生活的體驗,以獲得真實豐富的寫作素材。有一陣子“溜溜球”在學生中風靡一時,他們個個玩得精妙絕倫,課后我布置了一篇如何玩溜溜球的作文,學生一聽竟高興得歡呼起來,我分明看到他們臉上掠過的一絲喜悅,開始在底下竊竊私語。胸中有話說,下筆如有神。這次作文,簡直出乎我的意料,平時不愛寫作文的學生,竟也寫得頭頭是道,學生從變化多端的玩法技巧,其中隱含的原理,帶給人的樂趣等諸多方面娓娓道來,寫得既具體,又生動有趣。趁熱打鐵,我又布置了一篇半命題作文《跟我玩……》,這次學生的作文更讓我大開眼界,許多新奇有趣的玩具、游戲,我聞所未聞,學生作文中表現的智慧、開闊的視野,也令我自愧不如,感觸更深的是那躍然紙上的童趣竟撩起我的一絲羨慕與嫉妒,勾起我童年的美好回憶,也讓我真正感受到和學生一起活動的樂趣,讓我明白,其實教師也可以放下身段和所謂的權威,和學生融為一體,一起歡笑一起哭泣。
四、生物萬象記
對于學生而言,生物萬象都是吸引人的。用眼睛看,用耳朵聽,用嘴巴嘗,用雙手觸摸,用心靈感受,不同的感官帶給他們不同的體驗。可愛的動物朋友們、奇特的植物們、春天池塘里的小蝌蚪、夏天樹上鳴叫的知了……連太陽公公和烏云都在學生的筆下變成了淘氣的可愛伙伴,說著只有學生才懂的語言。各種各樣的事物、現象都在學生的想象世界里熠熠生輝。記得三年級的時候我鼓勵學生在班級養蠶寶寶,并把它們每天的變化用筆記錄下來,和同學們溝通交流。學生把蠶寶寶當成了好朋友,每天用眼觀察、用情體驗、用心探究、用愛呵護。從蠶的生活習性到生長過程,他們都用心記錄了下來,這個過程,傾注了學生所有的愛心與智慧,他們因為蠶寶寶的死去而傷心不已,因為它們的破繭成蝶喜極而泣……通過養蠶,不但給學生提供了關于小動物的寫作素材,也培養了他們的動手能力、克服困難的意志品質、珍愛小生命的美好情感。可見一個學生沒有下河捕魚的生活體驗,就不會寫出“見魚心切、失魚懊惱、得魚欣喜、吃魚有味”的完整情感變化。有了生活的積累與體驗,寫作時,腦海就會閃現生活情景,情感就會奔入眼底,注入筆端,達到文思泉涌的寫作佳境。
把生活引入課堂,把作文引向生活,撿拾生活中完整的碎片,譜寫生活中完美的詩篇。
作者簡介:鄭娃萍,女,本科,1983年4月出生,就職于泉州市鯉城區第三中心小學,職稱:一級教師,長期擔任班主任及語文教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