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春艷
摘 要:本文通過對制造型企業倉儲管理現狀分析,探討目前制造型企業在倉儲管理上存在的問題,并針對倉儲管理的現狀,主要通過倉庫儲位管理分析,為制造型企業在未來的決策過程中提供了可借鑒理論依據,從而達到提高制造型企業倉儲管理的效率,提升企業自身的競爭優勢。
關鍵詞:制造企業;儲位管理;儲存策略
制造企業的生產資料成本在企業成本中所占的比例較高,在追求企業利潤最大化的過程中,其中一條最為有效的途徑就是降低企業的運營成本,而目前倉儲管理在制造型企業生產經營活動中起到的就是降低企業生產成本的作用。倉儲在整個物流體系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包括原材料的加工,成品的搬運、配送這些內部的生產物流的效率的高低,都會直接影響著企業成本?,F代制造行業倉儲管理有著巨大的發展潛力,將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和發展。有效的倉儲管理可以拓展制造企業的利潤空間,因此倉儲管理也就成為了制造企業管理的熱點。儲位管理不僅能使管理者能夠隨時掌握商品的數量、位置,以及去向,而且可以使企業的管理水平,特別是倉儲管理水平得到很大提高,順應了現代物流的發展趨勢。
一、制造企業倉儲管理現狀
目前倉庫管理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倉庫管理混亂,主要表現在:(1)區域沒有很好的規劃,沒有做好定置管理,物料隨處擺放,沒有及時登記,使用時容易造成材料丟失或是找尋不到,也容易因此給生產造成時間拖延與管理問題;(2)見縫插針的進
行材料放置,即有空位就進行放置,有的更是將消防通道進行放置物料,造成通道堵塞;(3)不合格或者報廢物料與合格物料混放、原材料與半成品混放、待檢待退物料與已入庫物料混放等,且標識不清;(4)賬與實物不符,無人準確地知曉物料的實際庫存數量;(5)成品倉貨位分配不合理,倉庫管理人員對于庫位貨位優化的意識不深,不同成品按照固定貨位模式進行安排庫位,這就容易造成有的貨位沒有得到合理利用;倉庫管理混亂的結果就是物料成本大大增加,倉庫成了吞噬利潤的無底洞,嚴重阻礙企業發展。
二、倉庫儲位管理
倉庫的大部分作業都是在重復“尋找”,“搬運”,“拿取”這幾個動作,“倉儲空間總是不夠,怎么辦?”。要想實現倉儲作業的高效化,必須進行儲位管理。在倉儲作業中,為有效對貨物進行科學管理,必須根據倉庫、儲存商品的具體情況實行倉庫分區、商品分類和定位保管。儲位管理就是利用儲位來使商品處于“被保管狀態”并且能夠明確顯示所儲存的位置,同時當商品的位置發生變化時能夠準確記錄。
(一)儲位管理的原則。儲位管理與其他管理一樣,其管理方法必須遵循一定的原則,其基本原則有以下三個:
(1)儲位標識明確。先將儲存區域詳細劃分,并加以編號,讓每一種預備存儲的商品都有位置可以存放。此位置必須是很明確的,而且經過儲位編碼的,不可以是邊界含糊不清的位置,例如走道、樓上、角落、或某商品旁等。需要指出的是倉庫的過道不能當成儲位來使用,雖然短時間會得到一些方便,但會影響商品的進出,違背了儲位管理的基本原則。(2)商品定位有效。依據商品保管方式的不同,應該為每種商品確定合適的儲存單位、儲存策略、分配規則等,把貨品有效地配置在先前所規劃的儲位上,例如是冷藏的商品就該放冷藏庫,流通速度快的商品就該放置在靠近出口處,香皂就不應該和食品放在一起等等。(3)變動更新及時。當商品被有效地配置在規劃好的儲位上之后,接下來的工作就是儲位的維護,也就是說商品不管是因揀貨取出、或是商品被淘汰,或是受其它作業的影響,使得商品的位置或數量發生了改變時,就必須及時地把變動情形加以記錄,以使記錄與實物數量能夠完全吻合,如此才能進行管理。由于此項變動登錄工作非常繁瑣,倉庫管理人員在繁忙的工作中會產生惰性,使得這個原則是進行儲位管理中最困難的部份,也是目前各倉庫儲位管理作業成敗的關鍵所在。
(二)儲位規劃。如何將倉庫儲位合理安排,以便最快地存放、提取貨物,從而實現倉庫貨物搬運時間最優化和提高空間利用率的目標。這是企業在進行倉儲管理時必須要考慮的問題。合理分配保管場所的目的在于做到:物得其所,庫盡其用,地盡其用。儲位管理的核心是什么?那就是平衡倉庫空間利用率和日常作業效率。在進行貨位規劃時要考慮SKU,清楚自己的倉庫是什么類型?倉庫規模是對應未來幾年的庫存量?保管的是什么貨物?需要什么貨架?出入庫作業方式?最大的單位儲存貨位(保管空間LWH)?最小的單位儲存貨位(保管空間
LWH)?有的倉庫管理比較粗放,只有貨區,沒有貨位的概念,實際上,這個貨區就是一個大貨位,存放在這個貨區里的商品,都是混放的。貨區,大貨位等混放的情況,會造成出、入庫作業無序,無規律可循的困境。
(三)儲位分配。用什么方法把貨品分配到最佳的貨位上?這就涉及到儲位分配的問題。庫位分配的方法是基于貨物的種類、庫存周轉率、貨物的平均庫存水平兩個重要的因素,結合庫位信息。
規則一:以周轉率為基礎法則。即將貨品按周轉率由大到小排序,再將此序分為若干段(通常分為三至五段),同屬于一段中的貨品列為同一級,依照定位或分類存儲法的原則,指定存儲區域給每一級貨品,周轉率越高應離出入口越近。規則二:先進先出法則。先進入倉庫保管的貨物先出庫。這一原則適用于壽命周期短的商品。如感光紙、膠卷、食品、快速消費品等。規則三:產品相關性法則。這樣可以減短提取路程,減少工作人員疲勞,簡化清點工作。產品的相關性大小可以利用歷史訂單數據做分析。規則四: 產品同一性法則。所謂同一性的原則,指把同一物品儲放于同一保管位置的原則。這樣作業人員對于貨品保管位置能簡單熟知,并且對同一物品的存取花費最少搬運時間時提高物流中心作業生產力的基本原則之一。否則當同一貨品散布于倉庫內多個位置時,物品在存放取出等作業時不方便,就是在盤點以及作業人員對料架物品掌握程度都可能造成困難。規則五: 產品互補性原則?;パa性高的貨品也應存放于鄰近位置,以便缺貨時可迅速以另一品項替代。規則六: 產品相容性法則。相容性低的產品不可放置在一起,以免損害品 質。如煙、香皂、茶葉等。規則七: 產品尺寸法則。在倉庫布置時,我們同時考慮物品單位大小以及由于相同的一群物品所造成的整批形狀,以便能供應適當的空間滿足某一特定要求。所以在存儲物品時,必須要有不同大小位置的變化,用以容納不同大小的物品和不同的容積。此法則可以使物品存儲數量和位置適當,使得撥發迅速,搬運工作及時間都能減少。一旦未考慮存儲物品單位大小,將可能造成存儲空間太大而浪費空間,或存儲空間太小而無法存放;未考慮存儲物品整批形狀亦可能造成整批形狀太大無法同處存放。規則八: 重量特性法則。所謂重量特性的原則,是指按照物品重量不同來決定儲放物品于貨位的高低位置。一般而言,重物應保管于地面上或料架的下層位置,而重量輕的物品則保管于料架的上層位置;若是以人手進行搬運作業時,人腰部以下的高度用于保管重物或大型物品,而腰部以上的高度則用來保管重量輕的物品或小型物品。規則九: 產品特性法則。物品特性不僅涉及物品本身的危險及易腐蝕,同時也可能影響其他的物品,因此在倉庫布局時應考慮。endprint
規則可以根據共性和個性的特點來制定,比如藥品倉庫必須符合GSP規定的要求。當規則制定后,規則間的優先級也必須明確。
三、儲存策略
貨物的儲存要講求方法策略,良好的儲存方法可以減少出入庫移動距離,縮短作業時間,并能充分利用儲存空間。常用的儲存策略有:定位儲存、隨機儲存、分類儲存、分類隨記儲存、共同儲存。盡管有這幾種儲存策略,但在實際應用中一定要靈活選用。
針對于一個倉庫,空間固定,儲位數固定。
如:大于1板位商品總板位數為N,小于1板位商品數為
M,倉庫總儲位數為X。
01、當N>X,擴充庫容。
02、當N+M 03、當N 如果是以上其中的任何一種情況,都容易選擇,需要做的是在選擇時,強化管理。然而單品占用儲位數是不固定的,單品數也是動態的。需要考慮的是目前02還是03,以確認最恰當的方式,最大限度利用已有固定成本的空間,降低變動成本。難以操作的是情況發生變動,變動后如何調整? 建議:動態管理儲位,新品總是選擇最容易作業的儲位,儲位為空時釋放儲位,不與商品綁定(即揀貨位設置)。儲位不足時,合并使用儲位,系統根據閑置儲位、儲位利用率等進行判斷是否執行這種操作。實現02.03兩種情況的動態調整。 結合自身產品類別對在庫貨品進行管理。一般產品都有旺季和淡季,淡季的產品,可以采取一位多品(是同系列、同品種的)進行管理; 對旺季的產品,按照產品類別進行大儲位管理,在產品類別下面進行貨品具體儲位管理。 這樣好處:(1)可以幫助現場第一時間找到貨品,同時提高準確率;(2)便于盤點(特別是重點盤點和日常的循環盤點)。(3)在出貨時,不會使不同類別的貨品進行混裝。 系統設計可以多對多去設計,但是初期運作建議1對1,因為初期儲位是足夠的。當后期儲位緊張的時候,通過ABC分析,可以將長尾的產品實現多對多,其中還要注意不是所有的產品都能放一個儲位,比如食品和機油肯定不能放一個儲位,這里就存在品類的沖突設定。庫房可以分兩個區:一位一品區,一位多品區。物料量少收發頻率低,使用一位多品區,物料量大收發頻率高,使用一位一品。這里重點是考慮收發頻率、物料存儲量,可以在保證庫房作業效率的同時使庫房利用率最高。 此外,在儲位管理過程中可以結合貨物ABC 分類法、條碼技術、倉庫6S管理等先進的管理方法和技術的使用,更好地為倉庫管理服務。 結語:倉儲作為物流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在制造型企業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對倉儲管理進行合理規劃是制造型企業持續發展的關鍵之舉。高績效的儲位管理能有效提高制造型企業的倉儲管理水平,進而提高企業的經營管理水平,提升企業的經濟效益和市場競爭力,并為管理者提供科學的決策依據。 參考文獻: [1] 金碧,淺談制造型企業倉儲管理體系的探索[J].商場現代化,2011,(4):41-42 [2] 姜蘋,倉儲與配送管理.青島: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11,(1):40-44 [3] 朱新民,物流倉儲.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1):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