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冬梅
【摘 要】高校《資本論》課程的教學改革應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教學方法上,應該堅持啟發與討論相結合的原則,并貫穿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教學方法的運用,考核方式上,按照“多元評價、綜合考核”的原則,靈活采用多種考核方式。通過教學方法和考核方式的改革,不斷提高教學效果。
【關鍵詞】應用型人才 啟發與討論 理論聯系實際 多元評價 綜合考核 教學效果
教育部高教司在所研究的“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課題中明確指出:“應用型人才” 就是能夠為社會創造直接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人才,高等教育的目標就是要培養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具有創新精神和能力的應用型人才。高等院校需要通過專業設置、課程體系構建以及課程教學工作來實現“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資本論》是高校財經類專業和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的核心課程之一,它雖然創作于19世紀中期,但所揭示的市場經濟的一般原理、特征和規律,對于分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目前高校的《資本論》課程教學工作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內容抽象,理論性強。因此,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下的 《資本論》課程教學方法與考核方式的改革研究對于提高教學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教學方法上,應該堅持啟發與討論相結合的原則,并貫穿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教學方法的運用,不斷提高教學效果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資本論》課程的專業基礎課程,之前已經系統學習過,但是由于《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從微觀角度系統進行理論觀點和基本原理的講解,而《資本論》則需要更多從宏觀角度講解理論體系的形成過程以及理論觀點對于分析現實問題的價值依據。因此,在對抽象、難點問題的講解上應該堅持啟發式教學與課堂討論相結合的原則。例如,馬克思再生產理論體系形成過程問題,這個問題不僅是整個《資本論》中的重點問題,而且它對于分析不同經濟制度下市場經濟國家的經濟運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在講解這個問題上,首先啟發學生對于一個問題的分析要既全面又具體,既要從性質上進行揭示,也要從形式上進行概括和總結。《資本論》第一卷的第七篇先啟發學生對分析生產和再生產的關系進行把握,自己總結出再生產和一次生產過程相比較的特點,明確再生產既是物質資料的再生產,而且也是資本價值的再生產和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再生產,在此基礎上分析資本主義的再生產要滿足對剩余價值追求的沖動和抵御市場競爭的外在壓力,就必須既提高勞動生產力水平以實現內涵的擴大再生產,而且也通過資本的積累來實現外延的擴大再生產,進而對積累的性質和實質、形式以及結果進行分析,最終總結出資本主義積累的一般規律,從性質上進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本質的揭示,(主要內容在《資本論》第一卷的第七篇)。然后從形式上分析再生產,對再生產形式問題的分析主要圍繞資本的運動進行,資本的運動既包括資本的循環、資本的周轉,而且也包括社會總資本的再生產和流通。啟發學生通過了解資本循環運動所包含的運動階段、過程和循環形式的分析,總結出資本循環運動正常進行應該滿足的條件;啟發學生通過了解資本周轉運動所受到的影響因素的分析,總結出資本運動速度的快慢給社會所帶來的影響;啟發學生通過了解社會兩大部類的生產和產品,總結出社會要實現有計劃和協調運動應該遵循的條件,(主要內容在《資本論》第二卷的第一、二、三篇)。教學改革實踐證實這種啟發式教學既能提高學生的上課興趣,培養學生思考問題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又便于學生對整個理論體系完整把握。啟發式教學結合必要的課堂討論教學效果會更加明顯,組織學生進行具體問題的課堂討論不僅能活躍課堂氣氛,而且能促使學生主動思考,積極思維,并通過所討論結果的總結和口頭表述,培養學生的文字組織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在組織學生進行課堂討論之前,先課堂布置需要進行討論的問題,要求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查閱資料,充分準備。課堂討論中先將學生進行分組,指導學生進行小組討論,然后將每個小組的討論結果由一名學生代表小組的觀點在課堂上和全班學生進行交流,再在全班進行幾種觀點的討論,最后由任課教師進行最后的觀點總結。例如對生產勞動和非生產勞動問題的課堂討論。生產勞動和非生產勞動問題是馬克思勞動價值論中的重要問題,對這個問題的分析不僅會影響到產業的劃分標準和國民經濟總量的計量范圍,而且還會涉及生產資料所有制結構的構建,這對于理解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者資料所有制結構的多元化問題非常重要。講授生產勞動和非生產勞動問題之前,先布置課堂討論題,即馬克思提出這個問題的背景是什么?生產勞動和非生產勞動問題的理解應該結合的角度是什么?研究一個社會的勞動是否屬于生產勞動為什么既要結合生產力,又要結合生產關系?堅持啟發與討論相結合,要求任課教師積極引導和啟發思路,講解討論問題的要領,并貫穿對重點和難點的解釋,引導學生獨立思考,相互討論,自主學習,認識到對于這個問題理解如下:如果從生產力角度研究就必然要求多元化的生產資料所有制結構應該和生產力發展水平的整體偏低以及不均衡發展結合起來,如果從生產關系角度研究就必然要求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的生產是滿足社會主義生產目的的全部要求。在我國目前不僅要求生產資料所有制結構的多元化,而且也要求在產業的劃分上必須將服務業作為我國產業中的一部分,這樣組織教學效果顯著。此外,課堂中引導學生關注現實問題,關注理論前沿問題,學習用馬克思主義的相關理論分析現實中的問題,如運用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分析知識產品的價值問題,運用生產勞動理論分析西部地區經濟發展中的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問題,運用馬克思的人口理論分析目前我國經濟發展中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問題。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聯系實際地突出教學中的重點,能夠提高學生對理論的學習興趣和理解能力,培養學生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分析現實問題的綜合能力。
二、考核方法上,按照“多元評價、綜合考核”的原則,通過靈活采用多種考核方式,不斷提高教學效果
除了啟發式教學和理論聯系實際教學方法的運用,先進的教學手段以及多種考核方式的采取也對提高教學效果至關重要。在《資本論》教學手段的選擇上,除了教師課堂講授之外,還可以利用《資本論》多媒體課件,通過將圖像、文字、聲音有機結合起來,充分發揮現代教學手段生動直觀、信息量大、效率高等優點,提高教學效果。在《資本論》多媒體課件中,增加適當的視頻資料,如“卡爾·馬克思的青年時代”的紀錄片等,便于學生加深了解《資本論》寫作背景。在考核方式的改革中,按照“多元評價、綜合考核”的改革思路,將日常測試和期末測試、口頭測試和書面測試結合起來。評價標準的多元化就是學生本門課程的最后成績由課堂提問成績、作業成績以及期末考試成績共同決定,平時提問成績占總成績的10%,作業成績占總成績的20%,期末考試成績占總成績的70%。綜合考核就是將日常測試和期末測試、口頭測試和書面測試綜合起來。日常測試主要依據學生平時課堂出勤、課堂討論時的表現、作業的完成質量等綜合評定;期末測試主要以筆試為主,主要考核學生對基本原理理解和運用的掌握程度。這種相對合理和科學客觀的綜合考核辦法,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創造力,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口頭測試主要表現在平時課堂提問環節中,一方面能反映學生上課注意力集中程度,能否聽清楚、聽準確教師所提出的問題,另一方面考核學生理解問題、思考問題、回答問題的能力和水平,這也是對學生上課出勤率和課堂聽課質量進行監管、鍛煉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重要手段,爭取每位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至少有兩次被提問的機會;書面測試主要表現在平時作業的完成上,可以根據周課時合理安排作業的布置次數,一般來說作業的布置次數和周課時數一致即可,書面作業的形式可以是問答題,也可以是小論文,特別是寫作小論文,不僅選題要求具體、現實,而且論文的格式也要求規范,即有摘要、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等等,結構要完整,語句表述要求通暢。例如在分析“腦體倒掛”問題上,首先對“腦體倒掛”的含義以及在20世紀80、90年代的具體表現進行提問,在提問中可對學生進行必要的啟發和引導,提問部分學生進行回答;然后教師進行總結,并進一步就目前我國“新腦體倒掛”現象出現的原因、表現和解決的根本措施進行提問,要求另一部分學生進行回答,并再次進行總結,并上升到勞動價值論的高度進行總結,最后要求學生課后就此問題寫一篇心得體會或者小論文。在期末考試方式的選擇上,傳統的方法是閉卷考試,這種考試方式的最大缺陷就是學生要取得好成績,就必須大量記憶,這樣做不利于實現創新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在考試方式上,可選擇“開卷”考試,這種方式可緩解學生記憶的壓力,使考試重在考查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考試題目主要放在綜合論述題上,閱卷與評卷也不設固定的標準答案,只要學生的分析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據,分析結論具有一定的啟示意義和借鑒價值,都應該給予較高的成績。這樣能降低學生作弊的可能性,維護考場紀律,對端正學風、考風也會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高等教育中教師面對的是充滿活力、思維活躍的大學生,壓力大,責任更大,教師如果能因勢利導,通過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按照培養能力、啟迪悟性、挖掘潛力的原則組織教學和進行考核,就能最大程度地發揮培養學生的創新性思維和實際應用能力的作用,實現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
【參考文獻】
[1]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
[2]馬克思.資本論.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
[3]徐明.資本論.在后金融危機時代指導作用需關注的幾個“瓶頸性”問題[J]. 國際學術交流報告集,201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