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的班主任工作有苦也有樂,每當在班級工作中遇到困難時,我總愛讀抄在記事本上的一句話:“對待學生,該這樣想: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每每讀到這句話,我浮躁的內心就會平添幾絲平靜。大教育家陶行知說:“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愛就是等待奇跡,創造奇跡。”作為一個班主任,最有成就感的時刻莫過于看到孩子的點滴進步,等到孩子的華麗變身。
一、奇跡可以在細微之中發生
小澤(化名)是個丟三落四的孩子,上課忘記帶書、忘記帶作業,記錯作業寫錯作業是常事,我批評過也懲罰過但一直收效甚微。有一次數學課,我講完例題后讓學生們做課后習題。教室里靜悄悄的,孩子們都在認真地做題,我突然看見小澤低著頭,把手緊緊地遮著,看到我過去,連忙把整個身子埋下去。我輕輕將他扶正,發現桌上沒有書,原來他又忘帶書了。我對他笑了笑,走到講桌把我的書拿過來,輕輕放在了他的手上,示意他可以做題了。下課后,小澤跑到我面前,雙手把書還給我,同時還給我他做的題,開心地說了聲:“謝謝張老師!”我看了看,作業別樣的工整。我又笑著摸一摸他的頭,夸贊他作業寫得又對又整齊。我還沒說讓他以后不要忘帶書了,他就主動對我說:“老師我以后不會忘帶書了。”感情當然不能取代教育,但教育必須充滿感情。真誠的關心和愛護,才能更好地幫助孩子。
二、奇跡需要耐心等待
有人問我:從初一到初三你感覺有什么不一樣嗎?呵呵,最美妙的莫過于看到更多孩子的變化:衣著邋遢的變干凈了,性格內向的敢舉手發言了,蚯蚓爬一樣的字變得遒勁有力了,出口成臟的變得文質彬彬了……就拿班上的小翟(化名)來說吧,初一上課時要在教室聽不到他的說話聲,除非那天他因病請假。為此,我可是沒少花心血,該提醒時提醒,該批評時批評,講故事旁敲側擊,請家長共商對策,遺憾的是,課堂上“濤聲依舊”。可是上了初三后,他突然像換了個人似的,專心致志地聽,一筆一畫地記。我看在眼里,喜在心頭,有時也疑惑:哎,怎么一下子這么懂事了呢?后來,在《教師博覽》讀到一篇文章,書上說:每一朵花都有自己的開放時間,或早或晚,并沒有理由。我頓時釋然:是啊,教育是一項慢的藝術,急不得,惱不得,不拔苗助長就是最好的愛,遵循成長的規律就是最美的愛。很多時候,與其焦急無奈,不如耐心等待。
三、奇跡也需要精心創造
“得天下英才而教之”,這或許是所有班主任的夢想。但是孩子們各不相同,攤上調皮搗蛋的學生,就需要拿出百般兵法,斗智斗勇。我們班上的小毓(化名)就一直不是一盞省油的燈,初一時上課說話、作業不按時完成;初二時情況就更嚴重了,甚至和老師頂嘴。該講的道理都講了、該用的方法也用了,一點效果都沒有。后來我發現,這家伙其實特別聰明,特別想引起老師和同學的關注。于是在初三時我換了一種方法,自習課上看到他和同桌說話,我不再像以前那樣批評他,而是說:“小毓你給同桌講題呢?多幫助同學是好事。”他聽到我這么說很詫異,不好意思地低下了頭。后來我發現他自習的紀律明顯好了很多,而且還真的就給他同桌講些題。在中考前的幾個月,班內組建了史地生政背誦檢查小組,我讓他當了他所在組的組長,他做得很認真,經常犧牲課間時間檢查其他同學的背誦。與此同時他的學習態度也端正了很多,成績一直在上升,最終以610分的好成績考上了一中!孩子可愛的時候,我們都會毫不猶豫地付出我們的愛。但更多的時候,我們面對的是并不可愛的孩子。面對孩子并不可愛的時候,擁有愛心、講求藝術,才能創造奇跡。
我多么希望,若干年后,我的學生在回憶起初中生活的時候,能有溫暖在心房涌動,成為孩子記憶中美好而神圣的瞬間。在今年的9月,我又迎來一群嶄新的孩子。請允許我借這次機會,告訴你,告訴他,也告訴我自己:讓愛與教育同行,讓愛催開美麗的奇跡之花!
作者簡介:張穎,女,1979年1月出生,本科,就職于山東省德州市第九中學,主要從事初中班主任工作方法研究。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