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冰營 高瑩
摘 要:以農林院校為例,探討大學英語課程從普通用途英語向專門用途英語轉型過程中的師資培訓、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問題。
關鍵詞:專門用途英語;公共英語;復合型人才
專門用途英語(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是指在某一個專業領域或學科當中使用的英語。Hutchinson & Waters指出,專門用途英語教學是建立在學生的目標需求與學習需求之上的,外語教學的內容應依據學習者的自身需求、學習缺陷和未來目標來確定。我國多數高校開設了專門用途英語課程,但由于課時有限、師資不足,尚不能滿足我國對于英語復合型人才的需求。而公共英語教學在高校課程體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人才培養的重要載體。目前我國高校的大學英語公共課程都是普通用途英語(EGP)教學模式,應試傾向明顯,導致與實際應用脫節等問題。將專門用途英語與公共英語相結合日益成為新時期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重要方向。
一、專門用途英語與公共英語相結合的必要性
將專門用途英語與公共英語相結合是優化教育資源的需要。在高中畢業生英語水平普遍提高的情況下,大學英語課程不應是高中英語課程的簡單延伸,否則就會造成教育資源的浪費。將專門用途英語引入公共英語教學,會提高課程的信息量,拓展英語知識的深度和廣度,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改革現有的大學英語課程,將專門用途英語融入公共英語教學是實現新時期高等教育目標的需要。《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務之一是培養知識豐富、本領過硬的高素質專門人才和拔尖創新人才。英語是國際學術界最重要的通用語言,對于高素質人才和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離不開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的培養,而專門用途英語(ESP)則成為國際化人才培養的重中之重。束定芳等學者指出,在國際化人才培養的背景下,公共英語課程體系的改革成為大勢所趨。目前高校各專業的ESP課程課時較少,遠遠不能滿足拔尖創新型人才培養對于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的需求,而高等院校公共英語課程的授課內容則仍以普通用途英語(EGP)為主,以四、六級考試等應試目標為導向,無法滿足學生提高本專業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的需求。
二、教師轉型的途徑
公共英語的師資通常主修的是英語語言文學專業或英語教育專業。以我校為例,只有少數教師持有農林院校相關專業的學位,因此如何實現公共英語教師向ESP教師的轉型問題就顯得十分重要。首先,可通過問卷和訪談的形式對大學公共英語教師專業發展狀況及其ESP方向發展意愿進行調查,基于普通用途英語教學與農林院校專門用途英語教學內容相結合的理念,將公共英語教師按專業方向分類成立教研組;通過定向授課、跟班學習等以校為本的師資培訓,構建包括“專業進修”“同伴合作”和“自主學習”三個方面的農林院校公共英語教師ESP師資校本培養模式。
三、課程設置與教學模式
在校本師資培訓取得一定效果的前提下,按農林各學科專業為公共英語課教師分配教學任務,根據各班級的專業特點增加ESP內容。在大一階段側重增加常識性農林專業英語內容,控制ESP閱讀材料與聽力、口語練習資料的專業難度,在大二階段逐漸增加農林專業英語內容的廣度與深度。實施以內容為依托的教學方法,刪減與高中英語知識點重復的EGP內容,提高公共英語學習的效率和實用性。采用以內容為依托(CBI)的教學方法,打造網絡教學、課堂教學、實踐教學、英語創新能力競賽等相結合的農林院校公共英語教學模式。
近年來的高等教育實踐和社會發展要求我們對大學英語教學體系做出改革,注重培養學生在本專業領域運用英語的實際能力,重視學生的語言輸出能力的培養。在信息技術環境下,實現EGP+ESP的立體化教學和個性化教學,注重培養學生在真實情境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幫助學生改進認知模式、學習方式,幫助教師實現教學模式、教學策略和角色的變革,為高校EGP教師的專業發展指出道路,為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農林人才提供學習途徑,為進一步深化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提供啟迪和思路。
參考文獻:
[1]Hutchinson,T.& Waters,A.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A Learning-centered Approach(6th ed.)[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
[2]束定芳.高等教育國際化與大學英語教學的目標和定位[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1(1).
作者簡介:王冰營,女,1973年生,沈陽市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英語語言文學,就職學校:沈陽農業大學。
高瑩,女,1975年生,沈陽市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為英語語言文化,就職學校:沈陽農業大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