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育
摘 要:通過高一化學具體的案例,引導學生學會學習。
關鍵詞:選擇性的學習;主動性學習;合作性學習;探究性學習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8-230-01
在新的課程環境下,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要,要注重培養學生的主動意識、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而學習方式的真正改變是實現這一目的的重要舉措,我們要引導學生變被動、單一的學習為自主、合作、選擇性的學習。
一、自主參與,主動性學習
新課標特別強調課堂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這就要求教師要在時空上為學生主動學習提供條件,以《原電池》一節授課為例,我一進入課堂即在講臺上放一只番茄,然后在番茄上分別插上兩根學生熟悉的銅芯、鋁芯電線,再接通靈敏電流計,當學生驚喜地發現:一只誘人的番茄居然也能產生電流時,那種興奮、那種疑惑簡直無法言喻。此時我趁熱打鐵,告訴學生:在家里我們也有條件自制“水果電池”,同學們如有興趣,課后不妨試試。同學們的興奮點一下子達到頂峰。在這種興奮心理驅使下,無須老師提出要求,幾乎所有的學生課后立即全身心地投入到閱讀教材、翻閱參考資料、尋找制作材料(水果、銅線、鋁線、舊電池等)、動手制作的科研實踐活動中,培養了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
二、優勢互補,合作性學習
教學活動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生命與生命的溝通,思想感情和信息的交流,是教與學統一的交互活動。合作學習教學模式的實施正體現了這一教學理論。教學時,我們要充分利用多方合作途徑,引導學生開展合作性學習,讓每一位學生積極參與,大膽表達自己的見解。如在學習《鈉的化合物》一節時,教材上介紹NaHCO3粉末可用作發酵粉,治療胃酸過多。我及時抓住機會,提出以下問題:①胃酸過多的病人有哪些癥狀?
②胃酸的主要成分是什么?③如何治療胃酸過多?選擇用藥的依據和原則是什么?④用NaHCO3治療胃酸過多的原理是什么?⑤治胃病新藥“斯達舒膠囊”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然后,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把全班學生分成九個合作學習小組,每組五人進行分工。以此實現組內合作、優勢互補,使學生均衡地實現了認知、能力、情感上的目標。
三、善于質疑,探究性學習
探究是學生基于求知的需要,在教師的引導下,運用自己的思維行動親自獲得新知的一種創造性活動,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以問題為中心展開探究性學習。長期以來,教師是教學內容的制定者,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教學過程的控制者,學生處于被動接受和服從的地位,自主探究、創新意識被嚴重束縛,不利于學生科學素養的形成和可持續發展。新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教師角色的改變。教師不再是教學的主宰者,而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教學過程是師生對話和交流、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把教學過程變成一種動態的、發展的、愉悅的、師生富有個性化的創造過程。教師角色的改變,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關注學生自主學習品質的形成和發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設豐富的教學環境,建立一個接納的、支持性的、寬容的教學氣氛。例如:Fe(OH)2的制備,教材中的方法不易觀察到 Fe(OH)2白色沉淀,為了明顯地觀察到Fe(OH)2白色沉淀,可引導學生改進這個實驗,其具體流程如下:(1)教師創設問題:剛才我們按教材上的方法制Fe(OH)2,同學們觀察到白色沉淀了嗎?學生回答:“不明顯”,那么你們有辦法改進這個實驗嗎? (2)教師啟發引導:同學想一想,為什么不能觀察到白色沉淀?學生回答:“可能是氧氣把Fe(OH)2白色沉淀氧化了”。教師答:“對,要觀察到明顯的白色沉淀,就要想法除去溶液中的氧氣”。(3)學生設計方案:學生設計的方案有多種,通過交流評價后,給學生確定了以下較好的設計方案。實驗操作步驟如下: ① 取10mL蒸餾水加熱煮沸待用;②取少量硫酸亞鐵用2mL~3mL蒸餾水配成溶液;③加入少量鐵粉和稀硫酸;④加入一些植物油在所配溶液中;⑤把毛細滴管的下端伸入到硫酸亞鐵溶液中擠出氫氧化鈉溶液。(4)學生演示方案:觀察到明顯的白色沉淀。(5)學生討論,得出結果:此方案可行。學生通過主動探索、獨立操作、大膽實踐,獲得科學探究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我們還要鼓勵學生敢于質疑問難,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在質疑中提高學生分析、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走進生活,體驗性學習
學生的思維特點決定了他們在學習過程中要有所做,才能有所感、有所思,進而有所知,體驗是激發學生創新意識的沃土。據此,我們應以參與、反思為基礎,切實加強學生實踐活動的開展,引導學生走進生活,用自己的雙手去操作,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頭腦去判別,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這不僅是理解知識的需要,更是激發學生的學習活力、促進學生生命成長的需要。通過不斷探索實踐,我認為體驗性學習改變了過去“填鴨式”“滿堂灌”的做法,因為“填鴨式”教學偏重于知識的傳授,強迫學生記憶的多,導致教師在課堂上的“一言堂”,使學生智力發展受到限制。而體驗性學習注重了學生的體驗,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更靈活地掌握新知識;這種教學法同時也消除了過去學生的學習中的緊張、枯燥、厭煩、苦惱等情緒,而且還覺得學習“易”、“趣”、“活”通過體驗性學習的教學,也讓我體會到教師角色的一大轉變,是由過去的“臺前”走到現在的“幕后”,做一個“導演”,安排好適當的情景,引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使學生由觀眾變為實際參與者。只有這樣,讓學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在生活中體驗學習,學生獲得的知識才是親知,不是聞知,是切身的感受,實質的理解,是可以憑此而參與科學探究的知識,而不僅是應付考試的死記硬背。
五、尊重個性,選擇性學習
在多元理論及新課標的指導下,應承認每個人的思考方式、學習需要、學習風格等存在差異性,因此,我們就要讓學生有個性地學習,最大限度地尊重和發揮其獨特性,逐步樹立其主體觀念,不斷增強自我學習與發展的內在動力。每個學生都有不同方面的學習優勢,也有不盡相同的興趣指向。因此,教師應設計一種多梯級的作業,讓不同水平的學生能根據自己的能力、興趣、需要,在練習的數量上和深度上有一定的選擇,這樣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
以上幾種學習方式在實施時不是截然分開的,而是相互交融地進行。我們要領會轉變學習方式的實質和旨意,以促進人的可持續發展為目的,努力把學生培養成為富有創造活力的高素質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