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建
新課程改革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建立“開放”、“有活力”的課堂教學結構.新課堂的“開放性”常常使得課堂出現一些意想不到的情況.教師精心預設的課堂教學計劃常常會因為一些無法預約的課堂“意外”而出彩.下面筆者結合教學案例,談談自己的一些心得和體會.
一、 隨機應變抓熱點,靈活運用動態生成資源
盡管教師事先已有周全方案,但動態的教學過程仍然常常“節外生枝”.此時,教師不能因為有既定教案而壓制學生的思維生成,應該掙脫教案的束縛,適時調整方案,使整堂課能行云流水.
[教學片段一]不等式恒成立問題
課始我試圖通過如下“問題一”讓學生回答并總結不等式恒成立的處理思想.
師:請同學們回答下面的問題一的(1).
問題一:(1)若a≤sinx,對x∈[-生1:-1≤a≤1.
生2:應令函數y=sinx,求出此函數的值域,然后求出函數y=sinx在此范圍內的最小值即可.剛才的同學可能 把“≤”錯看成“=”了.
教師問生1:能理解剛才的錯誤嗎?生1點頭表示理解.為了“懲罰”剛才的疏忽大意,讓生1總結解決這類問題需要注意的事項.
師:根據剛才生1總結的處理恒成立問題的方法,怎樣解決下面的問題?
問題二:(1)若不等式x2-4mx+1≤0,在x∈[2,3]
上恒成立,求m的取值范圍.
(2)若不等式x2-4mx+1≥0,在m∈[2,3]上恒成立,求x的取值范圍.
問題(1)學生解決得很順利,也很興奮.對問題(2),學生解決時錯誤頻出.但也有正確的,更有意想不到的.
生3:把x2-4mx+1≥0變形為x2+1≥4mx,分離變量,對變量x進行分類討論.
此時,正要說出我的簡捷解法時,生4突然舉手示意說:“用數形結合法.把x2-4mx+1≥0變形為x2+1≥4mx,然后構造函數y=x2+1和y=4mx.畫出圖像,特別畫出y=4mx在斜率分別為8和12的直線y=8x和y=12x的圖像.然后根據y=x2+1的圖像要在y=4mx圖像上方,求出此時交點的橫坐標即可.”此種方法原先不在我的課堂預設范圍之內,是本節課的意外之喜.我給予生4以贊許和肯定.比較上述兩種方法,所構造的函數分別是什么?自變量又分別是什么?此時,有學生得到這個提示之后,給出簡捷方法:構造以m為自變量的一次函數f(m)=-4mx+x2+1.根據解不等式可得結果.
當課堂出現了新熱點時,教師要意識到這個熱點能給學生帶來思考的動力,適時生成,效果會更佳.
二、 拋磚引玉,捕捉閃光點
動態的課堂常出現無法預見的意外,此時教師若能慧眼識珠,善于捕捉閃光點,放大這些動態生成的瞬間,課堂就會呈現出勃勃生機和活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學片段二]平均數、中位數與眾數的選用
上課開始,我要求全班學生在小組內測量組員的身高,然后計算每組身高平均數、中位數和眾數.測量工作很快完成.身高平均數最小的只有152厘米,最大的卻有171厘米.正要轉到另一問題時,坐前排的一位女生嘀咕了一句,“哎,要是姚明在我們組就好了,我們組就不會低人一等了.”我借題發揮,設問:“要是姚明在第一組,第一組的平均身高會如何變化?”學生不假思索地回答:“增大.”那個女生把姚明身高加進去平均身高達到170厘米,這時,我問她:“這個平均身高能準確反映你們小組成員的真實情況嗎?”該女生想了想說:“我們組最矮的150厘米都不到,最高的有2米多,相差太懸殊了,這個平均數不能準確反映真實情況.”課上到這里,非常自然地從學生感興趣的生成話題引出重要結果,在生成中建構屬于學生自己的認識結構.
由此可見,如果能挖掘并利用好千姿百態的課堂生成資源,我們的課堂就會呈現更多的亮點,就會更精彩,教學效果會更顯著.
生成與預設是教學中的一對矛盾統一體.只有充分預設,才能臨場不亂,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可再好的預設如果沒有具體的實施,也是一張白紙.如何使這種預設化為載體鮮活起來,這就要求教師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做到心中有案,行中無案,寓有形的預設于無形的動態的教學中.所以教師應強化可生成資源意識,提高對課堂生成資源的認識和操控水平,因地制宜的開發和利用各種生成資源,使得課堂能成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好園地,為學生的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endprint
新課程改革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建立“開放”、“有活力”的課堂教學結構.新課堂的“開放性”常常使得課堂出現一些意想不到的情況.教師精心預設的課堂教學計劃常常會因為一些無法預約的課堂“意外”而出彩.下面筆者結合教學案例,談談自己的一些心得和體會.
一、 隨機應變抓熱點,靈活運用動態生成資源
盡管教師事先已有周全方案,但動態的教學過程仍然常常“節外生枝”.此時,教師不能因為有既定教案而壓制學生的思維生成,應該掙脫教案的束縛,適時調整方案,使整堂課能行云流水.
[教學片段一]不等式恒成立問題
課始我試圖通過如下“問題一”讓學生回答并總結不等式恒成立的處理思想.
師:請同學們回答下面的問題一的(1).
問題一:(1)若a≤sinx,對x∈[-生1:-1≤a≤1.
生2:應令函數y=sinx,求出此函數的值域,然后求出函數y=sinx在此范圍內的最小值即可.剛才的同學可能 把“≤”錯看成“=”了.
教師問生1:能理解剛才的錯誤嗎?生1點頭表示理解.為了“懲罰”剛才的疏忽大意,讓生1總結解決這類問題需要注意的事項.
師:根據剛才生1總結的處理恒成立問題的方法,怎樣解決下面的問題?
問題二:(1)若不等式x2-4mx+1≤0,在x∈[2,3]
上恒成立,求m的取值范圍.
(2)若不等式x2-4mx+1≥0,在m∈[2,3]上恒成立,求x的取值范圍.
問題(1)學生解決得很順利,也很興奮.對問題(2),學生解決時錯誤頻出.但也有正確的,更有意想不到的.
生3:把x2-4mx+1≥0變形為x2+1≥4mx,分離變量,對變量x進行分類討論.
此時,正要說出我的簡捷解法時,生4突然舉手示意說:“用數形結合法.把x2-4mx+1≥0變形為x2+1≥4mx,然后構造函數y=x2+1和y=4mx.畫出圖像,特別畫出y=4mx在斜率分別為8和12的直線y=8x和y=12x的圖像.然后根據y=x2+1的圖像要在y=4mx圖像上方,求出此時交點的橫坐標即可.”此種方法原先不在我的課堂預設范圍之內,是本節課的意外之喜.我給予生4以贊許和肯定.比較上述兩種方法,所構造的函數分別是什么?自變量又分別是什么?此時,有學生得到這個提示之后,給出簡捷方法:構造以m為自變量的一次函數f(m)=-4mx+x2+1.根據解不等式可得結果.
當課堂出現了新熱點時,教師要意識到這個熱點能給學生帶來思考的動力,適時生成,效果會更佳.
二、 拋磚引玉,捕捉閃光點
動態的課堂常出現無法預見的意外,此時教師若能慧眼識珠,善于捕捉閃光點,放大這些動態生成的瞬間,課堂就會呈現出勃勃生機和活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學片段二]平均數、中位數與眾數的選用
上課開始,我要求全班學生在小組內測量組員的身高,然后計算每組身高平均數、中位數和眾數.測量工作很快完成.身高平均數最小的只有152厘米,最大的卻有171厘米.正要轉到另一問題時,坐前排的一位女生嘀咕了一句,“哎,要是姚明在我們組就好了,我們組就不會低人一等了.”我借題發揮,設問:“要是姚明在第一組,第一組的平均身高會如何變化?”學生不假思索地回答:“增大.”那個女生把姚明身高加進去平均身高達到170厘米,這時,我問她:“這個平均身高能準確反映你們小組成員的真實情況嗎?”該女生想了想說:“我們組最矮的150厘米都不到,最高的有2米多,相差太懸殊了,這個平均數不能準確反映真實情況.”課上到這里,非常自然地從學生感興趣的生成話題引出重要結果,在生成中建構屬于學生自己的認識結構.
由此可見,如果能挖掘并利用好千姿百態的課堂生成資源,我們的課堂就會呈現更多的亮點,就會更精彩,教學效果會更顯著.
生成與預設是教學中的一對矛盾統一體.只有充分預設,才能臨場不亂,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可再好的預設如果沒有具體的實施,也是一張白紙.如何使這種預設化為載體鮮活起來,這就要求教師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做到心中有案,行中無案,寓有形的預設于無形的動態的教學中.所以教師應強化可生成資源意識,提高對課堂生成資源的認識和操控水平,因地制宜的開發和利用各種生成資源,使得課堂能成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好園地,為學生的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endprint
新課程改革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建立“開放”、“有活力”的課堂教學結構.新課堂的“開放性”常常使得課堂出現一些意想不到的情況.教師精心預設的課堂教學計劃常常會因為一些無法預約的課堂“意外”而出彩.下面筆者結合教學案例,談談自己的一些心得和體會.
一、 隨機應變抓熱點,靈活運用動態生成資源
盡管教師事先已有周全方案,但動態的教學過程仍然常常“節外生枝”.此時,教師不能因為有既定教案而壓制學生的思維生成,應該掙脫教案的束縛,適時調整方案,使整堂課能行云流水.
[教學片段一]不等式恒成立問題
課始我試圖通過如下“問題一”讓學生回答并總結不等式恒成立的處理思想.
師:請同學們回答下面的問題一的(1).
問題一:(1)若a≤sinx,對x∈[-生1:-1≤a≤1.
生2:應令函數y=sinx,求出此函數的值域,然后求出函數y=sinx在此范圍內的最小值即可.剛才的同學可能 把“≤”錯看成“=”了.
教師問生1:能理解剛才的錯誤嗎?生1點頭表示理解.為了“懲罰”剛才的疏忽大意,讓生1總結解決這類問題需要注意的事項.
師:根據剛才生1總結的處理恒成立問題的方法,怎樣解決下面的問題?
問題二:(1)若不等式x2-4mx+1≤0,在x∈[2,3]
上恒成立,求m的取值范圍.
(2)若不等式x2-4mx+1≥0,在m∈[2,3]上恒成立,求x的取值范圍.
問題(1)學生解決得很順利,也很興奮.對問題(2),學生解決時錯誤頻出.但也有正確的,更有意想不到的.
生3:把x2-4mx+1≥0變形為x2+1≥4mx,分離變量,對變量x進行分類討論.
此時,正要說出我的簡捷解法時,生4突然舉手示意說:“用數形結合法.把x2-4mx+1≥0變形為x2+1≥4mx,然后構造函數y=x2+1和y=4mx.畫出圖像,特別畫出y=4mx在斜率分別為8和12的直線y=8x和y=12x的圖像.然后根據y=x2+1的圖像要在y=4mx圖像上方,求出此時交點的橫坐標即可.”此種方法原先不在我的課堂預設范圍之內,是本節課的意外之喜.我給予生4以贊許和肯定.比較上述兩種方法,所構造的函數分別是什么?自變量又分別是什么?此時,有學生得到這個提示之后,給出簡捷方法:構造以m為自變量的一次函數f(m)=-4mx+x2+1.根據解不等式可得結果.
當課堂出現了新熱點時,教師要意識到這個熱點能給學生帶來思考的動力,適時生成,效果會更佳.
二、 拋磚引玉,捕捉閃光點
動態的課堂常出現無法預見的意外,此時教師若能慧眼識珠,善于捕捉閃光點,放大這些動態生成的瞬間,課堂就會呈現出勃勃生機和活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學片段二]平均數、中位數與眾數的選用
上課開始,我要求全班學生在小組內測量組員的身高,然后計算每組身高平均數、中位數和眾數.測量工作很快完成.身高平均數最小的只有152厘米,最大的卻有171厘米.正要轉到另一問題時,坐前排的一位女生嘀咕了一句,“哎,要是姚明在我們組就好了,我們組就不會低人一等了.”我借題發揮,設問:“要是姚明在第一組,第一組的平均身高會如何變化?”學生不假思索地回答:“增大.”那個女生把姚明身高加進去平均身高達到170厘米,這時,我問她:“這個平均身高能準確反映你們小組成員的真實情況嗎?”該女生想了想說:“我們組最矮的150厘米都不到,最高的有2米多,相差太懸殊了,這個平均數不能準確反映真實情況.”課上到這里,非常自然地從學生感興趣的生成話題引出重要結果,在生成中建構屬于學生自己的認識結構.
由此可見,如果能挖掘并利用好千姿百態的課堂生成資源,我們的課堂就會呈現更多的亮點,就會更精彩,教學效果會更顯著.
生成與預設是教學中的一對矛盾統一體.只有充分預設,才能臨場不亂,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可再好的預設如果沒有具體的實施,也是一張白紙.如何使這種預設化為載體鮮活起來,這就要求教師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做到心中有案,行中無案,寓有形的預設于無形的動態的教學中.所以教師應強化可生成資源意識,提高對課堂生成資源的認識和操控水平,因地制宜的開發和利用各種生成資源,使得課堂能成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好園地,為學生的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