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太強
摘 要:把學生培養成什么樣的人,是一個很嚴肅的話題。最理想的教育結果就是“德才兼備”,更重一個人的“德”。也就是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要保持“水源的清潔”。在此基礎上形成健康向上的世界觀,塑造一個個鮮活的生命。
關鍵詞:德育;全面發展;心靈溝通
一、要保持“水源的清潔”
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由教育的理念與實踐,以及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學生自我教育等諸多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結果。無論哪一方面出了問題,都會影響到思想道德教育的實效性,影響學生全面健康的成長。老師常說學校一周的教育,還頂不上一小時的上網。可見,教育也是一個系統(大到社會、教育主管部門,小到老師、家長、學生),諸要素之間缺少協調配合,甚至相互掣肘,相互對立。
我國的基礎教育要由應試教育轉向素質教育,實際就是社會的發展需求。素質教育概念的提出,就是要扭轉現行教育的一些偏差,也為思想道德教育營造一種教育的大氛圍。按照素質教育的要求,學校教育應培養受教育者高尚的思想品德,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良好的身體、心理素質,較強的實踐動手能力,以及健康為宗旨的教育的個性。這樣的教育理念,就是一種理想,這種理想也體現了社會發展的要求,就是要保持“水源的清潔”。但遺憾的是,我在教學過程中的感受是我們的教育并未因為有了先進的教育理念就有了良好的教育實踐。素質教育的提出也有10年多了,但應試教學仍在學校教育中占據主導地位,我們也接受過新課程的培訓,培訓的次數也比較多,也認為這種理念好,可是,工作卻依然是應試教育的實踐。有的人就說:“素質教育就像一個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裝。”素質教育得不到有效的實施,人的道德在塑造方面就缺少真正的一種氛圍和土壤。
學生思想道德的形成必須經由知識教育,但又不能囿于知識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并不在于引導受教育者掌握知識、應用知識、發展知識,而是使受教育者通過對相應知識的掌握形成健康向上的一種精神,健康向上的世界觀。具體來講,就是要有堅定的信念和良好的道德素質,并內化為指導自己日常生活和自身行為的自覺性和能動性。真正的教育應該是將教育的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有機結合,融為一體的教育。高考改革制度中最大的亮點就是文理不分科,就是要糾正對人的整體教育時,把教育肢解為單一的知識能力培養,或單一的人文精神教育,都可能導致人的畸形發展,出現只懂技術而靈魂蒼白的空心人和不懂技術奢談人文的人。
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就是必須注意強化各因素運行中的協調機制,實現各要素之間的有序配合和和諧共生,應突出重點,抓主要矛盾,尤為重要的是要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頂層設計)和學校教育的主課堂、主渠道、主陣地的作用。具體就是轉變學校德育的模式和內容,首先就是全員育人。解決學校教育中的薄弱環節,消除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的說與做、德與育、知與行、內容與現實之間的矛盾,使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真正落到實處,收到實效。
二、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
蘇霍姆林斯基在第一條建議里面就強調:“對兒童缺乏個別對待的態度的緣故。”換句話說就是我們熟知的“因材施教”的問題。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們老師要善于確定:每一個學生在此時此刻能夠做到什么程度,作為一名高中語文老師也要明確每個學生的學習程度,才能讓學生的智力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只有人才會受教育,教育的本質是什么。而我們自己有時候太絕對化了,太看重成績,反而對學生的其他方面忽略了,也給學生的未來帶來了很大的危害。尤其現在,我們開始從更多的層面考慮學生,能夠讓學生發展得全面一些。全面發展古已有之,亞里士多德認為教育的基本目的是自我完善,文藝復興時代理想是造就全能的人,古人已有這樣一種教育的理想。而這種理想對我們的教育就是很現實的鞭策。
蘇霍姆林斯基通過自己的教育感悟,創造性地將全面發展、和諧發展、個性發展融合在一起,提出個性全面和諧發展的教育思想,并將其作為學校教育的理想和目標。對于我來說,沒有現實的事例,也沒有把自己干的工作當成理想,工作目標就是好好干,干到多好還是沒有一個標準。只是感到,自己干得還不錯。在讀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中他的教育之路的感悟中,在他看來,所謂個性全面和諧發展即意味著人在品行上以及同他人相互關系上的道德純潔,意味著體魄的完美、審美需求和趣味的豐富及社會和個人興趣的多樣。蘇霍姆林斯基認為,一個個性全面和諧發展的人,應當是社會物質生產領域和精神生活領域中的創造者;是物質和精神財富的享用者;是有道德和文化素養的人,是人類文化財富的鑒賞者和細心的保護者;是積極的社會活動者、公民;最后,是樹立于崇高道德基礎之上的新家庭的建立者。而我們自己卻陷入日常的教學工作中,學生成績好,就是我們教得好,萬事大吉!好像蘇霍姆林斯基說的這五點離我們的教學太遠了。
蘇霍姆林斯基強調指出,全面發展是指學生的身體、品德、智力、勞動和美感等方面都得到發展。忽視哪一方面或只偏重哪一方面的教育,都是片面的教育。個性全面和諧發展教育的要求使智育、體育、德育、勞動教育和審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滲透和互相交織,使這幾方面的教育呈現為一個統一的完整過程。但是,個性全面和諧發展并非要求每個人的所有方面都均衡發展,也不意味著每個人能夠勝任所有的工作,能夠不停地從一個職業轉到另一個職業。蘇霍姆林斯基對此作了清楚的說明:全面發展的思想是跟樣樣都做而又不求甚解是毫不相容的,于是,全面和諧發展與個性發展有必然的聯系。在他看來,人的全面發展同掌握高深的知識、同積極的社會活動和勞動活動、同任意選擇職業的可能性聯系著。所有這一切都要求個人興趣與社會需要相結合,職業則應適合于人的天賦和志向。因此,可以說個性發展和全面和諧發展是一個相互聯系的統一體,沒有個性發展,全面發展是難以實現的。蘇霍姆林斯基關于個性全面和諧發展的觀點是他的個性全面和諧發展教育思想和實踐活動的基石,也是他的全部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活動的起點和終點。
改革開放讓我國社會快速發展,日新月異。中國人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而迎接這樣的機遇和挑戰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發展教育,使教育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使得搞教育的人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教育在改革中自發地發生變化,而我們讓這種自發變成一種自覺和一種必須。加快改革的進程,加大改革的力度,以適應人們發展的需要,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教育改革和發展包含諸多方面的內容,但中心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培養更多的高素質人才,培養更多的個性和諧、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當今中國素質教育的最基本內涵,就是蘇霍姆林斯基的讓學生個性和諧、全面發展的教育思想,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三、心靈教育
蘇霍姆林斯基是蘇聯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靈去塑造孩子”的教育思想讓我看到了教師的偉大。在《給教師的建議》中,他的言行,他的思想,讀后讓我對教育的認識又邁上了一個新臺階。
作為一名年輕教師,我更感覺到這本書帶給我的不僅是一些建議,更是真正的心靈感悟,我接受了一遍心靈教育。書中關于如何備教材,如何講授課程,如何檢查作業,如何培養學生能力,如何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等問題都給了我很多指導,我感覺到以前所忽視的一些小問題,以前注意到但沒有引起重視的問題,以及以前重視了卻沒有取得良好效果的那些問題,在這里都找到了一定的答案。但我在這本書中最受感觸的還是蘇霍姆林斯基對于學生的那種關愛和信任。
這本書自始至終都體現出對兒童那種贊美和關愛的態度,把愛融于教育,把愛奉獻給學生。強調要保護和培養學生的自尊感;要關心學生的接受能力;要幫助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要跟少年和男女青年朋友娓娓談心,特別指出學校里的學習不是毫無感情的將知識從一個頭腦裝進另一個頭腦里,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心靈的接觸,他認為要像保護最寶貴的財富一樣愛護孩子對你的信任,關心學生的生活和健康,關心他的利益和幸福,關心他完美的精神生活。要讓學生始終能看到自己的進步,不要有任何一天使學生花費了力氣卻看不到成果。
因為我們是教師,因為學生信任我們,尊敬我們,以我們為中心、為榜樣,他們在思想上渴求知識的同時,更希望得到理解和尊重,所以我們必須嚴格地、堅持地關心兒童,毫不妥協地反對我們教育工作中那種漠不關心、冷酷無情的現象。蘇霍姆林斯基稱教育技術的頂峰是師生之間心靈交往的和諧境界。他認為這里有一個教育的秘訣,對于那些熱愛學生的教師來說,很容易掌握這個秘訣,而對于那些鐵石心腸的人來說卻是很難以理解的。這個秘訣就是:只有教師關心學生認得尊嚴感,才能使學生通過學習而受到教育。
要與學生建立心靈的溝通,也就是建立完美的師生之間的友誼,必須要深思熟慮地為學生考慮,細心觀察和研究學生的情感動態和心理感受。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教育的理想,使所有的兒童都成為幸福的人,使他們的心靈由于勞動的幸福而充滿快樂。
參考文獻: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