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雪梅
摘要:酒店管理專業中高職銜接“3+2”的課程體系一體化設計采用“教學平臺+課程模塊+職業遞進”的課程結構模式,以職業生涯發展為依據,以綜合職業能力和國家職業標準為基礎,整體設計課程體系。基于工作過程、社會生活過程和行動導向的原則,共同制定相互銜接的課程標準,實現中職和高職教育的有效銜接。
關鍵詞:中高職銜接;酒店管理專業;課程體系;一體化設計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14)11-0043-04
隨著酒店業的迅猛發展,截止到2012年底,廣東全省共有星級酒店959家,其中白金五星級酒店1家、五星級酒店92家、四星級酒店170家、三星級酒店567家。截止到2010年底,廣東全省共有高、中等旅游院校(包括完全的旅游院校和只開設旅游系和酒店管理專業的院校)136所,其中開設酒店管理專業的高職院校(含大專)有17所,開設酒店管理專業的中職學校有38所。《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要求“完善職業學校畢業生直接升學制度,拓寬畢業生繼續學習渠道”,廣東在全國率先提出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并于2009年啟動“中高職三二分段”試點工作,充分發揮高等職業教育的引領作用和中等職業教育的基礎作用,促進中等與高等職業院校培養目標、人才定位和專業課程銜接,構建橫向銜接、縱向貫通、體現終身教育理念、中高職教育協調發展的廣東特色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體系。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作為試行酒店管理專業中高職銜接對口自主招生的試點單位,積極與中職學校合作探索制定3年中職學段和2年高職學段一體化人才培養方案,分段開展教學活動。中職與高職教育的銜接,其關鍵與核心是構建一體化的課程體系。本文以酒店管理專業為例,對中高職銜接的課程體系一體化設計進行分析。
以職業生涯發展為依據,確立專業培養目標
培養目標定位一直以來是職業教育研究的熱點。近幾年,“高職單招模式”的中高職銜接由于對接院校缺乏溝通,圍繞各自的培養目標構建課程體系,導致目前中職和高職在專業、課程、教材體系、教學和考試評價等方面仍然存在脫節、斷層或重復等諸多問題。科學合理的培養目標定位是中高職人才培養的邏輯起點,是中高職教育有效銜接、協調發展的關鍵。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與合作院校開展全面的、較大范圍的酒店管理專業人才需求與中高職專業建設現狀、水平調研。在人才需求調研時,在珠三角地區選取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各類酒店及餐飲企業單位進行調研,調研內容包含酒店及餐飲企業從業人員現狀、中高職酒店管理專業畢業生對應的職業崗位群、對應的職業資格證、崗位升遷規律等;在專業建設調研時,力求涵蓋全省所有設置了酒店管理專業的中、高職院校,內容包含各中高職院校酒店管理專業分布情況、招生與就業崗位分布情況、課程體系建設與實施、專業與課程建設水平、專業教學改革情況及存在的問題等。
根據我們對珠三角地區數十家酒店的崗位設置與崗位群人才需求狀況的調查,高星級酒店的崗位職級一般設有八級崗位:服務員、領班、主管、部門副經理、部門經理、部門總監、執行總經理和總經理。其中,領班和主管屬于酒店基層督導管理人員,部門副經理和部門經理屬于飯店中層管理人員,部門總監、執行總經理和總經理屬于飯店高層管理人員。在對目前酒店員工隊伍中最需充實哪一層次的管理人員調查中,4/5的酒店選擇了基層管理人員;近一半的酒店選擇了中層管理人員。通過對酒店管理專業畢業生的跟蹤調研,得出畢業生對口就業的職業領域、部門初始就業崗位和發展崗位,各級發展崗位中高職畢業生平均獲得的時間,如表1所示。畢業生就業主要面向高星級商務(度假)酒店、品牌餐飲連鎖、會議中心、豪華游輪、高級會所等領域。無論是中職畢業生還是高職畢業生,初始就業崗位均是具有服務性質的一線管理崗位和具有管理性質的一線服務接待崗位。這類崗位角色既需要專業操作技能,又需要一定的管理能力,在工作中既從事服務工作同時又承擔班組的組織、指揮、協調、監督、激勵等管理職責,而做好領班、主管等基層工作,是酒店、餐飲企業生存和良好運轉的根基。
廣東省教育廳《關于開展2013年職業院校對口自主招生三二分段試點工作的通知》指出:“中高職三二分段”指在中職學校和高職院校選取對應專業,制定中職學段(三年)和高職學段(二年)一體化的人才培養方案,分段開展教學活動。其培養目標是以就業為導向,為廣東產業升級、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培養高層次技能型專業人才。通過召開專家研討會,綜合各項調研結果,確定酒店管理專業中高職銜接“3+2”的專業培養目標定位:面向高星級商務(度假)酒店、品牌餐飲連鎖、會議中心、豪華游輪、高級會所等領域,培養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有較強的職業素養和專業服務技能,掌握酒店管理專業基礎理論和管理技巧,能適應現代旅游酒店業中基層管理職位要求的復合型高技能人才。
以綜合職業能力和國家職業
標準為基礎,整體設計課程體系
綜合職業能力的形成是一個由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上升的過程。中高職銜接“3+2”的課程體系設計要徹底改革傳統的學科課程設置模式,體現使學生獲得更加寬廣的職業生涯發展空間。要充分考慮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既要符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又要考慮到職業基本知識素質以及職業技能形成的過程,與教育目標、層次相適應。酒店管理專業中高職銜接“3+2”的課程體系一體化設計采用“教學平臺+課程模塊+職業遞進”的課程結構模式,如下頁圖1所示。課程體系包括:公共基礎、職業通用能力、職業學習領域、職業綜合實踐、職業拓展5個課程模塊。職業通用能力是酒店管理專業學生從事旅游大類職業活動所必須具有的,超越某一特定的職業崗位知識技能范疇的共有能力;職業學習領域是酒店管理專業學生從事酒店、餐飲企業等特定的職業崗位所應具備的職業專門技術能力;職業綜合實踐能力是指酒店管理專業學生通過在校內生產性實訓室和校外實訓基地的頂崗實習能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的能力;職業拓展能力是指在職業專門能力的基礎上再深入或拓展培養和發展的能力。
參照酒店業和餐飲業國家職業標準確定技能型人才的職業能力標準和層次結構,中高職銜接的酒店管理專業學生可分別在中職階段選擇考取前廳服務員(4級)、客房服務員(4級)、餐廳服務員(4級)、調酒師(4級)、茶藝師(4級)職業資格證書之一;在高職階段選擇考取前廳服務員(3級)、客房服務員(3級)、餐廳服務員(3級)、調酒師(3級)、茶藝師(3級)職業資格證書之一。
(一)基于工作過程導向設計職業學習領域課程
根據專業技術領域和職業崗位的不同要求,借鑒德國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課程開發理念,通過與企業專家合作,對專業畢業生主要就業崗位群進行典型工作任務分析,開發職業學習領域課程。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酒店管理專業教師深入企業頂崗實踐,與行業權威、企業一線實踐專家進行深度訪談,采用調查問卷的方式,了解酒店、餐飲企業業務部門各崗位的工作任務與工作流程,分析一線服務人員、基層管理人員、部門經理的工作任務。表2為高星級酒店前廳、客房、餐飲經理(1周、1個月、1季度、1年度)的工作任務表。根據所收集回來的工作任務描述表,分析概括、歸納整理出典型的工作任務共58項。再對典型工作任務進行分析,將相互關聯的任務集合到一個行動領域之中,便形成了所有的行動領域。與此同時,由簡單到復雜,從服務到管理,按照職業成長規律進行排序;充分考慮教學組織與實施,學生水平及師資條件等因素,將職業行動領域進行教學加工與反思,以工作過程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按照實際工作過程組織教學,將行動領域向學習領域轉換,共開發出酒店管理專業學習領域課程10門,整個職業學習領域課程模塊遵循從“服務員→領班(主管)→部門經理”的職業成長及認知規律,實踐教學持續貫穿、階段深化。科學設計中高職合理分段的實踐教學環節。以“整體設計、分段遞進”的思路優化實踐教學體系,將職業技能訓練貫穿整個課程體系。技能訓練要體現中高職承接與延續的關系,分段完成職業技能培訓,中職階段側重職業基本技能訓練以及基本操作規范和方法等的培養,高職階段注重綜合職業能力的訓練以及對解決復雜問題能力的培養。
(二)基于社會生活過程設計基礎課程體系
一個合格的畢業生既是高技能從業者,又是合格的社會公民。為培養具有社會生活素質的全面發展的人,為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本專業積極構建以社會生活過程為導向的與專業課程相融合的基礎課程體系(公共基礎課程模塊和職業通用能力課程模塊)。該體系包括:教育部和省教育廳要求的思想政治課程;反映全球共識、培養適應現代社會要求的交流、信息和計算機基本能力,服務后續專業的職業發展素質課程;培養學生通用管理能力的旅游管理大類專業基礎課程;基于職業發展的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的第二課堂,如大學生文明修身工程、青年志愿者活動、旅游文化藝術節、“三下鄉”社會實踐、創業實踐活動、技能競賽、行業會展實踐活動、校園服務周、五星宿舍評比、美酒節實踐等。公共基礎課程模塊和職業通用能力課程模塊要注意中高職層次知識點的合理安排,以適應學生漸進性學習和終身學習的需要。中職階段注重基礎素質教育,高職階段注重學生知識、技能和職業素養全面培養,提高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由于酒店管理專業學生就業主要面向高星級酒店,具有很強的涉外性,因此,中職開設的“英語和酒店服務英語”課程與高職開設的“高職綜合英語和酒店實用英語口語”課程教學內容必須系統設計,專業英語類課程的學時須達到人才培養方案總學時數的30%左右才能滿足用人單位的需要。
(三)基于行動導向設計職業學習領域課程標準
行動導向是職業教育課程開發的理論與指導原則。遵循行動導向原則的課程開發首要任務是解構學科的知識系統,實現在行動體系中基于學習情境的內容重構。學習情境具有范例性和完整性,它是經過提煉的典型工作任務,它不是一個簡單的操作,而是一項完整的工作,完成這項工作需要專業能力的支撐,也需要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的支撐。表3是酒店管理專業開發的10門職業學習領域課程的學習情境設計。以行動導向為原則設計的學習領域課程標準包括:課程定位、課程學習目標、課程總體設計、學習情境具體設計、考核與評價方式。其中課程學習目標包括專業能力、方法能力、社會能力;學習情境具體設計包括學習目標、學習任務、宏觀教學法、學生必備基礎、教師必備基礎、教學媒體、工具與材料、學習步驟。在學習步驟中具體就“資訊、計劃、決策、實施、檢查、評估”六個階段中教師的行為、學生的行為以及微觀的教學方法進行設計。
結語
酒店管理專業中高職銜接“3+2”的課程體系一體化設計要想取得較好效果,必須打破原來中職、高職兩個階段各成系統的教育形式,統籌確定不同階段的培養目標,按職業能力要求進行課程重組,在整體設計、統籌安排、分段實施等方面狠下工夫。由高職院校牽頭,中職學校、行業企業共同參與,基于工作過程、社會生活過程和行動導向的原則,共同制定相互銜接的課程標準和內容,實現課程內容銜接的連續性、邏輯性和整合性;根據中、高職對接學校現有的教學資源、師資、校內外實訓基地等條件共同確定科學合理的教學實施路徑。這樣,既可避免中、高職課程內容的重復,又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職業認同感、服務意識和綜合職業能力,實現中職和高職教育的有效銜接。
參考文獻:
[1]李海東.適應珠三角產業需求 強力推進中高職銜接[J].廣州職業教育論壇,2013(2):1-5.
[2]江才妹,陸國民.中高職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專業貫通課程體系的一體化設計[J].職業技術教育,2012(26):18-20.
[3]馬樹超,郭楊.中國高等職業教育歷史的抉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馬斌.基于社會生活過程的高職公共基礎課程體系的構建[J].職教論壇,2010(30):42-45.
(責任編輯:王璐)
參照酒店業和餐飲業國家職業標準確定技能型人才的職業能力標準和層次結構,中高職銜接的酒店管理專業學生可分別在中職階段選擇考取前廳服務員(4級)、客房服務員(4級)、餐廳服務員(4級)、調酒師(4級)、茶藝師(4級)職業資格證書之一;在高職階段選擇考取前廳服務員(3級)、客房服務員(3級)、餐廳服務員(3級)、調酒師(3級)、茶藝師(3級)職業資格證書之一。
(一)基于工作過程導向設計職業學習領域課程
根據專業技術領域和職業崗位的不同要求,借鑒德國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課程開發理念,通過與企業專家合作,對專業畢業生主要就業崗位群進行典型工作任務分析,開發職業學習領域課程。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酒店管理專業教師深入企業頂崗實踐,與行業權威、企業一線實踐專家進行深度訪談,采用調查問卷的方式,了解酒店、餐飲企業業務部門各崗位的工作任務與工作流程,分析一線服務人員、基層管理人員、部門經理的工作任務。表2為高星級酒店前廳、客房、餐飲經理(1周、1個月、1季度、1年度)的工作任務表。根據所收集回來的工作任務描述表,分析概括、歸納整理出典型的工作任務共58項。再對典型工作任務進行分析,將相互關聯的任務集合到一個行動領域之中,便形成了所有的行動領域。與此同時,由簡單到復雜,從服務到管理,按照職業成長規律進行排序;充分考慮教學組織與實施,學生水平及師資條件等因素,將職業行動領域進行教學加工與反思,以工作過程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按照實際工作過程組織教學,將行動領域向學習領域轉換,共開發出酒店管理專業學習領域課程10門,整個職業學習領域課程模塊遵循從“服務員→領班(主管)→部門經理”的職業成長及認知規律,實踐教學持續貫穿、階段深化。科學設計中高職合理分段的實踐教學環節。以“整體設計、分段遞進”的思路優化實踐教學體系,將職業技能訓練貫穿整個課程體系。技能訓練要體現中高職承接與延續的關系,分段完成職業技能培訓,中職階段側重職業基本技能訓練以及基本操作規范和方法等的培養,高職階段注重綜合職業能力的訓練以及對解決復雜問題能力的培養。
(二)基于社會生活過程設計基礎課程體系
一個合格的畢業生既是高技能從業者,又是合格的社會公民。為培養具有社會生活素質的全面發展的人,為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本專業積極構建以社會生活過程為導向的與專業課程相融合的基礎課程體系(公共基礎課程模塊和職業通用能力課程模塊)。該體系包括:教育部和省教育廳要求的思想政治課程;反映全球共識、培養適應現代社會要求的交流、信息和計算機基本能力,服務后續專業的職業發展素質課程;培養學生通用管理能力的旅游管理大類專業基礎課程;基于職業發展的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的第二課堂,如大學生文明修身工程、青年志愿者活動、旅游文化藝術節、“三下鄉”社會實踐、創業實踐活動、技能競賽、行業會展實踐活動、校園服務周、五星宿舍評比、美酒節實踐等。公共基礎課程模塊和職業通用能力課程模塊要注意中高職層次知識點的合理安排,以適應學生漸進性學習和終身學習的需要。中職階段注重基礎素質教育,高職階段注重學生知識、技能和職業素養全面培養,提高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由于酒店管理專業學生就業主要面向高星級酒店,具有很強的涉外性,因此,中職開設的“英語和酒店服務英語”課程與高職開設的“高職綜合英語和酒店實用英語口語”課程教學內容必須系統設計,專業英語類課程的學時須達到人才培養方案總學時數的30%左右才能滿足用人單位的需要。
(三)基于行動導向設計職業學習領域課程標準
行動導向是職業教育課程開發的理論與指導原則。遵循行動導向原則的課程開發首要任務是解構學科的知識系統,實現在行動體系中基于學習情境的內容重構。學習情境具有范例性和完整性,它是經過提煉的典型工作任務,它不是一個簡單的操作,而是一項完整的工作,完成這項工作需要專業能力的支撐,也需要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的支撐。表3是酒店管理專業開發的10門職業學習領域課程的學習情境設計。以行動導向為原則設計的學習領域課程標準包括:課程定位、課程學習目標、課程總體設計、學習情境具體設計、考核與評價方式。其中課程學習目標包括專業能力、方法能力、社會能力;學習情境具體設計包括學習目標、學習任務、宏觀教學法、學生必備基礎、教師必備基礎、教學媒體、工具與材料、學習步驟。在學習步驟中具體就“資訊、計劃、決策、實施、檢查、評估”六個階段中教師的行為、學生的行為以及微觀的教學方法進行設計。
結語
酒店管理專業中高職銜接“3+2”的課程體系一體化設計要想取得較好效果,必須打破原來中職、高職兩個階段各成系統的教育形式,統籌確定不同階段的培養目標,按職業能力要求進行課程重組,在整體設計、統籌安排、分段實施等方面狠下工夫。由高職院校牽頭,中職學校、行業企業共同參與,基于工作過程、社會生活過程和行動導向的原則,共同制定相互銜接的課程標準和內容,實現課程內容銜接的連續性、邏輯性和整合性;根據中、高職對接學校現有的教學資源、師資、校內外實訓基地等條件共同確定科學合理的教學實施路徑。這樣,既可避免中、高職課程內容的重復,又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職業認同感、服務意識和綜合職業能力,實現中職和高職教育的有效銜接。
參考文獻:
[1]李海東.適應珠三角產業需求 強力推進中高職銜接[J].廣州職業教育論壇,2013(2):1-5.
[2]江才妹,陸國民.中高職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專業貫通課程體系的一體化設計[J].職業技術教育,2012(26):18-20.
[3]馬樹超,郭楊.中國高等職業教育歷史的抉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馬斌.基于社會生活過程的高職公共基礎課程體系的構建[J].職教論壇,2010(30):42-45.
(責任編輯:王璐)
參照酒店業和餐飲業國家職業標準確定技能型人才的職業能力標準和層次結構,中高職銜接的酒店管理專業學生可分別在中職階段選擇考取前廳服務員(4級)、客房服務員(4級)、餐廳服務員(4級)、調酒師(4級)、茶藝師(4級)職業資格證書之一;在高職階段選擇考取前廳服務員(3級)、客房服務員(3級)、餐廳服務員(3級)、調酒師(3級)、茶藝師(3級)職業資格證書之一。
(一)基于工作過程導向設計職業學習領域課程
根據專業技術領域和職業崗位的不同要求,借鑒德國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課程開發理念,通過與企業專家合作,對專業畢業生主要就業崗位群進行典型工作任務分析,開發職業學習領域課程。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酒店管理專業教師深入企業頂崗實踐,與行業權威、企業一線實踐專家進行深度訪談,采用調查問卷的方式,了解酒店、餐飲企業業務部門各崗位的工作任務與工作流程,分析一線服務人員、基層管理人員、部門經理的工作任務。表2為高星級酒店前廳、客房、餐飲經理(1周、1個月、1季度、1年度)的工作任務表。根據所收集回來的工作任務描述表,分析概括、歸納整理出典型的工作任務共58項。再對典型工作任務進行分析,將相互關聯的任務集合到一個行動領域之中,便形成了所有的行動領域。與此同時,由簡單到復雜,從服務到管理,按照職業成長規律進行排序;充分考慮教學組織與實施,學生水平及師資條件等因素,將職業行動領域進行教學加工與反思,以工作過程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按照實際工作過程組織教學,將行動領域向學習領域轉換,共開發出酒店管理專業學習領域課程10門,整個職業學習領域課程模塊遵循從“服務員→領班(主管)→部門經理”的職業成長及認知規律,實踐教學持續貫穿、階段深化。科學設計中高職合理分段的實踐教學環節。以“整體設計、分段遞進”的思路優化實踐教學體系,將職業技能訓練貫穿整個課程體系。技能訓練要體現中高職承接與延續的關系,分段完成職業技能培訓,中職階段側重職業基本技能訓練以及基本操作規范和方法等的培養,高職階段注重綜合職業能力的訓練以及對解決復雜問題能力的培養。
(二)基于社會生活過程設計基礎課程體系
一個合格的畢業生既是高技能從業者,又是合格的社會公民。為培養具有社會生活素質的全面發展的人,為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本專業積極構建以社會生活過程為導向的與專業課程相融合的基礎課程體系(公共基礎課程模塊和職業通用能力課程模塊)。該體系包括:教育部和省教育廳要求的思想政治課程;反映全球共識、培養適應現代社會要求的交流、信息和計算機基本能力,服務后續專業的職業發展素質課程;培養學生通用管理能力的旅游管理大類專業基礎課程;基于職業發展的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的第二課堂,如大學生文明修身工程、青年志愿者活動、旅游文化藝術節、“三下鄉”社會實踐、創業實踐活動、技能競賽、行業會展實踐活動、校園服務周、五星宿舍評比、美酒節實踐等。公共基礎課程模塊和職業通用能力課程模塊要注意中高職層次知識點的合理安排,以適應學生漸進性學習和終身學習的需要。中職階段注重基礎素質教育,高職階段注重學生知識、技能和職業素養全面培養,提高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由于酒店管理專業學生就業主要面向高星級酒店,具有很強的涉外性,因此,中職開設的“英語和酒店服務英語”課程與高職開設的“高職綜合英語和酒店實用英語口語”課程教學內容必須系統設計,專業英語類課程的學時須達到人才培養方案總學時數的30%左右才能滿足用人單位的需要。
(三)基于行動導向設計職業學習領域課程標準
行動導向是職業教育課程開發的理論與指導原則。遵循行動導向原則的課程開發首要任務是解構學科的知識系統,實現在行動體系中基于學習情境的內容重構。學習情境具有范例性和完整性,它是經過提煉的典型工作任務,它不是一個簡單的操作,而是一項完整的工作,完成這項工作需要專業能力的支撐,也需要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的支撐。表3是酒店管理專業開發的10門職業學習領域課程的學習情境設計。以行動導向為原則設計的學習領域課程標準包括:課程定位、課程學習目標、課程總體設計、學習情境具體設計、考核與評價方式。其中課程學習目標包括專業能力、方法能力、社會能力;學習情境具體設計包括學習目標、學習任務、宏觀教學法、學生必備基礎、教師必備基礎、教學媒體、工具與材料、學習步驟。在學習步驟中具體就“資訊、計劃、決策、實施、檢查、評估”六個階段中教師的行為、學生的行為以及微觀的教學方法進行設計。
結語
酒店管理專業中高職銜接“3+2”的課程體系一體化設計要想取得較好效果,必須打破原來中職、高職兩個階段各成系統的教育形式,統籌確定不同階段的培養目標,按職業能力要求進行課程重組,在整體設計、統籌安排、分段實施等方面狠下工夫。由高職院校牽頭,中職學校、行業企業共同參與,基于工作過程、社會生活過程和行動導向的原則,共同制定相互銜接的課程標準和內容,實現課程內容銜接的連續性、邏輯性和整合性;根據中、高職對接學校現有的教學資源、師資、校內外實訓基地等條件共同確定科學合理的教學實施路徑。這樣,既可避免中、高職課程內容的重復,又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職業認同感、服務意識和綜合職業能力,實現中職和高職教育的有效銜接。
參考文獻:
[1]李海東.適應珠三角產業需求 強力推進中高職銜接[J].廣州職業教育論壇,2013(2):1-5.
[2]江才妹,陸國民.中高職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專業貫通課程體系的一體化設計[J].職業技術教育,2012(26):18-20.
[3]馬樹超,郭楊.中國高等職業教育歷史的抉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馬斌.基于社會生活過程的高職公共基礎課程體系的構建[J].職教論壇,2010(30):42-45.
(責任編輯:王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