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倩
摘 要: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創造條件,點燃學生創造思維的火花,并加以正確引導訓練,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才能變得越來越活躍,越來越獨特,而這真是創造性思維所具有的靈活、流暢、新穎的特點,只有這樣,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才能不斷得到發展。
關鍵詞:低年級數學;教學方法;實踐經驗;發散思維
小學教育階段中,一到三年級屬于低年級,這一階段的學生,他們剛入學不久,天真浪漫,愛說愛動,對自己的行為約束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即使上課了,也是要玩一會兒才會集中精力聽老師講課,并且時間往往不會超過10分鐘,這很讓老師、家長“頭疼”,結論為患了“多動癥”。 所以,老師批評,家長責備。如何組織課堂教學、搞好課堂紀律,都是在教學過程中經常遇到的問題,老師讓學生一個姿勢聽課或長時間陳述,學生上課被捆住了手腳,束縛了思維,課后又怕出安全事故,對其如影隨形,長此以往,日積月累,孩子的天性被扼殺,學生完全處于被動地位。讀書成了負擔,甚至產生厭學情緒。那么,教師應采取怎樣的教學方法更好的幫助低年級學生提高學習效率?針對低年級小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特點,結合低年級數學教材特點,下面我根據近年自己的教學實踐經驗從五個方面談一談:
1 在數學學習習慣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增強學生學習的發散思維
教育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小學數學是基礎教育的基礎學科,是培養與提高文化素質和科學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嚴密的邏輯性和廣泛的應用性。一名教師要千方百計地激“活”學生主體,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盡量讓它們去發現,去探索,去創新。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呢?我的做法是:創設情境,嘗試探索,發散思維。
教學成功與否,學習效果如何,取決于全體學生的有效參與程度。主動參與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內動力,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師要為學生創設民主的學習情境,全班分組或輪流發言,營造和諧的學習氛圍,架設學習的橋梁,提供思考的空間,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通過自身的努力,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特長,提高素質。
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教師要放手讓學生應用已有的知識、經驗主動去探索并嘗試學習新知識。新課程的目標要求就是一個很好的指導。在教學中要放手讓學生自己獲得知識,嘗試、探索。如在教學進位加法35+7= □ 這節課時,通過“提出問題,設計方案”、“實驗、探索”、“驗證、運用”四個步驟,組織學生創造性地學習。
總之,在課改中教師只有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創造條件,點燃學生創造思維的火花,并加以正確引導訓練,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才能變得越來越活躍,越來越獨特,而這真是創造性思維所具有的靈活、流暢、新穎的特點,只有這樣,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才能不斷得到發展。
2 積極利用多媒體課件,形象直觀的讓學生獲取知識,激發生學習新知識的情感需求
在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中,恰當地選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以逼真、生動的畫面,使抽象的教學內容具體化、清晰化,將會使學生興趣盎然地參與教學活動,有助于學生發揮學習的主動性,有助于促使學生思考,從而優化教學過程,增強教學效果。多媒體使原本抽象的數學知識形象化、生活化,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
例如:在教學找規律時,我從學生熟悉的圣誕聯歡會入手創設情景導入新課,屏幕上出現漂亮的會場,有圣誕樹、圣誕禮物。還有和藹的圣誕老人在閃爍。學生一下子就被這種場面吸引住了。這時我問學生,從圖上你們都看到了什么?學生紛紛舉手,積極發言,我自然的把學生引入新課。又通過觀察找出規律。這時我又創設各種情景圖,如:我能行,我會做,你知道嗎?你會擺嗎等等。你是怎么知道的?通過課件展示,學生觀察,找出規律并得出結論,這時,我又問:你們愿意去數學王國探究嗎?教師出示數學王國,并且有許多小人物站在門口擋住了去路,只要能完成他們提出的要求才可以進入數學王國。這時學生的求知欲被又一次激發。他們都躍躍欲試。一節課學生的積極性很高。這節課學生覺得很輕松,愉快,收獲還不少。
3 在游戲活動中,輕松自如地學習,促進學生對知識的鞏固
游戲、玩樂,是兒童的天性。課堂上教師組織學生開展適當的游戲活動,既有助于學生體力、智力、交際能力的發展,又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國內外的實踐也證明,科學地采用游戲教學對低年級兒童大有裨益。我就經常在教學中采用做游戲這一教學手段,且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例如,我在教學《數字5的讀寫》時,授課前,設計“搶凳子”這一游戲來導入所學知識:5名學生圍著4張椅子繞圈,其他學生們唱歌,歌聲停下來后,學生們奮力搶屬于自己的座位,看誰的反應快。通過這個游戲,學生們直觀地建立了數的概念,了解到“4比5少1,5比4多1”,既復習了上節課有關“4”的知識,又引發了學生們學習新課的興趣,一舉兩得。
又如,教學“數的組成與分解”時,我設計了“找朋友”的游戲:參加游戲的小朋友頭戴數字卡,伴隨著“找呀找呀,……找到一個好朋友”的旋律,相互找朋友,頭飾上的數能組成需要分解的數,就是一對好朋友。(如:2和7組成9;3和6組成9中,“2”和“7”是一組好朋友,“3”和“6”是一組好朋友。)
學生們在感性直觀、輕松自如的游戲中,感知了抽象的數學的理念,其樂融融,教師又何樂而不為呢?學生學而不厭,課堂練習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通過這樣的訓練,使學生充分認識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逐步認識到運用知識可以解決很多實際問題,同時減少了學生對數學的神秘感,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
4 在情感交流中統一,讓教與學達到配合默契的境界
教師的情感對于低年級學生在學習上的影響特別大。他們會隨你的激情進入到興趣之中,隨你的鼓勵投入到認知之中,隨你的表揚沉浸在成功之中,當然也會隨你的無精打采、指責漫罵、急躁沖動而影響學習。所以,教師良好的情感也是課堂教學策略的重要一部分。
真心賞識學生,能使師生達成默契。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用贊賞的目光看待學生,就會有意或無意地指導、肯定、鼓勵學生,日積月累,學生對老師也會產生更深的信賴,對自己會提出更高的要求,作更大的主觀努力,從而在師生間發生了某種微妙的作用。這種作用會在師生間產生“心領神會”的感應,在課堂內就會出現教與學配合默契的境界。
學生在參與學習活動中,始終進行著思考的腦力勞動,其中自身還進行著毅力與恒心的考驗。在這個認知心里活動中,學生把老師的表情看作成功與否的信息。所以,有經驗的教師在設計課堂教學方案時,總把自己也視為課堂活動的參與者,和學生共探討,共求知,并讓自己的歡樂與學生的進步同步。教與學是一個互相促進相互作用的統一體。教師在與學生同樂的時候,也在把自己美好的品質教育著學生,使他們也學會當同學取得進步的時候,自己也應該真心去祝賀。所以,教師良好的心理品質,通過課堂內教學活動的交流會潛移默化于學生,使他們在學習書本知識的同時,也學到教師美好的品格。
總之,課堂教學中學生是認識的主體,實踐的主體,發現的主體,教師要切記,自己是學習的引導者,組織者,合作者。教師要為學生的嘗試探索提供豐富的學習材料和足夠的空間。教育不是機械的重復,而是別具匠心的創造。我們作為教師,應該以積極的心態感染學生,讓快樂陪伴著我們和學生共同成長。讓我們在付出中獲得回報,在平凡中收獲精彩,在改革中與快樂同行,積極探尋小學數學的教學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