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小佩
摘 要:中國花鳥畫的起源可上溯到史前石器時代,直到隋唐以后開始繁榮發展。進入五代以后,以“徐黃異體”為標識,花鳥畫趨于成熟。“徐黃異體”究竟緣何而異?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客觀上的,社會、自然上的,也有藝術上的原因,更加與畫家本身的經歷,生平形成的人生觀、精神境界、藝術意趣、創作手法有密切的關系。
關鍵詞:徐熙 黃荃 經歷 心性境界 視覺傳達
中圖分類號:J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6(b)-0238-01
徐熙、黃荃的杰出才能,奠定了中國花鳥畫足以與人物、山水畫成為中國畫三足鼎立的基礎。“徐黃異體”,實則為兩種美學風格,而這兩種美學風格之形成,是基于徐、黃二人所處社會地位,接觸環境和事物不同,反映的思想意識,以致人生態度上的不同。
1 社會背景差異
黃荃(903-965年)西蜀人,自幼習畫。17歲即為前蜀畫院待詔,歷后蜀升任為檢校少監,入北宋,一直沒離開畫院。
在前后蜀統治內,人民生活富庶。這樣的社會經濟環境,客觀上使人們有條件去發掘內心深處細膩、微妙的感情。富貴、典雅的花鳥畫,在一定程度上能滿足這種心理要求。
徐熙,生活于南唐五代時,金陵(今南京)人。先世歷代做官,但他一生不肯為官,是南唐的“處世”,置身于宮廷畫院之外。
南唐具有適合文人藝術的靈秀之氣,孕育了文人意趣的藝術審美。就像米芾提到的當時“徐熙大小折枝,吾家亦有,使家往往有之”。
2 兩派創始者自身的不同
在郭若虛《圖畫見聞志》中論及到“蓋亦耳目所習,得之于心而應之于手也”。雖兩者出身相似,但各自生活環境和經歷不同,所以從一定角度上說,是由于黃荃、徐熙對仕途、心境、價值取向上的不同追求,導致走上兩種相反的花鳥畫創作道路。
2.1 心性境界不同
“黃荃的經歷侵潤了富貴氣息,17歲以后在充分的富貴生活中度過。內心養就的富貴愿,耳濡目染的富貴氣,宮廷要求的富貴意,周圍都是富貴人,審美自向富貴求,題材向富貴取,富貴的環境,富貴的心態,自然產生了富貴風格的花鳥畫。”
黃荃經前蜀畫院,歷后蜀,后入北宋一直沒離開畫院,師承唐代“正統派”。他的一生不僅畫藝長進,同時一直備受統治階層的種種寵愛、贊揚。由于出身于富貴家族,自小受良好的教育熏陶,一生過著安定、富貴的生活,逐漸形成了他的生活觀與藝術觀。這種特定的為統治者的喜好服務的審美意趣自然就成為畫家要研習的。但這些從反面講,卻使黃荃在繪畫的心性境界上不免受制于人,逐漸形成了符合宮廷藝術總趨向和意趣的風格。
“徐熙的思想觀念和人生態度,與魏晉道家思想有淵源關系,也與唐末五代的禪宗思想有關”,“反映了當時士人追求個性解放的心聲和追求心靈自由的精神需求”。
徐熙出身于江南貴族,卻追求志節高邁,放達不羈,投身于自然中,選擇做隱逸的處士。表明了徐熙自身追求淡泊的人生態度。“當然只有淡泊的心境,淡泊的生活,才能形成用淡泊的目光去發掘淡泊的題材。”以此種心態看待自然和進行創作,當然不符合宮廷貴族一味富貴、絢麗、工致的審美,形成“野逸”一派。
2.2 選材角度不同
蜀地多奇花異木,且黃荃17歲就進入宮廷畫院,接觸到的多為宮禁內的多種珍稀動植物。花鳥畫多取材于珍禽異獸、奇花異草與怪石的富貴題材。《宣和畫譜》共錄入黃荃花鳥作品235件中,富貴類作品137件占大多數,題材傾向明顯。這些題材更能與“黃家富貴”工致、細膩的手法相融合,成為富貴工筆畫完美的創作源泉。
作為出世的徐熙,接觸的多為郊野所見,所有題材多為水鳥棲禽、汀花野竹,還開拓了蔬果這類人們司空見慣的事物為題材,充分發掘了淡泊意味,培養了生活中無處不在的藝術靈感。《宣和畫譜》集中的徐熙花鳥畫作品中野逸類作品占明顯的題材傾向。這些題材雖平淡無奇,卻適合了文人逸士隱逸、淡泊的心境,使他們的情感得到更好的表達,而倍感意味深長。
2.3 視覺傳達的不同追求
黃荃多習用精麗、典雅、工整的畫法,五彩、勾勒填色,所謂“妙在賦色”,“用筆極新細,殆不見墨跡吧,但以青色染成”。這些視覺傳達的審美追求;體現了“線色墨”的形式因素序列,表現于畫面上細膩、絢麗的色彩,自然給人以為富貴、典雅、精麗之感。
徐熙的視覺傳達表現上的主要特色是有別于黃荃“天水分色”的“天水通色”以水墨沒骨及弱化固有色的淡彩的表達,不太區分物象的五色。淡泊的心態決定了他的這種視覺表達追求。這些追求的不同也終致徐熙不會與黃荃走同一路線,形成其粗放、野逸、淡泊的風格的特征,畫風淳樸、簡潔。
總之,產生“徐黃異體”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思想意識、藝術見解、審美情趣等多方面的差異導致不同藝術創作風格的產生,進而產生了不同的藝術流派,我們在學習、研究徐熙畫派和黃荃畫派時應予以全面的看待。
參考文獻
[1] 黃宗賢.中國美術史綱要[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3:72-73.
[2] 孔六慶.徐熙畫派研究[M].長春:吉林美術出版社,2003.
[3] 傅京生.中國花鳥畫學[M].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5:45-4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