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電影字幕翻譯方面,國外的研究在上世紀九十年開始進入黃金時代,涌現出大量的作品和研究理論。我國的研究起步較晚,同時爭論較大,尚處于研究的初始階段,但在外國研究的影響下,正呈現出蓬勃發展的勢頭。
關鍵詞:國內外;電影字幕;翻譯
電影字幕翻譯方面,影視作品的翻譯歷史較之主流的文學翻譯等研究來說實在過短,還沒有得到學術界足夠重視和廣泛認同。而在學術界,影視翻譯到底屬于翻譯還是改編這一爭論從未停止,導致部分學者索性避免這方面的理論研究。
1 國外研究現狀
西方學者從翻譯視角進行影視翻譯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1956年出版的期刊Le linguiste/De taalkundige 中的Traduction et Cinéma 一文和1960年出版的雜志Babel的特別版Cinéma et traduction可以說是歐洲最早的影視翻譯理論研究。1974年Dollerup在Bable發表的文章On Subtitles in Television Programmes首次單獨對字幕翻譯進行了研究。文章詳細分析了英語電視節目翻譯成丹麥語的時出現的不同種類的錯誤。上世紀90年代,西方的影視翻譯研究開始了其“黃金時代”。影視翻譯研究理論有了突破性的發展。1991年,在歐洲媒介研究所的資助下,Luyke與四位歐洲的影視翻譯專家合作出版了Overcoming Language Barriers in Television:Dubbing and Subtitling for the European Audience一書。1992年,瑞典字幕翻譯家Ivarsson出版了著作Subtitling for the Media: A Handbook of an Art。1995年以后,西方影視翻譯研究進入了迅速發展的時代,相關的理論研究明顯增加,歐洲學者的研究成果尤其顯著。
尤金·奈達是國際著名的語言學家。根據張經浩的統計,奈達單獨或合作出版學術專著40多部,發表研究論文250余篇。其中最有影響的是1964年出版的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翻譯的科學探索》)其次是與查爾斯·泰伯合作撰寫的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翻譯理論與實踐》),出版于1969年。
2 國內研究現狀
我國在影視翻譯研究方面起步較晚,不僅從事這方面研究的人員較少,發表的學術文章有限,研究范圍也比較零散、片面,尚未有成體系的理論出現。雖然出現了類似的嘗試,但運用的范圍較狹窄,主要有以下方面:以關聯理論翻譯觀來解釋電影配音或字幕翻譯;把目的論、功能對等原則和合作原則應用于影視翻譯,兩者都強調譯者結合翻譯的目的與譯文接受者的情況和反應;從原作所提供的多源信息中進行選擇性的翻譯,如將讀者接受理論應用于字幕翻譯中的隱喻翻譯或目的論視角下的華語古裝片英文字幕的翻譯。
自20世紀80年代奈達翻譯理論被引進到我國之后,翻譯界為之耳目一新,掀起了奈達研究和引用的高潮,出現了“言必稱奈達”的盛況。當時很多的翻譯研究者,如譚載喜評介了《翻譯科學探索》,并發表了《奈達論翻譯的性質》,介紹并引用了奈達關于“詞匯偶合”的闡述,徐文保介紹了奈達對翻譯工作者的基本要求、包振南介紹了奈達的讀者反應理論。另外,勞隴、郭建中、周鈺良、桂乾元、羅進德、劉宓慶等都介紹或評價了奈達的相關理論。
20世紀90年代開始,中國的翻譯理論家開始對奈達與紐馬克的翻譯理論進行了比較研究,并開始有人對奈達的翻譯理論提出批評,認為奈達的等值反應論被“抬得太高”,其實它不過是一條理想的翻譯原則,因為,“從讀者反應批評理論的角度看,相等反應只能是一種幻覺”,認為西方語言學派“以等值為中心而進行的翻譯研究不僅無法闡明翻譯中的許多問題,而且還歪曲了翻譯的基本問題”,“不宜用于翻譯研究”。
從2001年開始,中國學者進入了對奈達翻譯理論進行反思的階段。對奈達翻譯定義的思考,肯定了國內對奈達理論術語的引進,如將dynamic equivalence譯介為“動態對等”,認為“正確理解與翻譯國外譯論中的重要術語對于引進國外翻譯新作十分重要”。對于奈達思想的轉變在國內所引起的翻譯理論無用論,劉四龍分析了翻譯理論與應用理論的區別,奈達的翻譯三原則、翻譯研究的四種范式、語言是科學,批判交際理論、讀者反應論批判其理論使譯者成了“翻譯機器”。奈達翻譯理論在我國翻譯界的影響很大,在對奈達翻譯思想的學習過程中,雖然存在不少錯誤理解和盲目應用,但是由于這位偉大的翻譯理論家和我國學者的共同努力,更多的中國學者對他的翻譯理論有了準確理解。
我國在影視翻譯研究方面比較知名的研究專家有:上海外國語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的錢紹昌教授。他在2000年發表的論文《影視翻譯—翻譯園地中愈來愈重要的領域》中就呼吁翻譯界對影視翻譯給予重視;中國傳媒大學國際傳播學院的麻爭旗教授。1997年,他發表了論文《論影視翻譯的基本原則》。2005年6月,他出版了《影視譯制概論》,該書是近年來不多見的影視翻譯研究的專著。天津大學外國語學院的李運興教授,他在2001年發表的 “字幕翻譯策略”,從語篇翻譯理論的角度對影視字幕翻譯進行了研究等等。另外,在一些期刊學術論文和碩士畢業論文中,也可以看到有關電影字幕翻譯的相關論述。
總的來說,無論是影視翻譯實踐,還是影視翻譯的相關理論研究,我國相對于西方國家都還屬落后。我國現在影視翻譯研究的不足與當前外語影視作品大量的引進已經形成了很大的矛盾,影視翻譯亟缺相關理論指導。影視翻譯研究的學術地位仍有待提高,影視翻譯的相關策略和技巧仍需要深入研究,早日形成我國自己的影視翻譯研究理論體系,使影視翻譯研究成為翻譯研究領域的一個新熱點。
參考文獻
[1] Eugene ·A Nida & Charles R Tabe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2] Eugene ·A Nida. Language Structure and Translation: Essays by Eugene A. Nida[M]. ed. By Anwar S. Dil.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5
[3] 陳超.影視字幕翻譯中文化專有項的處理[J].大學英語, 2011(2).
[4] 陳宏薇.從“奈達現象”看中國翻譯研究走向成熟[J]. 中國翻譯, 2001(6)
[5] 竇強.淺談電影字幕翻譯[J]. 大眾商務, 2009 (8)
作者簡介
黃明明,江西都昌人,碩士,研究方向:英語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