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昌信
摘 要:《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學科的重要特點是語言文字訓練和思想教育的辨證統一?!边@就充分表明了小學語文在教書育人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語言文字的訓練可以豐富學生的情感,有利于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隨著思想覺悟的不斷提高,認識能力的不斷增強,掌握了科學的思想方法,反過來又會促進語言文字的學習。實施素質教育必須以全面發展教育的實施為基礎,以符合社會要求的學生基本素質和完整意義上的發展為根本。
關鍵詞:小學語文;德育;教學;滲透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8-052-01
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是一個長期而又復雜的過程,既要對學生進行語文基礎知識的傳授的,又要努力實現對學生的品德養成教育。它是在對教師深入研究課標和教材的過程中去發掘德育的切入點,緊密與新課程標準、教材和學生的實際相結合。因此,要在語文教育教學過程中滲透德育教學,只有建立在認真學習新課程標準,充分研究教材知識體系的基礎之上,分析文本的思想教育點,洞悉學生,著眼于語文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和教學活動,適時將品德培養與語文知識有機統一。
小學教育是基礎教育,小學教育的質量如何,直接關系到民族的素質和祖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未來。中國的傳統教育歷來主張“德育為先”的思想,在教學活動中,充分發揮教材資源優勢,抓住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契機,實現“三維目標”中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使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也得到思想品德熏陶。
一、堅持文以載道,做到適時滲透
“沒有德育的教學,智育也是蒼白的。”盡管語文教材上的每一篇課文都具有鮮明的思想感情,然而,并不是每位教師都能成功地滲透德育引起學生情感的共鳴。因此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為了更好地實施教學,落實教學目標,德育智育有機結合,文以載道是必要的。在教學中,我通過介紹寫作背景,朗讀指導,引導學生欣賞和分析文本,歸納總結以及拓展延伸等方式,讓學生充分掌握語文基礎知識,理解課文內容,掌握一定閱讀和寫作技巧的同時,能更具體形象地獲得思想教育教學效果。如學習《圓明園的毀滅》一文時,要讓學生感受課文寫作的背景,體會昔日圓明園的輝煌與毀滅,從而教育學生要熱愛祖國珍貴的歷史文物,有一種自豪感。同時,知道清政府的衰弱導致“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發學生愛國熱情,培養學生愛國之志。這樣,學生在語文學習中,不單掌握一定的語文基礎知識、學習技能,還能在語文文本的字里行間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逐漸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
二、注意激發,培養學生真摯情感
當今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機械刻板的、冷漠無情的、數十年僵化落后的教學方法仍屢見不鮮。在這種課堂上,那些經過歷史的過濾和多少專家學者精排細選的課文,不是跳動著時代的脈搏、洋溢著生命活力和傾注著作家情感的產兒,而是機械地拼合成文字,堆砌組裝的僵尸。在這里,一篇經典的作品,其完整連貫的段落,變成了破碎肢解的詞句;跳動的藝術形象,變成了靜態的模具標本。語文學科那些文質兼美、深情并茂的文學作品,就是一方方的情感天地,我通過豐富的教學圖文資料,富有情感的教學設計,巧妙的教學手段,激發培養學生真摯情感,使學生能更深刻地感受文章蘊含的真、善、美,懂得明辨是非,從而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積極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激發培養學生愛祖國、愛歷史、愛生活和客觀看待問題的真摯情感,使學生在學習中不單掌握一定的語文知識技能,而且得到思想品德熏陶,不斷提高自己的道德情操。
三、深挖德德育因素,加強對學生品德熏陶
教材中德育的內容,不可能像《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學科那樣處處明顯,它往往是內在的、深層的,潛在的,思想教育是分布在每個專題、每個章節的方方面面。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不能僅停留在那些文字表面的內容上,而應當是深入挖掘教材內在的德育因素,語文學科的德育,材料雖然豐富,同樣需要我們多方面深入挖掘教材,以提高德育滲透的成效,在語文教學活動中,我通過引導學生走進作者、分析寫作背景、欣賞文中字、詞、句;理解句中句式的作用及其變換、文中修辭、標點符號的運用,使學生能意識到祖國語言無可比擬的表現力,體會到祖國語言和祖國言語質美意深,簡練如金的妙處,能感受到祖國語言的豐富多姿,包羅萬象。例如學習《圓明園的毀滅》,讓學生欣賞那生動、形象、貼切的語言,深刻領會昔日圓明園的壯美,激起學生對總體布局、建筑特點、藝術等方面的理解和深入的體會,讓后再具體到圓明園的毀滅是世界文化史也是中國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偠灾挥猩钔诮滩模拍芗訌姷掠凉B透的力度,使學生不斷增強自身素質,提高自身的道德情操,增強學生的道德素養。當然,應當注意實事求是的深挖,沒有的不能牽強體會,那只能是畫蛇添足。更不能憑空捏造,必須遵循歷史文獻和可考的歷史依據。
四、把德育滲透到各種形式的語文活動
開展形式多樣的語文活動,是對語文課堂教學的補充,是學生增強素質的另一條有效的途徑。課余時間組織學生開展各種語文活動如歷史資料的收集、辦班級手抄報、課文精彩段落朗誦比賽、開討論會、講演等。這些活動既豐富學生的語文知識、技能,又提高學生的素質,也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思想熏陶,激發他們積極向上、熱愛祖國的情感。如:在《圓明園的毀滅》一文教育教學過程中,我通過精彩段落的朗誦、講圓明園的故事,讓學生們既能掌握朗讀、講歷史故事的技巧,又讓學生能感受到祖國語言文字的精煉形象,祖國燦爛文化的源遠流長,從而激發他們的愛國情感。
綜上所述,不難看出。寓德育于語文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已是教師義不容辭,刻不容緩的神圣職責。我們語文教師應首當銘記使命,要提高認識,自覺地在教學中改革單純的講授知識、技能技法,注重滲透德育教育,這樣才真正地完成新課改背景下語文教育教學的任務,才是真正的實現既教書又育人的神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