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菊芳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人類文明和科學文化的傳播者。教師自身素質的高低直接關系到學生素質的高低,關系到教育教學質量的高低。文中主要從教師的學習、教師的創新、防止和克服職業倦怠三個方面論述了教師應該如何提高自身素質。
教師職業倦怠自身素質
我是一名職校老師,時常會聽到有老師牢騷著:“哎,現在的學生怎么了,沒法教了,課沒法上了”等之類的話。的確,目前職業學校的學生厭學情況很是普遍,教學工作確有難度,但一味的埋怨不解決任何問題。這讓我想起李鎮西老師的一句話“教師要學會自己培養自己”,在此談點個人的看法。
一、教師的學習
(一)學習是教師自我完善的需要
時代在發展,科技在進步,作為“知識群體”的教師,只有抓緊知識的更新,比別人學的更多、更快、更好,才能擔當新歷史條件下教學育人的重任。如果仍舊延續著一本一參的講課模式,說一些老掉牙的案例,用一些過時的教學手段,那么學生又怎能不厭煩?舉個簡單的例子,隨著的電腦的發展與普及,現在的網絡授課,多媒體教學已是主流,但仍有部分老師不能很好的掌握和利用它,這樣的你又怎能不OUT了。因此,作為傳道、授業、解惑的老師,平時應多學習,拓寬視野,完善自我,這樣才能更好的適應教學需要。
(二)學習是教師自我發展的需要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多讀書,讀好書,是每一個老師應具備的品質。通過讀名家、名師的書,如魏書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談》,李鎮西的《我的教育心》等,從中不難看出,他們之所以會成長為名師,原因就在于他們能夠在學習中研究,在研究中學習,付出心力,將教學升華為教育,這是值得所有老師學習和反思的。
死讀書不行,死教書更不行。前幾天,連續聽了組內一年輕老師的同一內容的兩次課,前后比較真是反差很大,為什么短短的時間效果會大不同?道理很簡單,這就是切磋的結果,是個人能力與全組智慧的體現。孔子曰:“三人行,必有吾師”,因此,要想成為一名優秀教師,要樂于和善于與同行切磋、交流,進行研究性的學習,以此來不斷提高專業水平和業務能力,千萬不要讓我們的教學幾十年下來還是那個老腔老調,取人之長,補己之短,真正做到“教、學、用合一”。
二、教師的創新
(一)教學方法的創新
創新來源于實踐。一個好的老師在課堂上應時時觀察學生的表情,是聚精會神則說明聽課專心;是東張西望則是思想開小差,大部分同學心不在焉就要在自己的教學上找原因,是太難還是枯燥無味,還是同一內容延續的時間太長,找到原因就應迅速調整教法,這樣才會達到好的教學效果。
教學方法有很多,如魏書生的“定向——自學——討論——答疑——自測——自結”的“六步教學法”,顧泠沅的“嘗試指導,效果回授”法,還有我校推出的“師傅帶徒弟”法,以及我們熟悉的任務驅動法、案例教學法等等,枚不勝舉。那么那種教學方法更適合你呢?答案就是“教無定法,貴在得法”,適合的才是最好的。作為教師,應從實際出發,結合學科特點,聯系學生實際,在實踐中摸索創新,形成富有個性的教學風格。
(二)教學過程的優化
教學過程是由教學的各個環節組成,各教學環節的不同銜接和組合,會使教學活動產生截然不同的效果。當然這里的組合不是多個要素的簡單相加,而是一種新組合體能量的反映,教學過程表現為各個發展階段之間彼此有規律的、連貫的、不斷變化的過程,形成新的教學序列。例如,一位教師根據教材的性質和學生的認知水平,先后設計了三種教學流程:(現象介紹——理論分析——案例論證;(模擬教學——觀摩教學范例——自我評析;(布置自學任務——巡回指導——集中檢查。教師根據各種教學序列的時效和學生的接受情況,適時而科學地調整教學環節,力求實現最優的排列組合,優化整個教學過程。
三、防止和克服職業倦怠
一份調查顯示:有輕微工作倦怠的教師占被調查教師的86%,有中度工作倦怠的教師占被調查教師的58.5%,有比較嚴重的工作倦怠的教師占被調查教師的22.5%!這個調查不一定精確,但至少表明了一種令人憂慮的趨勢。作為學校的一名教師,在長期的工作實踐中,我深深感受到教師職業倦怠在許多教師身上都有所表現。如總有少數教師無視學校的規章制度,遲到早退;部分教師對待問題學生缺乏應有的耐心,簡單粗暴;對學校安排的公開課、競賽任務,認為是給自己找麻煩,不愿意接受;要求撰寫業務學習筆記,下載敷衍;不種好自己的責任田,樂意辦有償培訓班;對待績效考核,毫不在乎……
職業倦怠一旦產生,人對待工作的態度、行為都會發生很大變化,對工作會產生極強的破壞力。那么,教師怎樣才能避免職業倦怠的產生呢?
作為教師自身,要樹立積極的生活態度。為了提高自身心理健康的水平,必須了解自己心理健康的程度,了解自己的長處和短處,有針對性地進行心理的調節,注意用心理健康的標準來衡量自己。在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時,應該盡可能不急不躁、不消沉,合理釋放情緒,學會自我安慰、自我暗示、自我激勵、自我解脫,還要學會處理好人際關系。我們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得到別人的理解、信任和尊重,希望自己所做的一切事情都能得到別人的贊同,自己的思想、情感也總是想通過一定的方式向知心朋友或有關人員表達出來,否則就覺得不舒服,甚至坐臥不安。所以教師要培養自己良好的個性,豁達,開朗,不斷完善自己的修養,妥善處人處事,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教師也要培養自己廣泛的興趣和愛好。如書法、繪畫、寫作、旅游、文娛活動等,以求得自己精神上更多的寄托,使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實和豐富多彩,也使各種活動互為調劑,避免過于緊張。
總之,“打鐵還需自身硬”,要想成為一名合格的教師,必須克服職業倦怠,并通過刻苦的學習,不斷的創新,才能更好地駕馭課堂教學,“學沒法教了,課沒法上了”的情況自會離我們而去。最后把特級教師王玉強的一句話送給大家:一堂好課,絕不是“教參在說話”,而是因為“我”的存在,課堂的魅力才充分體現,才具有不可復制性。
參考文獻:
[1]唐永紅.淺析新課程改革與師德素養[J].素質教育論壇,2007,(66):78-7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