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蘭
摘 要:農村社區建設是時代的要求,是推動農村經濟和社會全面發展的重大戰略舉措,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內容。山東省壽光市古城街道結合本地實際,搶抓機遇,加快農村社區建設,實現了農村居住方式的大變革。
關鍵詞:農村社區;建設;思考
一、古城街道推進農村社區建設的具體實踐:
目前,古城街道街道共啟動怡和苑、彌香苑等大型農村社區10個,建成和在建公寓樓240棟,其中5個村已完成整體搬遷,共節余復墾土地1000多畝。具體工作中,主要劃分了“四種類型”,采取了“四個辦法”:
類型一:鎮區村整體遷建型。對街道駐地村莊,打破“就村建村”的思維定勢,按照小城鎮建設規劃,對部分村莊進行整合、集中,選址另建新型農村社區,逐步建設改造為城鎮社區,并將周邊村莊有條件的農戶吸納進來,促進小城鎮做大做強。古城街道沙埠屯、戴家兩個村位于老北洛鎮區,在兩村中間位置規劃建設了怡和苑社區,并積極吸引巨能特鋼、光耀玻璃等部分企業參與開發,企業為小區集中供暖,村委出讓部分地塊建設企業公寓,所得收益高標準配套了幼兒園、大型游園等基礎設施,目前兩村已整體搬遷入住,社區與鎮區融為一體,真正實現了農村變社區、村民變居民,改善了鎮區面貌,提高了群眾生活質量。類型二:城郊村市場開發型。對瀕臨城區的村莊,依托區位優勢,市場化運作農村社區建設,由村委會負責,自籌資金、自主建設、自負盈虧,所得收益用于基礎設施配套或補貼農民購房,最終實現社區建設與村集體收益的雙贏。類型三:經濟強村集聚帶動型。對規模較大的中心村,充分發揮好村集體經濟實力強、村班子基礎好的優勢,在尊重群眾意愿的基礎上,采取先拆遷部分房屋騰出建設用地的辦法,啟動組團建設、集中連片開發,示范帶動周邊村向中心村集中。類型四:偏遠村逐步撤并型。對鎮村規劃體系確定要搬遷合并、經濟實力較弱、尚不具備改造條件的弱小村、偏遠村,一律停批宅基地,嚴格控制新建或翻建平房,引導部分急需建房的群眾先行組團建設樓房,由點到面、先局部后整體,梯次推進、滾動發展、逐步完成。古城街道怡馨苑社區,共分兩期建設,一期工程建設公寓樓9棟,涵蓋周邊曹家、楊家、野虎、羅家等6個村270戶居民,2011年5月份建成入住,對其他村群眾起到了很好地示范帶動作用。
辦法一:大力度宣傳,調動群眾參與積極性。古城街道將宣傳工作做在前面,使“遷村并點、組團發展”理念深入人心,實現了由“要我建”到“我要建”的歷史性轉變。主要把握了“三個關鍵”:“走出去”統一思想、“劃紅線”嚴控舊規、 “對比帳”算清效益,真正讓老百姓看到遷村并點帶來的收益和好處,使社區建設成為了村民的自覺行動。辦法二:全程式服務,保障社區建設健康發展。古城街道實施“保姆式”一站服務,不斷加大統籌指導力度,從最初規劃、開工建設到最后分配,全程參與、全程監督,加快了社區建設進程。做到了“四統一”:統一規劃、統一政策、統一建設、統一分配,最大限度保證了公平公正,杜絕了矛盾糾紛。辦法三:人性化管理,增強社區建設吸引力。只有群眾住得下、生活好,才能體現社區建設的優越性。古城街道不斷探索實踐,走出了一條農村社區管理的新路子。制定了“三化標準”:設施配套化、服務物業化、管理制度化,并積極整合社會管理、精神文明建設、黨組織聯建等職能,不斷提升社會管理水平,進一步推進了社區管理的規范化。辦法四:重作風轉變,夯實社區建設的堅強保障。加快社區建設,關鍵在人,關鍵在干部隊伍。面對繁重的建設任務,古城街道充分發揮勇于創新、敢于擔當、重于落實的“古城精神”,強化干部作風建設,抓思想防微杜漸、抓溝通相互理解、抓監管杜絕差錯,公平公正、陽光操作,街道機關干部和村干部一律不準插手招投標和工程建材,保證了工程建設質量。
二、幾點啟示:
(1)加快社區建設,必須堅持因地制宜,科學統籌謀劃,積極穩妥推進。科學規劃是推動農村社區建設的關鍵所在。各鎮街區要統籌考慮本地實際情況,根據村莊區位、交通條件等因素,合理確定建設方案,宜樓則樓、宜平房則平房,成熟一個搞一個,不貪大求量,不搞“一刀切”,努力打造風格鮮明、滿足不同層次需求的新型社區。(2)加快社區建設,必須充分發揚民主,尊重群眾意愿,發揮農民主體作用。農民是農村社區建設的主體,政府的責任在于組織、在于引導。各鎮街區要把提高群眾參與積極性放在工作重要位置,把握好“95%以上群眾簽字同意”這一重要原則,堅決避免硬干、蠻干,真正把好事辦好。(3)加快社區建設,必須堅持陽光操作,公開公平公正,保障群眾權益。無論采取何種方式建設社區,最終結果就是讓農民群眾的利益和權益得到最大實現。(4)加快社區建設,必須保證社區規模,優化公共資源配置,體現社區建設優越性。規模化、集約化是社區建設的發展方向,有利于基礎設施配套和管理,也有利于降低社區建設、運營成本。各鎮街區要瞄準“大社區”建設方向,在規模化上下功夫,重點建設1000戶甚至2000戶以上的大社區,完善基礎設施配套,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讓農民過上城里人一樣的生活。(5)加快社區建設,必須強化產業支撐,留足發展空間,保障持續發展。農村社區不僅要建好,更要管好,這就需要解決好后續管理資金從哪里來的問題。各鎮街區要做到社區建設、經濟發展兩個規劃一起做,充分利用復墾土地發展產業項目,破解管理資金瓶頸制約,提升社區可持續發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