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琳
在教學實踐領域,教學活動最基本的兩個對象就是學生和老師。教師一般擔負著指導學生的德智體美多方面發展的社會責任和社會期望。教師這種備受社會囑托的社會角色,必須努力完成個人、家庭和社會所期望的教育目標。由于這種職業和角色的特殊性,教師沒有權利選擇受教育的對象。在一個自然班集體中,必然會有能力、水平甚至智商要高于一般學生的同學,也就是所謂的“水平超群學生”。還有另外一個群體,即一些學習能力缺失、身體不健全或者反應較為遲緩的學生,即“學習困難學生”。這兩個特殊群體都可以稱為“特殊個體”。這樣就意味著老師在進行組織教學、班級管理的過程中要能夠充分兼顧各個不同層次的學生的需要。幫助這些特殊的群體最大限度地發揮潛能、增強學習的動力。
1. 能力超群學生
能力超群學生不僅單指高智商、高學習能力的天才學生,還包括一些有特殊才華,在某一些學術或者某一項藝術門類方面有特殊造詣的學生。一些老師容易忽略他們在學習之外的才華或者特長。盡管有些老師可能會認為我們的教育和學校并不單是為了順應天才兒童的特殊需要而設立的,所以不必關注他們的特殊特點。實際上把這部分天賦異稟的學生單獨拿出來討論并不僅僅因為他們在某一方面有天賦、有才華。更重要的是這些天才兒童在具有某一方面非凡才華的背后,預示著他們具有高度的自我激勵的動機。這部分群體如果被正確的引導,他們會自主積極的從事各種不局限于已知才華的活動實踐。他們的才華和超凡的能力需要從正面進行有效的引導。
同時,由于這部分學生的學習能力和領悟能力超過普通的學生,在日常的課堂教學活中,教師不能說把他們放在普通課堂里就可以了。教師要用特殊的方法對待這部分同學。考慮到這部分同學領悟能力快的特點,老師可以引導他們來照顧一些普通學生。這樣既給了這些能力超群學生自信又給了他們一份責任感。同時,有利于能力超群的學生傳播自己的學習經驗。
在和能力水平比較高的學生接觸的過程中,師生關系又不同于一般情況。在這種環境中,老師要更加地富有創造性、創新性、想象力。鼓勵和支持能力超群的學生在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時候利用發散性思維來思考和探索。并且要對他們更加寬容,培養這類學生自主安排學習的能力和習慣。除此之外,要為這些學生創造機會培養他們的自信、擴大這類學生的學習機會。
2. 學習困難學生
班級里還會有一部分學生,他們存在注意力不集中,對學習缺乏興趣和信心等問題。他們不會學習或者從心里排斥正常的學習活動,除了不愛學習之外,其他方面的活動都比較正常。
學習能力缺失的原因有很多,老師想要全部掌握學習能力缺失的原因并不是一個簡單的任務。因為學習能力欠缺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有的甚至是在學生成長的過程中遇到的突發狀況或者家庭狀況所致。但是教師應該盡可能地發掘其學習較為吃力的原因,并且對癥下藥,進行適當并且及時地糾正。每個學習吃力的學生都有自己的原因和自己的問題,但是如果有適合這樣學生的學習方法的話,這部分學生也可以發揮潛能激發出學習能力和學習力量。比方說,假如學生A不喜歡寫英文作文,那就可以幫助他先用簡短的詞匯、句子或者段落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認知。對于不愛說話的學生B,可以放寬限制允許并鼓勵他用書面的形式來完成作業。總而言之,就是要避開學習困難學生的雷區,從他們擅長的方向和領域給與他們自信和成就感,加強對學習困難學生的正強化。
3. 有身體缺陷的學生
“特殊學生”這個群體除了“能力超群學生”和“學習困難學生”之外,還包含一個比較特殊的群體,那就是“有身體缺陷的學生”。這些學生一般有一些身體上的缺陷和障礙。身體的問題解決之后,是不會干擾學生的學習的。但是如果健康狀況沒有得到緩解和改善,也許會引起另一方面的缺陷,即心理上的自卑和不足。導致這部分學生在學校和班級得不到正面的關注、幫助和影響,就會產生厭倦學校,反感老師和同學的情況出現。在這種情緒和壓力的作用下,身體有缺陷的學生往往會出現“移情”狀況,即對環境的不滿足不滿意演變為對學習本身的反感和厭惡,對學校和集體產生逃避或者退縮的行為。更有甚者會對自己形成否定的概念,這對人的自信心是一個沉重的打擊,甚至從此一蹶不振。
在遇到這樣的情況時,老師應該從本人做起,對身體有缺陷的學生表現出積極樂觀并且關心幫助的態度,并且引導班級里其他學生以正確的方式來對待身體有缺陷的同學,使得班級里其他同學都能端正態度,正確理解和對待身體有缺陷的同學。并且在班級中創造一種認可和照顧身體有缺陷同學的環境和氛圍。
4. 應對措施以及應對方法
在對待一些比較特殊學生的時候,還沒有哪一種方法是可以應付所有情況的。對這些比較特殊的孩子進行教育是一個比較長的過程,教育要在學習、思考、探索的循環往復的過程中,摸索到適合不同學生的不同方法。
但是在這個過程中,要注意幾個方面。一是避免對某一個群體定義或者定名稱,尤其是要避免污名化的名稱和稱謂。如果其他學生也知道學生A是學習能力差的,那他們會很難改變對學生A的期待,很難寬容他的缺陷。另外一個方面要給被鑒別的學生以特殊的關心以及幫助。對于老師來講,引導班級里的每一個學生理解并且接納別的同學的不同和不完美是一個嚴肅的工作,不僅要每一個同學理解還要幫助他們認可別人的不同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差異。
總的來看,在組織教學和學生管理的過程中,要把握一個大原則大方向,就是“求同存異”。盡可能的把整體的教學計劃和特殊化的個別教學結合在一起。使得一個班集體里的同學,無論是能力超群的學生還是學習困難的學生都能夠無限融入正常的集體活動中,并且在這樣的學習活動和集體生活中找到自信、找到關愛。老師如果能幫助不同的學生發揮最大的潛能,那么老師對學生的其他的生活也會產生巨大的影響。
責任編輯 潘孟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