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濤
[摘 要]公民的政治素質是公民綜合素質的核心,是現代民主政治發展的基礎和前提,決定一國政治文明的發展進程和未來的發展走向。要切實提高公民的政治素質,有必要推動政治社會化。因此,本文試圖從公民政治素質的基本內容方面對當前我國公民政治素質狀況的進行分析,進一步提出要從隊伍、公民互動以及實踐渠道等方面出發來完善政治社會化,促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發展。
[關鍵詞]政治社會化;公民;政治素質;有效途徑
一、政治社會化概述
1958年美國政治學家戴維·伊斯頓和羅伯特·海斯首次發表有關政治社會化方面的論文《政治社會化研究中的若干問題》,最早提出“政治社會化”概念和以童年政治社會化和政治系統的穩定和變遷為主題的政治社會化理論。本文結合諸多學者對政治社會化的定義,認為政治社會化即一個社會政治主導文化包括政治意識形態、政治價值觀念、政治心理和政治行為模式等的傳播、學習和繼承的過程。在現實政治生活中,即個體在社會互動中學習政治知識,內化政治規范,形成政治信念,完善政治人格的過程。
當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利益主體多元化、政治價值普世化等因素不斷淡化公民的政治意識,削弱公民的政治素質,這勢必影響我國民主政治的發展。了解和研究當前我國公民的政治素質,提高政治社會化的實效性勢在必行。
二、當前我國公民政治素質發展狀況
(一) 政治知識擁有量較低、政治認知不高
政治知識的多寡與政治素質的高低存在著正比關系,但在隨機訪談所問及的諸如“人大代表由什么方式產生?如果你想入黨該怎么做?”等問題中,卻體現出“缺乏一定政治知識”“擁有一定的知識量但不知道如何運用”等現象。當問及“你主要通過什么方式來獲取政治知識?”時,結果呈現出:不同群體運用的途徑不同,接受的程度不同。廣大學生主要通過接受教育獲得;廣大社會公民主要通過收看收聽電視、報刊方式獲得,其他方式缺乏。由此可見,在公民政治知識的獲取、運用和政治認知的引導上仍然任重而道遠。
(二) 政治情感弱化,政治傾向動搖
在社會主義國家應該提高公民對社會主義及共產黨執政等政治系統的情感和傾向。2010年全國發展黨員307.5萬名,黨員總數比上年凈增227.4萬名,基層一線黨員數量明顯增長。在訪談中問及“你認同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嗎?”,仍有一部分特別是對政治有一定認識的高學歷學生持有相反的觀點。有些公民不愿過問國家及地方的政治發展情況,不愿意介入政壇,認為和自己無關,將會對我國的民主政治建設帶來諸多負面影響。
(三) 政治參與技能不高,參與能力不強
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使得公民的民主意識和主體意識增強, 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公民參與政治的積極性、主動性。但在隨機訪談中仍然反映出公民政治參與的能力較低的狀況。主要表現在:相當數量的公民政治參與的意識不強,很少有參與政治的經歷和實踐,更談不上參與政治的能力和技術;有些公民想參與政治,但卻愁于不知道如何參與,不懂得參與的具體程序,以什么樣的方式去反映意見,與政府進行必要的溝通。
三、完善政治社會化,提高公民政治素質
(一)注重隊伍建設,發揮帶動作用
首先,必須加強政治社會化研究隊伍的建設。在本科階段嘗試開設相應專業,在碩士和博士階段設立研究專業和相應的研究點,讓更廣泛的人參與到與此相關的研究中來;其次,要加強宣傳隊伍建設。充分發揮新聞機構及媒體如電視、報刊欄目等作用;再次,要滿足較低階層參與人員的政治欲望,確保他們在法律的制約下依法行使職權,影響相應的人群,從而在追隨中取得相應的政治認同。
(二)激發公民互動,發揮能動作用
激發公民互動,發揮公民的能動作用,必須以公民高度的政治意識為前提,因此,應加強公民政治教育,讓接受教育者形成特定的思想和價值觀,并通過這種思想和價值觀來影響其社會素質和社會行為。在教育活動中,要發揮教育主體的自身素質及其行為的導向作用;要按需施教,改變以前的“單向灌輸式”教育,對不同的教育客體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從而達到我們要求的結果;增強文化自覺,促進政治教育要求求真務實,內容與時俱進、方式開拓創新。
(三)疏通實踐渠道,發揮實踐作用
在所有的承擔政治社會化功能的渠道中,能夠真正對公民的政治素質產生重大的而且是積極影響的,莫過于活生生的政治實踐。要提供實踐渠道,健全和完善公民政治參與具體制度,促進政治參與合法化。在基層完善選舉制度、聽證制度、信訪制度等實行的監督體系,發揮社會組織的監督作用;高校要充分保證學生黨員提拔的公開、公平性,發揮黨員的帶頭作用;拓寬公民政治參與的渠道,綜合發揮各種承擔政治社會化功能的渠道的作用。
結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公民,關系一國社會穩定與國家安危的公民政治素質,需要不斷強化能夠承擔政治社會化功能結構的政治社會化意識,來達到提高公民政治素質的目的。正是在對政治社會化理論研究和政治社會化途徑不斷完善中,提高公民的政治素質,實現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滬寧.比較政治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2]劉巧麗.社區政治建設與公民的政治社會化[J].理論前沿,2008,(2).
[3]張麗.中國社會轉型期優化公民政治社會化的途徑分析[J].科技信息(學術研究),2007,(13).
[4]于昆.網絡視閾下青年政治社會化范式研究[J].當代中國青年研究,2009,(12).
[5]李新月,陳敏.我國大學生應具備的公民素質及其培養[J].當代教育與文化,2011,(4).
[6]孫光輝.試論網絡傳媒對青年政治社會化的影響[J].安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