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濤+王奇娜


【摘 要】社會工作專業認同是社會工作學生對本專業的態度的表現,它影響著社會工作學生在整個專業學習過程中的心理狀態,也會影響社會工作專業學生的擇業意向和就業情況。本次研究通過問卷調查的方法對國內Z大學本科階段的社會工作專業學生進行了一次專業認同度調查。發現社會工作專業整體認同度處在中等偏低的水平,特別是專業行為性認同更低。而且專業認知性認同、情感性認同和行為性認同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基于數據結論,本研究從高校、學生和社會三個角度分析了提高社會工作學生專業認同的途徑和方法。
【關鍵詞】社會工作;學生;專業認同
一、研究背景
目前,全國有320多所高校設立社會工作專科和本科,60所高校和科研機構設立社會工作碩士專業學位,每年培養2萬余名社會工作專業學生。另外,2010年,《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將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列入國家重點發展的六大人才隊伍并且制定了發展目標:適應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需要,以人才培養和崗位開發為基礎,以中高級社會工作人才為重點,培養造就一支職業化、專業化的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到2015年,社會工作人才總量達到200萬人。
但是面對如此好的發展局面,社會上又出現了一個奇怪的局面。人們對社會工作的認識了解很少,不少人根本不知道社會工作是怎樣的一個專業。而且社會工作專業的學生在一開始對本專業的了解也不夠,很多是在不了解的情況下填報的這一專業或者是在錄取時調劑到該專業。據統計,由于缺少社會認知、發展環境和使用平臺,自1988年至2003年的15年間,8萬余名社會工作專業本科畢業生基本流失。
這種反差就帶來了這樣的疑惑,社會工作專業的學生真的認同自己的專業嗎?他們會認真學習社會工作專業嗎?他們以后從事社會工作的可能性有多大。本研究就試圖對社會工作學生的專業認同做一些探索,以更加深刻的了解社會工作學生對本專業的認同狀況,分析產生這種狀況的原因,最后找出一些可以幫助提高社會工作專業學生專業認同的途徑。
二、研究過程
(一)社會工作專業認同界定
社會心理學家艾爾克森對認同的緯度進行了界定(見表1),認為認同形成和確立從理論上可以分為個人的、相互的、集體的三個因素,每個因素又包含了認知、情感、行為和社會四個方面。
國外對專業認同地界定主要包括三方面,第一,專業認同認同被定義為一種職業認知、態度和情感的移入過程最終實現同一性,在這一過程中并試圖對職業的價值觀、技能等產生一致感。代表學者有Twiselton(2004)、Flores(2006)。第二種是從靜態角度界定專業認同,他們認為專業認同是一種同一性狀態,是從業者與職業在目的、利益、認知傾向等方面的同一性狀態,代表學著有Maclure(1993)。除了這兩種比較主流的認識之外,Sara Alves、Nicola Gazzola(2011)的觀點也對專業認同概念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他們從系統層面界定專業認同,認為專業認同分為三個系統層次,第一個是中心區,它主要包括自我認同感;第二個是基礎區,它包括工作經驗和角色等;第三個是輔助層面,它包括認證。
表1 認同三因素模式
綜上所述,本次研究界定社會工作的專業認同度其本質上就是社會工作學生對于本專業的態度。因此按照霍夫蘭和羅森堡的態度三要素說,態度是按照一定的方式對特定對象的預先反應傾向。這種預先反應傾向由三種要素構成:情感、認知和行為。
(二)研究對象與研究工具
本次研究的研究對象是國內Z大學社會工作專業的本科生,共217人,其中男生77人,女生140人。樣本選取符合國內社會工作專業男女的基本比例。
本次研究編制了問卷,利用spss19.0對問卷的各維度和整個問卷的信度進行了分析,結果如表2所示。
表2 專業認同信度分析表
通過分析可以看到問卷的三個維度的克隆巴赫系數都在0.7以上,特別是行為性認同維度超過了0.9,而且整個問題的克隆巴赫系數也達到了0.93。因此可以說整個問卷的信度還是相當高的,測量的穩定性也有很好的保證。
三、研究發現
(一)社會工作學生專業認同總體狀況
本次研究的量表采用的是李克特5點量表,在記分時1代表非常認同,2代表認同,3代表一般,4代表不認同,5代表非常不認同。通過分析社會工作學生專業認同在各維度和總分如下表3所示。
表3 社會工作學生專業認同總體狀況
從表中可以看出社會工作專業學生在專業認同總分均值為2.793,得分相對中間水平偏高,總體上認同度一般偏低,而在各維度來說,專業認知性認同最高,專業情感性認同次之,專業行為性認同最差。
(二)社會工作學生專業認同差異分析
通過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對各年級社會工作學生在專業認同上的差異進行研究,在情感性認同方面大一與大四年級存在顯著性差異(F=3.536,df=216,p<0.05);在行為性認同方面大一與大二、大三、大四年級存在顯著性差異(F=6.886,df=216,p<0.05);而在專業總認同方面大一與大四存在顯著性差異(F=3.937,df=216,p<0.05)。
在進行不同選擇方式的社會工作專業學生得專業認同差異分析時,發現選擇社會工作方式不同的社會工作學生在專業認同上存在差異,特別是高考第一志愿和被調劑的學生在專業認同上存在顯著性差異,認知性認同(F=3.666,p<0.05);情感性認同(F=6.670,df=215,p<0.05);行為性認同(F=3.111,df=215,p<0.05);專業總認同(F=5.638,df=215,p<0.05)。
綜上可以看出,在專業行為認同上不同年級以及不同選擇方式的學生都存在顯著性差異。而在專業認知、專業情感認同維度以及專業整體認同,僅高考第一志愿和被調劑的學生存在顯著差異。endprint
(三)專業認同不同維度的關系分析
通過相關分析,研究社會工作專業認同的三個維度之間是否存在相關關系,如表4所示。
表4 專業認知性認同與專業情感性認同的相關情況
注:*表示p<0.05;** 表示p<0.01
總結上述情況可以看出,社會工作專業認同的三個維度之間的相關性相當強烈,而且彼此之間都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
為了更加明確社會工作專業認同三個維度之間的相互關系,做好專業認同方面的預測,對社會工作專業認同各維度進行了線性回歸性分析。通過線性回歸分析,可以看出專業行為性認同(beat=0.44,sig<0.01)的預測作用很強;專業情感性認同對專業行為性認同(beta=0.75,sig<0.01)的預測作用很強。
四、結論與討論
(一)研究結果
1.社會工作學生專業認同偏低。在以往的研究中發現社會工作的專業認同偏低,最主要的表現為對專業價值認同低,對專業的學習興趣低。本次研究選取了217名中國青年政治學院社會工作專業本科生進行了專業認同方面的調查,結果發現社會工作學生專業認同總體水平偏低。而過往許多研究發現,高校學生的專業認同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其在專業學習、實踐過程的心理狀態,更有可能對以后的擇業和在專業上的深造產生巨大的影響。因此提高社會工作專業學生的專業認同勢在必行,這也很大程度上影響著社會工作專業的發展和未來。
2.專業行為性認同過低。在前文曾提到過,社會工作專業人才流失嚴重,僅在1998至2003年間就有8萬余名專業人才流失。可以看出社會工作學生雖然能在大學期間學習該專業,但是最后留在這個行業的人少之又少。而本次研究發現,在社會工作學生專業認同中,最低的一個方面是專業行為性認同,平均得分趨向于不認同狀態,這也印證了社會工作專業人才流失嚴重這一現象。
3.學生的意愿和興趣對社會工作專業認同有很大影響。社會心理學的相關理論告訴我們人的第一印象對以后對事物的認知和學習的態度起比較關鍵的重要。從研究發現,第一志愿填報社會工作專業的學生和被調劑到社會工作專業的學生在專業認同上存在顯著性差異。因此如何進行宣傳提升學生對社會工作專業的興趣,尊重學生的志愿選擇對提高社會工作專業認同有很重要的影響。
4.社會工作專業認同各維度之間相互影響。從研究中我們可以看見社會工作專業認同的三個維度之間是存在很顯著的正相關關系。而且利用線性回歸分析發現,專業認知性認同對于剩余兩個維度的專業認同的預測性很強。因此在需要把發展專業認知性認同放在核心地位,進而提升社會工作整體的專業認同水平。
(二)建議
1.加強社會工作專業的宣傳,尊重學生的志愿選擇。前面的研究發現社會工作學生的興趣和意愿對社會工作專業認同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筆者認為在高考志愿填報前,高校社會工作專業可以通過組織校園社會工作專業參觀日,在網絡上開辟專家平臺,實現專業專家和學生面對面的溝通,為他們解答關于專業辦學、師資隊伍,就業狀況等各方面的問題,讓他們對社會工作專業有更加全面的了解。另外,現在高考錄取時,應該盡量尊重學生的專業選擇,盡量少調劑學生到社會工作專業,可以適當放寬對第一志愿選擇社會工作專業的學生的分數劃線,讓更多志愿選擇社會工作專業的學生能被最終錄取。
2.發揮高校對提升社會工作專業認同的主體作用。研究發現高校的專業氛圍對社會工作專業認同起主體作用。因此高校應該從社會工作的發展出發,進行一系列的調整和優化。首先是應該營造一個有利于社會工作專業發展的學術氛圍,例如課堂學習氛圍、導師交流氛圍、學術討論機制等。其次是進行專業創新發展,不斷通過創新有效的教學和實踐方法。最后應該鼓勵學生在專業方面的自我發展。
3.提高行為性認同,減少專業人才流失。筆者認為可以從學校的實踐教育和就業前景兩方面來提升社會工作專業學生的行為性認同,減少專業人才流失。首先,學校應該加強社會工作專業的實踐課程的內容和質量,可以為社會工作專業的學生提供比較多的而且有價值的實踐機會,讓他們在實踐的過程中發現社會工作的價值,為社會工作學生提供必要的就業指導。另外,國家也應該更加完善社會工作就業方法的政策和制度。例如規范社會工作職業化考試,合理設計社會工作者的薪酬和福利體系等。為社會工作專業學生選擇社會工作相關職業提供更好的就業環境。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課題組.學校社會工作人才培養體系及社會工作專業學科建設研究報告[R].2007 -6-28.
[2] 沙蓮香.社會心理學[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3] 盛若蔚.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人才支撐[N].人民日報, 2010-5-24.
[4] [美]霍夫蘭.社會心理學[M].廣東教育出版社,198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