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立夫
【摘 要】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讓學生能通過數學課堂的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進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課堂教學中要留給學生一個發展的空間。讓學生在有空間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以及獲取數學知識的能力,激勵學生不斷探索數學問題,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供一個展示舞臺,這樣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才有現實意義,這樣才能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 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 探索; 展示; 空間
如何探索一條適合我們職校學生發展、有利于職校學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合作品質培養的教學方式,成為在我們職業學校教育工作者面臨的主要課題。我在教學工作中,體會到職校教育的數學課堂應創設富有探究性、挑戰性的問題,讓學生通過自主交流和合作探索,不僅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造意識,注重引導學生在課堂活動過程中體會知識的產生、發展與升華,培養學生主動探索、勇于實踐、善于發現的學習精神,進而將這種精神帶到日后的工作崗位中。這就要在課堂教學中注意到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在課堂教學中給學生一個發展的空間尤為重要。
一、給學生一個“思考”的空間
當前,由于職校教學相對初高中教學的差異性,要求課堂上更靈活﹑更要有合作學習,于是我有時會看到有些老師無目的地設計了合作學習。前不久我聽了這樣一節課:教師先請一位學生在班級里50名同學中任意點4名同學,看看這4位同學中是否可能有兩位是同一個月出生的。經過活動,時有時沒有,然后教師拋出一個“至少要調查多少名同學,才能使有兩個同學的生日在同一個月”的問題,教師立即讓學生分小組合作討論。老師的話剛出口,只聽“叭”的一聲,前排的同學立即轉向后排,同學們七嘴八舌,教師若無其事地在教室里踱來走去……其實在我看來,在合作學習環境中教師的作用尤為重要,要充分發揮其指導作用,合作前要讓學生明確合作的任務、目標,要留給學生一個思考的空間,不能一下子就討論,討論什么?每個人還沒有想出什么意見討論什么呢?只有讓學生先想一想,根據不同的人思維的不同點,可能就會有不同的想法。學生們的想法越多,思路就越開闊。給了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表達自己的想法,這樣對學生思維的發展,乃至今后的數學學習十分有利。
二、給學生一個“動手”的空間
曾聽一位著名的教育學家說過:“學一個活動最好的方法是做。”一個孩子只有通過自身的研究才可能有效地學習到知識,才能記憶深刻,而有效的數學學習過程不能單純地依賴記憶與模仿。通過多年的教育實踐,我發現學習不是一個被動吸收、練習和記憶的過程,而是一個以學生己有經驗和知識為基礎,通過內因與外因相互作用的過程。教材平面解析幾何中有關橢圓的章節,如果只通過教師講,效果可能一般,但如果我們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讓學生親自動手,效果就會大不一樣,不但加深了印象,還培養了學生的動手動腦的能力,為日后進入實習單位打下好的基礎。因此,在講解《橢圓》的時候,我就讓學生用老師事先準備好的教具做做看:取一根一定長的細繩,把它的兩端固定在圖板上的兩點,當繩長大于兩點間的距離時,用鉛筆把繩子拉緊,使筆尖在圖板上慢慢移動,畫出的圖形就是橢圓。好多學生在操作之后,不由得發出了感嘆:眼過千遍,不如手過一番。可見,在課堂上,教師給學生留有“動手”的空間,不僅讓他們積累豐富的幾何經驗,且使學生對幾何的學習產生興趣,從而感受數學時聯系實際,感受數學的魅力。
三、給學生一個“探索”的空間
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朱棣文曾一針見血地指出:“中國學生學習很刻苦,書面成績很好,但動手能力差,創新精神明顯不足,這是與美國學生的主要差距。”因此如何在教學內容中加入生活中的情景,讓數學更加生活化,成為擺在我們職校教師面前的一個難題。創新需要時間,創新更需要空間。學生只有在探索的過程中才能體會出數學的真諦,才能逐漸養成創新的習慣,才能培養創新的能力和意識。離開了教學活動中提供的空間、離開了學生的自主活動,創新能力的培養就無從談起。所以我們教師要給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活動空間,讓學生在這個空間中去發現、去探索、去創造。例如,我在講《平面向量》時,通過一款流行的電腦游戲《憤怒的小鳥》,讓幾個學生上臺來演示游戲,并通過多媒體讓其他學生觀看。有一位學生由于方向沒掌握,導致沒打到目標,我讓其他學生討論為什么沒打到,學生紛紛說沒掌握方向;另一位同學吸取前面學生的教訓,瞄準了方向,但是力度沒夠,還是沒打到,學生又紛紛說沒掌握力度。于是通過學生的探索,簡單而又有效地引入了向量的概念:既有方向又有大小的量。
通過給學生提供了一個探索的空間,不但較好地達到了教學的目標,還進而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因此我覺得,如果我們肯給學生一個自主探索學習的空間,那么你和學生都將會有異樣的驚喜與收獲。
四、給學生一個“展示”的空間
職業學校課堂氣氛活躍,學生更有展示的欲望,因此鼓勵學生多角度地思考問題,提出自己的想法,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由于數學題的嚴謹性導致我們數學的展示空間較小,但正是由于空間較小,就更顯珍貴性與不可復制性。如果我們數學老師能夠提供這樣的一個平臺讓學生來展示,那么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例如:有一次我在課堂上講到極坐標中的心形曲線時,我本來準備的課件里引入的是小提琴協奏曲《梁祝》,但是由于電腦問題無法播放,在我萬分焦急的時候,班級上一位平時數學成績并不出眾,可音樂有特長的一位學生舉起手來:“老師我帶了口琴,可以給大家配樂。”帶著死馬當活馬醫的心態,我請了這位學生,哪成想這位學生很淡定自若地展示了口琴獨奏《梁祝》,配上我的講解,課堂效果極佳。不僅如此,我還發現這位同學上課逐漸活躍起來,對數學的興趣也漸漸濃厚。
給學生一點空間恰似給學生翱翔的翅膀,讓學生在知識的天空中飛翔,通過教師為學生搭建空間,讓學生找到通往成功的舞臺。只要創設有利的空間,讓學生自主活動,自主學習,就會讓數學課堂教學更有效,更精彩。
【參考文獻】
[1]竺仕芳.《激發興趣,走出誤區———綜合高中數學教學探索》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03
[2]胡中雙.《淺談高中數學教學中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湖南教育學院學報,2001
(作者單位:江蘇省淮安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