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冬梅
教研組,是學校內部教師進行教學研究的專業性基層組織,是學科教師提高專業知識水平,分享教學經驗和交流教學科研成果的基本單位。也可以簡單地理解為在學校的統一領導下,由教研組長和本校任教同一學科的教師組成,本著為教育教學服務的宗旨而開展教學活動的團體。但是,長期以來,由于教師課務繁重,加之各種考評、學習等,致使目前部分教研組專業取向不明,教研功能萎縮,教研活動內容空泛,效果欠佳,教研氛圍保守,褒揚性多于診斷性。有研究者發現并指出了教研組中存在的問題:(1)教研工作模式呆板、教研時間難以保證、教研考核形式化、教研效果甚微等。教研組工作疲軟的癥狀在我國中小學中已“司空見慣”。[1](2)學校科研之風盛興。年級組活動轟轟烈烈,教研組卻與教學研究漸行漸遠,教學研究被課題研究所取代;教研組對教師的影響被年級組對教師的管理所取代,教師少了教學研究的煩惱,卻多了教學生活中的苦惱。[2](3)傳達上級有關部門精神,完成領導交辦的任務乃教研組活動的主要內容,也是教研組長的主要職責之一,教研組長的角色更多還是作為一個管理者的身份存在。[3]
為改變這一現狀,更好地體現教研組的內在價值,更快更好地促進教研組教師的專業發展,全面認識教研組的職能是非常有必要的。下面本文將從除傳達文件、布置工作安排以外的幾個方面來談談新課程背景下的教研組的主要工作職能。
一、集體備課,分享教學經驗
教無定法,每個教師在任教相同的教學內容時往往有自己的處理方式,達到的教學效果自然也有差別。在教研活動時,教師之間應分享自己的教學經驗,或是成功的,或是有遺憾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以此促進本組教師的共同成長。一堂課,經過教研組主備教師的初備,再經過教研組的討論,再由主備教師修改,備課質量將大大提高。如“伴性遺傳”一節,有的教師從紅綠色盲的發現導入,有的教師從對本班學生是否是紅綠色盲的測試導入,還有的教師從男女的性染色體復習導入,這三種方法,顯然都是符合新課程要求的,但是,哪種形式更適合高中生,更能激起學生的探知欲,學習效果更好,仍需要實踐,然后在教研活動中交換心得,分享經驗,以此提高課堂效率。
二、理論學習,交流教學科研成果
21世紀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終身學習,教師更要不斷地更新、強化自己的知識,包括教育知識、學科專業知識、心理學知識、跨學科知識、科學前沿知識等。如近年來開始引起人們關注的MOOC、翻轉課堂、微課等,在教研活動的時候,本組教師應一起學習,一起交流探討這些新的學習模式的優缺點及在本校能否踐行等。
三、聽課評課,齊力打磨課堂
在教研活動時間,本組教師集中起來聽課,大家一起評一評課,這對教師的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是非常有幫助的。如筆者所在地區的一些學校規定,每個星期的教研活動時間必須開一節課,評課時每個人必須發言,且不能只說優點。這些條條框框聽起來是有些禁錮人的感覺,但是長期實踐下來,本組教師的教學水平提高很快,尤其是在各級各類教學公開課或教學競賽前的聽評課,不僅年青教師積累了經驗,成熟教師也能從年青教師的身上發現可借鑒之處。
四、課題研究,提升科研技能
新課程改革以來,課題研究已經成為一線教師不可或缺的一項工作內容。同一個教研組的教師經歷“選題、開題、課題立項、課題中期評估、結題、專家評審”等課題研究歷程,不僅增強了教研組的科研能力,也增強了教研組的凝聚力。而且,因為在課題研究中,個人分工不同,收獲也不同,有的教師發表了文章、案例,有的教師參加各種教學比賽得了獎,進而促進了本組教師的共同發展。
五、課程開發,構建校本特色
校本課程是繼國家課程、地方課程之后,由學校自主研發、開設、管理的課程,目前校本課程已經占到各校課程體系中的10%左右。教研組作為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一線基層,是學校校本課程研發的重要團隊。教師通過研發、開設校本課程,可以提升教師的課程意識、課程研究能力、科研能力、知識儲備等。筆者所在教研組利用本校資源,現已開發了《生活中的生物實驗》和《蔬菜種植》兩門校本課程,受到了學生的歡迎和喜愛。
曾聽一位名師說過:“一個人可以走很快,而一群人一起走才可以走很遠!”在學校,教研組就是這樣一個帶領大家一起走很遠的教學團體。我們要深入理解教研組的工作職能,充分發揮教研組的力量,建設優質的教研組,以提高本組教師的專業水平,促進教法、學法的改革,構建高效課堂。
參考文獻
[1]姜興明.中小學教研組現狀分析與對策[J].教學與管理,2004(7).
[2]周彬.與教學研究漸行漸遠的教研組[J].上海教育研究,2005(4).
[3]林一鋼,何強.學校課程領導、組織文化與教師專業發展的關系——以中國大陸教研組為例[J].江西教育科研,2005(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