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清
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經管類相關課程已經成為大多數高等院校普遍關注的重要教學內容。然而,由于管理學科的獨特性質和教學過程中的現實因素,部分高校管理學課程教學效果不佳。本文針對我國高職院校管理學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研究,提出了管理學課程改革的一些建議,旨在為培養管理類應用型人才提供有益的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高職院校;管理學;課程改革;教學研究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廣泛應用和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轉變,高職院校普遍開設的管理學課程的教學現狀已經不能適應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需要,因此,在知識經濟時代需要我們對管理學課程在理論上進行再學習認識,在教學實踐中進行再開拓創新。
1 高職院校管理學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1 課程培養目標不夠明晰
盡管職業教育理念下,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但對于很多高職院校而言,如何從市場和企業的需求出發,制訂明確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還沒有一個成熟的經驗供我們借鑒。課程目標作為人才培養目標的具體化,更要求準確定位,思路明晰。因此,在職業教育理念下,高職院校還應進一步解放思想,在明確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同時,針對專業實際,完善具體的課程培養目標,為管理學課程改革奠定扎實的思想基礎。
1.2 教材體系和內容雷同多、創新少
整體來看,最近十多年來我國高職院校學生使用的管理學教材主
要是國內學者參考國外著名管理學家撰寫的管理學教材而編著的。盡管目前同類的管理學教材出版數量繁多,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但是仔細分析發現,國內的管理學教材建設存在許多問題,教材趨于類同,更新速度緩慢,教材中的一些內容已不能全面反映當前社會的發展需要,更沒有突顯高職特色。
1.3 教師講得多、學生互動少
傳統的管理學課堂教學,學生聽得多、練得少,始終處在旁觀者
的位置,沒有真正融入管理的角色中。教師侃侃而談,學生被動聽講,課堂秩序、出勤、發言及考核等各方面都陷入惡性循環。由此培養出的大學生很難承擔起企業、崗位所賦予的管理角色,不能根據企業的實際來有效地解決現實的管理問題。
1.4 空洞理論多、實踐經驗少
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改革起步較晚,目前還不夠系統和深入,加上
深受傳統觀念和本科院校的影響,重理論輕實踐,在專業教學上往往滿足于傳統的學科本位的教學方式,實踐教學只是依附于理論,流于形式,不能保證職業院校學生得到充分的實踐鍛煉,直接影響著管理類應用型人才的培養。
1.5 知識教學多、能力訓練少
傳統的學習方式過分強調接受學習,而忽視體驗學習和發現學
習。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就要扭轉這種狀態,使學生在必要的接受學習的同時,日益強化體驗學習、發現學習,要設法倡導學生主動參與,要注重鼓勵學生質疑教材和超越教師,要贊賞學生獨特而富有個性化、多元化的理解和表達,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所有這些,都值得我們在實施課程改革的過程中去研究、去探索。
1.6 終結性考核多,過程性評價少
課程考核是反映教學質量的重要環節,既是教學方向標, 也是學校辦學理念的體現,目前, 高職院校管理學課程考核內容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考核方式、方法單一。重期末考核輕平時考核, 重結果考核輕過程考核、多紙筆測試少能力評價,其結果是難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導致部分學生平時不努力, 期末搞突擊,這種考評體系既無法反映出學生的真實能力,也與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背道而馳。
2 高職院校管理學課程教學改革的思路與措施
2.1 以能力為本位,明確課程培養目標
按照職業教育的基本理念,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應以能力為本位,以實踐教學為抓手,突出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管理學課程是管理類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它既具科學性和抽象性,同時又具有一定的藝術性和靈活性。因此,管理學課程的教學目標應該在明確人才培養目標的指導下,確立更加客觀、實際,與市場和企業需要相一致的課程目標。據此,管理學課程的教學應著力強化學生的能力培養,包括實踐能力、創造能力、就業能力和創業能力的綜合能力培養。管理學課程教學的根本目標就是要通過學生實踐能力和創造能力的提高,達到提高學生就業能力、乃至創業能力的最終目的。
2.2 更新教材,合理編排教學內容
從目前高職院校普遍選用的管理學教材來看,大多具有較完備的學科內容體系和知識框架結構,重視知識的系統性、完整性、連貫性,而高職特色不足。高職教材的編寫在邏輯起點上就應與本科教材不同,應充分體現出以能力為本位的特點。將“壓縮版”的本科教材用于高職教育,無法從根本上體現出高職教材的特征與要求,沒有體現高職的特色。再加之傳統教材的部分內容已相對陳舊,而管理學是一門不斷發展的學科,教材內容也必須與時俱進,體現出時代特征。因此,高職院校管理學教材的選用應打破傳統教材框架塵封固定的模式,堅持在不斷更新教材中體現與時俱進的指導思想、職業化的設計思路、創新性的結構體系、完備的知識架構。
2.3 注重教法改革,突出學生能力培養
根據課程培養目標的要求,管理學課程的教學思路應以教材內容為主線,案例探討為輔線;講授為中心,案例教學為延伸;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積極推行“體驗式”教學法,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以學生的親身參與和體驗,將教、學、行一體化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對于管理學課程而言,這種“體驗式”教學法的設計和應用決不能千篇一律,必須結合不同的專業特色。由于管理學課程在高職院校通常為多個學科門類的基礎課程,不同專業涉及了不同的行業領域,因此,培養各專業管理類應用型人才就必須將管理原理與不同的行業、企業融會貫通,提高學生在各自不同行業企業中的管理能力。
2.4 重視實踐教學,創新校企合作與學生實訓機制
從教學實際出發,在校企合作、實訓基地建設、企業參觀體驗、階段性見習、頂崗實習等方面尋求突破,全面踐行管理學課程教學的實踐宗旨,不斷提升學生學習與接收管理學知識的積極性與有效性。高職院校應走出去,與更多知名企業簽訂校企合作協議,邀請長期工作在企業經營管理一線崗位的優秀管理者為學生舉辦專題講座。帶學生出去參觀訪問與實地調研,進行管理實習、企業診斷,增強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理論教學有效的轉化為實踐技能。通過開展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校企合作,無疑會對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管理素養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2.5 建立與課程培養目標相適應的新型考評體系
以教考分離為原則,實行試題庫抽題制度,并采取流水作業評卷模式保證考試的真實性、準確性與客觀性。同時,改革期末一次性終結考核定成績的傳統考試模式,注重過程性考核,推行月考制、綜合性項目考核等學習中考核,加大管理能力實踐考核的比重,并通過考試后的反饋機制來增大師生的溝通,為新一輪的課程改革提供有力的實踐調研數據。
3 結語
高職院校管理學課程教學改革應緊緊圍繞其人才培養定位, 不斷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注重學生職業素質的提高和學習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促進高職管理學課程的教學向應用型和技能型方向轉化。
參考文獻
[1]張志宇, 張學軍.高職院校管理學原理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 . 教學研究, 2007(3)
[2]姜桂娟.“管理學基礎”課程教學設計[J].教育與職業,20109(26):140-141。
[3]厲守衛. 論管理學課程開放式教學模式的構建及其實施[ J] . 經濟研究導刊, 2011( 17) : 253-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