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俊+梁秀琴+龔宏偉
【摘 要】建筑工程類專業是適應21世紀各項建設需要大量高等應用型技術人才的熱門專業,該項研究就職業院校建筑工程類專業特色辦學模式確立研究方案,經過研究優化了課程體系,確立了“2+0.5+0.5”工學結合的教學模式,結合實踐取得了良好效果。
【關鍵詞】建筑工程類 課程體系 辦學模式
一、項目的提出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們收入水平的提高,改善城鄉居民生活、工作用房和各種生活環境、設施建設已經逐步成為人們的基本需要和衡量一個社會現代化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提高城鄉居民的居住條件也是我們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具體體現,而改善民生的主要抓手之一就是要改善本地區人民群眾生活環境,最直接的表現就是開展新建、改建、擴建、遷建大量的房屋建筑工程、市政公用工程、道路、橋梁、鐵路、地鐵、隧道工程、公共娛樂設施等土木工程的建造活動,急需大量建筑工程類人才。
土木工程的建造周期長、任務重、專業性強,基本建設的各環節都需要大量的應用型專業人員;增設建筑工程類專業,培養建筑工程專業技術人員,正是順應了時代要求和整個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
建筑工程專業是實踐性很強的專業門類,作為新設的專業,充分認識到專業特色辦學模式是能否長期辦好建筑工程類專業的根本所在。新設的專業,還缺乏系統、完善、可行的成功經驗和特色辦學模式,而這些恰恰又是決定本專業生存的關鍵因素。
為此,開展專題研究,在廣泛深入調查研究基礎上,結合專業培養方向和辦學實際情況,從提高專業技能和學生就業競爭能力出發,系統地研究建筑工程類專業特色辦學模式,以為本專業的快速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教學決策支持。
二、項目研究方案
1. 明確研究內容
在調查研究基礎上,緊貼新設建筑工程類專業辦學實際和高職專業培養方向,從提高學生專業技能和就業競爭能力出發,梳理研究思路,確立技術路線,探索新設大專學歷建筑工程類專業特色辦學模式。
2. 理清研究思路
一是修訂完善建筑工程類專業課程體系;二是探索建筑工程類專業特色辦學模式。重點從課程設置和培養方式入手,深入施工現場進行調研,在此基礎上,依據立項任務,確立項目研究技術路線。
3. 確立技術路線
通過施工現場實際跟蹤和與技術人員交流,查閱工程項目管理方面相關文件資料,結合周邊地區建筑領域發展現狀及高職院校辦學宗旨和培養目標深入分析論證研究,有針對性地進行廣泛的調查研究和校企辦學探索,獲取大量數據資料,進行對比分析,走“調查研究→提出辦學模式→教學實踐反饋驗證→調研分析修訂完善→確立適合本院實際順應社會發展特色辦學模式”的項目研究技術路線。
三、 項目研究成果
1. 掌握了施工現場技術人員的崗位、工作內容和主要職責作為課程設置依據
重點調查明確了各級項目技術負責人及監理員、施工員、造價員、質檢員、安全員、材料員、試驗員、測量員、資料員崗位工作內容、主要職責和與之相適應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作為課程體系完善的依據。
2. 修訂了教學應開設的課程及主要教學內容,優化了課程體系
依據調研修訂完善了應開設的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重點教學內容和技能目標,確立了相應的技能培養課程體系。
3. 確定了理論與實踐教學比例和時間規劃,明確了“2+0.5+0.5”工學結合的教學模式
建筑工程類專業實踐性很強,課堂教育是灌輸理論知識、完成專業學習的應知部分,學生不可能在課堂學會和掌握任何專業課,不可能完成專業學習的應會部分;根據施工現場專業人員上崗的基本專業要求,高職學生在校學習基本理論、基本技能兩年后,在工地跟班實習一個學期,頂崗操作一個學期后,方能推薦上崗被單位認可接受。
四、階段性成果的應用及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建筑工程專業是技術應用型的熱門專業,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在探索特色辦學模式上取得了一些階段性成果。將研究成果對新設的建筑工程類專業組織實施教學后,不僅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也提高了學生在實訓過程中的動手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已經培養了兩屆建筑行業專業技術人才,受到學生、家長和用人單位的認可。
另外,針對施工現場安全管理內容繁多,對這部分教學內容確定了幾個覆蓋面大且至關重要的點做了研究;對建筑施工中的熱點問題也同時進行了重點研究,相應研究成果應用到教學實踐中,取得了良好效果,并公開發表相關論文。
新設專業尚處起步階段,師資力量跟不上,難以實現在建筑施工現場和實訓基地實習實訓現場全面指導。有關跟班實習和頂崗實訓對接的校企合作辦學形式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