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科技迅速發展、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創新素質是大學生的核心競爭力之一。目前,受多種消極因素的影響,大學生創新心理素質的發展狀況不容樂觀。針對目前大學生創新心理素質發展存在的問題,除了高校應努力營造創新氛圍、激發大學生的創新意識之外,大學生自身的創新意識要不斷加強,努力健全自身的創新人格,提高自己的創新能力。(本文原刊于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8月)
關鍵詞:大學生;創新心理素質;培養
項目名稱 《大學生創新心理素質研究》,項目編號:xj120210
創新心理素質是一個本土化的概念,國際上慣用“創新心理”這個名詞。它的產生和發展是很漫長的,經歷了從關注某部分到整體的過程。國內關于這個概念是有爭議的,主要體現在它的構成成分方面。綜合目前國內外的研究,將創新者個體的意識、能力水平以及人格因素作為創新心理素質的內部結構具有一定的科學性。所以,本研究將大學生創新心理素質分為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創新人格三部分。這三方面是既不可分割又相互獨立的。創新人格發展的情況對前二者的發展具有制約作用。一個人只有創新意識強,才能把創新能力發揮出來,展現出較完整的創新人格。
1 調查對象及方法說明
1.1 調查對象
本研究主要對西安六所高校的300名本科生進行了抽樣調查,采用問卷的形式收集資料,收回有效問卷278份,有效率92.7%,其中男生143名,女生135名,文科學生157名,理工科學生121名。
1.2 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通過西京學院圖書館、中國知網、萬方等學術文獻數據庫,還有百度、Google 等搜索引擎,查找有關文獻進行綜合分析。
(2)問卷調查法:參考西安交通大學碩士畢業論文編制調查問卷,以西安六所高校的在讀本科生作為調查對象,對他們的創新心理素質整體情況進行抽樣調查。
(3)訪談法:對部分大學教師和學生進行開放式訪談,直觀了解大學生的創新心理素質特點。
(4)專家咨詢法:就如何提升大學生創新心理素質的對策建議向心理學、教育學領域的專家進行咨詢。
2 研究結果分析
2.1 大學生創新意識不強
創新意識是指學生對從事獨特、新穎且有一定意義的活動的一種自覺的心理狀態[1]。學生的創新意識直接表現為對創新的渴望,在課堂上的表現是不滿足于老師的標準答案,愛刨根問底,喜歡質疑,回答問題的思路總與眾不同,好奇心強,思路開闊,總給人以眼前一亮的感覺。
從表2.1可以看出,選擇完全符合不安現狀、對感興趣事情有獻身精神、愿意嘗試新事物、遇到困難不退縮的只占總人數的5.1%~17.4%,比較符合占25.8%~47.8%,集中在30%左右。可見大學生的創新意識并不強,主要不足之處在于安于現狀不愿意創新,創新意識中挑戰性不足。結合對西京學院市場營銷專業課堂討論的情況來看,每個班總會有幾位經常產生新奇想法的同學,但時間長了發現,這樣的同學一發言,下面就是一陣“噓噓”聲,這種反應體現的是大家對創新意識自覺或不自覺的否定。但如果有新事物出現學生還是有興趣的。其實大學生具備一定的好奇心,只是不愿或不勇于打破現狀。
造成大學生創新意識不強的原因有很多,比如長期以來的應試教育等,除了社會大環境以外,大學生個人的主觀意識也很重要。大學生主觀意識缺失的一種表現是:一部分大學生在校園中追求的是身心愉悅,如對網絡的迷戀、對娛樂生活的追求,似乎忘了大學生活的本意,這必將導致大學生缺乏追求創新意識的動力。另一大表現是對未來的奮斗目標沒有準確的定位。也就是進入大學后沒能仔細想好自己大學生活的目標,很多人理解的學習就是書本知識,僅滿足于畢業后能找到一份工作,這些現狀都影響了大學生創新意識的養成,更談不上激發。
2.2 當前大學生創新能力有待提高
創新能力是指個人提出新理論、新概念或發明新技術、新產品的能力[2]。創新能力是一個內隱而復雜的概念,它的核心是創新思維方式,為了了解大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本研究用創新思維方式來表現創新能力的現狀。
表2.2主要從思維的新穎性、流暢性、靈活性、多樣性、觀察力這些方面來考察大學生的創新思維方式。“討論問題時總有與別人不一樣的觀點”完全符合思維的新穎性的只占3.9%,“我能從容、靈活地處理突發事件問題”完全符合思維的靈活性的占10.1%,“和別人談論問題時我總能快速地展開思路”完全符合思維的多樣性的占5.6%,“我能夠很仔細地觀察事物”完全符合觀察力的占9.6%,其他幾個綜合反映思維流暢性的問題完全符合的也在10%左右。綜合以上數據可以認為,大學生的創新思維是比較缺乏的。究其原因主要集中在多年傳統標準答案式思維的影響以及缺乏創新思維訓練兩大方面。開發大學生的創新思維比知識本身的學習重要得多,知識會隨著個人的成長慢慢積淀。很多人都知道九點連線的測驗,小學生可以輕易做出來的測驗,在大學生中進行,能做出來的卻寥寥無幾。這說明什么?說明大學生的思維受限,越來越慣性化。有一句話是這么說的,知識水平代替不了文化水平,文化水平代替不了思維水平,大學生在校期間應該主要學習的,到底是知識還是思維方式,答案是很明確的。所以,對青年人才的培養,應消除個體思維的慣性,最大程度地激發個體潛在的求新性。
2.3 大學生的創新人格發展不理想
創新人格是內在、持久、穩定地促使個體取得創新的人格特征。國內外的相關研究表明,創造性人格確實存在。高創造性個體與低創造性個體有明顯的區別,Daives(1980)最早將創新的一般人格特征概括為:較強的獨立性,較強的自信心,敢于冒險的精神,具有好奇心,有理想和抱負,不輕易聽從別人意見,易于被復雜新奇的事物所吸引等[3]。
從上表可以看出,此部分調查問題完全符合的最高19.7%,最低7.8%,由此可見目前大學生創新人格的發展不夠理想。創新人格是創新心理素質中最深的一個層次,它的形成是長期而復雜的[4]。
從教育層面來分析可能有兩大原因造成當前大學生創新人格發展不理想的現狀。一是教育普遍忽視對創新認知、創新情感、創新意識的培養,重視不夠。盡管因材施教、發展個性的口號喊了很多年,但事實上教師的考核大多仍以學生成績為主,很少考慮學生的個體需求,更談不上個性的發展。目前很多高校開設了創新教育的公選課,一般都是大課形式,這種課選擇的學生人數少而且效果不明顯。實際教育中,學生的創新情感難以培養,這就難以保證他們的情緒和情感的健康發展。二是學生的創新實踐時間少,學生的課余生活比較單調,大多數學生以身體鍛煉和娛樂為主,這除了學校氛圍和教育者的責任外,學生的惰性也是一大影響因素,以致沒有形成創新習慣和創新的氣質。學生親身體驗少,缺少在操作中檢驗自己想法的機會,不能獲得滿足和成就,缺乏創新動機也在所難免。雖然大學生的創新人格發展更多的與先前教育有很大關系,但是在大學中加以有意識的培養和鍛煉還是能夠促使其發展的。(本文原刊于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8月)
參考文獻
[1]徐建.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培養大學生創新心理素質的研究[D].西安交通大學碩士研究生畢業論文.2005
[2]王琪琪.大學生創新素質現狀特征及創新意識培養開發的探索性研究[D]. 重慶大學碩士研究生畢業論文.2012
[3]陶國富,王祥云.大學生創新心理[M].立信會計出版社.2006
[4]顧曉虎,高遠.大學生創新心理品質發展的問題與對策[J] .教育與職業. 第30期
作者簡介
張俊利(1978—),女,陜西韓城人,西京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大學生心理健康、營銷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