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麗群+王熾明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這個過程包含學生走進文本,與文本、作者的交流過程,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對話過程,學生與學生之間圍繞文本的互動對話過程。
一、生本對話,激發靈感
語文閱讀課上學生與文本的對話,實際上就是學生要讀書。正如張田若教授所言“第一是讀,第二是讀,第三還是讀。”小學階段要強調朗讀和誦讀,通過讀出聲音來與文本對話,如果能做到感情朗讀,那是與文本有較高層次的對話了。如何去跟文本進行有效的對話,使學生閱讀的過程不僅是改造原文的過程,而且也是學生不斷完善自我人格的過程——這也是需要我們下大力氣給予引領與培養的。教師應給足學生與文本直接對話的時間,讓其認真讀課文。首先,認真閱讀,使學生能正確地解讀文本,包括正確地理解文中的新詞難句,破譯句子的含義,真實地再現文本世界,真切地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避免“誤讀”。通過認真閱讀,喚醒學生自身各種相關的知識與經驗,使學生產生了積極而深刻的情感體驗。當不同的學生在深入閱讀,從原有的認知結構對文本反復思考時,就會對文本產生多元的解讀,不僅重建了文本意義,還重建了原認知結構。這樣一個“只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的感悟、體驗、創造的過程,就是學生個體潛心會文的過程。而這也正是閱讀教學對話成功的基礎。例如在教學《威尼斯的小艇》時我創設了以下的對話情景:
師:(給大家觀看了威尼斯城的風光課件后)同學們想對它有更深的了解嗎?
生:想。
師:好,那就打開課文,自讀。邊讀邊想,你對威尼斯又有了什么新的認識?學習過程中遇到什么疑惑用筆做上符號。
學生在讀中感受文本的語言魅力,了解文本帶給他的對于威尼斯的新印象,在做讀書符號的時候感悟、體驗、解讀文本,得出了對文本的初步認知。所以當老師再提問時,學生有了很多創新鮮活的話題。
師:能告訴大家你發現了什么嗎?
生:我發現了威尼斯的小艇樣子很美,行動靈活。我是從課文第二自然段發現的。
師:你看見的小艇像什么?
生:它在我腦海中像一只香蕉、像一彎新月、像一把鐮刀……
學生全身心地體驗、品味,獲得獨特的閱讀見解,發現學習中的疑難之處,領悟作者譴詞造句的獨具匠心。由對原文的認知升華變成對原文的改造,閱讀的過程中與文本的碰撞產生了火花。
二、生生對話,思想交融
閱讀教學為學生對話提供了特定的環境,因此必須讓對話走到學生中間,即讓學生與學生進行對話。生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學生個體之間、個體與群體之間思維在碰撞,在交融,一起共享知識、共享經驗、共享智慧、共享情感、共享語文世界的精彩與美妙。在執教《扁鵲治病》總結全文的時候我問學生:“學完了本課,你有什么收獲和感受?”學生各抒己見,其中一個學生發言說他跟大家的想法不一樣,他認為扁鵲不應該跑到秦國去,因為救死扶傷是醫生的天職,即使不能挽回蔡桓公的命,總可以延長蔡桓公的壽命吧!生命無價!這位學生的看法很有見地,也喚起我要提出另外一個問題:“同學們,扁鵲應該怎么辦?請你們發表自己的見解,并說明理由。”學生有的說:“扁鵲應該跑到秦國去,不然他不但不能救回蔡桓公,說不定還會搭上自己的生命。”馬上就有人提出反對意見:“雖然蔡桓公開始不聽扁鵲的勸告,但現在他已經知道錯了。肯定會配合治療,說不定會治好!”緊接著,一學生反駁說:“蔡桓公的病已經深入骨髓,就像現在的癌癥,肯定是不能救活了”就這樣你來我往,學生紛紛把自己的見解說出來,不但使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更能體現學生的人生價值。
三、師生對話,相互營養
師生對話無疑是語文教學中最具智慧性的互動方式。如在執教《可愛的草塘》一文時,當學生欣賞著碧海連天,物產豐富的草塘時,我引導學生:此時此刻,你想做些什么呢?有的說:“我想用畫把草塘畫下來。”有的說:“我想用照相機把它拍下來。”有的說:“我想到北大荒去看一看,玩一玩。”……突然有個學生天真地問:“老師,你想干什么呢?”“我想高歌一曲。”“老師,那你給我們現場來一曲吧!”一曲《草原》在班上輕輕地響起。課堂上,老師不是一味地充當說教者,而是放下了師道尊嚴,把自己當成孩子,與學生同感受,共命運。這樣,師生關系拉近了,情感融洽了,對話教學自然充滿生命活力。
責任編輯 邱 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