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小平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學校教育的目的就是達到這種“至善”。傳統教育理念和現代教育理念是相通的,現階段小學教育以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學習興趣、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為主要目的,而實現這種“至善”,完成小學階段的教育目標必須具有一定的環境和氛圍,這本身就是校園文化建設的要義之一。校園文化建設是整合了物質、精神和制度在內的綜合文化建設,各個要素之間的整合形成的良好氛圍,是學校教育理念和教育價值觀的直觀反映。小學的校園文化建設是教師和孩子生活、學習的主要場所,再加上小學階段的學生處于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期、良好習慣的養成期,因此,什么樣的校園文化建設直接關系到學校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的問題,關系到學生社會責任、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養成。“校園文化是一張強有力的意義之網,確證著人與人之間的一種關系性存在。學校的成員所共享的信念、價值觀、態度、假設等是學校文化的深層結構。”
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指導小學校園文化建設的必要性
1. 小學校園文化建設缺少核心意識形態的指導。
當代中國社會轉型的內容之一就是價值觀念的轉型,隨著價值觀念由過去的高度統一轉向分化,由過去對精神境界的高度關注轉向了物質追求,由過去的取義棄利的單向性轉向了求利而取義、取義而棄利、求利而舍義的多向性。從小學生到大學生在德育的環境養成方面表現出了一定的價值錯位。再加上文化多元化的影響,小學校園文化建設表現出了明顯的斷層和“孤島”現象,這就在校園文化建設的硬環境和軟環境建設方面明顯的缺少核心意識形態的指導,具體表現就是當代小學生在德育、情商構建方面的失衡,缺少團體意識,自私自利,沒有理想信念,沒有價值判斷和是非觀念,沒有榮譽心理,盲從大于思考,以個人利益為中心,利己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突出,更不用說國家民族精神的弘揚了。而這些問題的存在除了應試教育背景下小學教學過程的“初中化”之外,校園文化建設的單薄和核心價值理念的缺失也是重要的原因。
2.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小學教育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是馬克思教育理念的指導思想和精髓,是當前先進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設的核心思想,它提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和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以及社會主義榮辱觀是當前學校教育的指導思想,也是社會主義教育的本質內容,“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4個字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了具體化,這也是當前學校教育有章可循的具體指導。教育部在學習習近平五四講話時明確強調:“要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構建大中小學有機銜接的課程體系和教材體系,把學生全面發展的總體要求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關內容細化為學生發展核心素質和學業質量標準,融入大中小學各學科課程標準、教材編寫、考試評價之中。”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已經成為當前推動教育事業科學發展的重要課題,也是推動當前學校教育現代化的重要方面。小學教育階段更是進行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構建的關鍵時期,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小學教育過程中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而小學的校園文化建設作為教育過程的重要外因和重要組成部分,必然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得以展開的重要載體。
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指導小學校園文化建設的幾個原則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當代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核心理念,它對小學校園文化建設的指導意義不是口號式的政治宣傳,也不是簡單的將政治標語刷新于小學的校園宣傳欄內,它的指導是潛在的,是宏觀的。是植根于小學教育階段的教學實踐和小學生的成長實際的,是以促進小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為依歸的。
1.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應植根于小學教育的實踐過程。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指導應該是在認真研究小學教育的特點和小學教育目標的基礎上,有所側重地開展校園文化建設,改變相關的文化教學理念,打造相應的文化氛圍。例如,小學階段的學生感性認識比較豐富,如果將生硬的理論概念灌輸給小學生的話,不僅起不到社會主核心價值觀的價值塑造功能,還會引起小學生本能的抵觸心理。并且,小學階段的教育特點也決定了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價值觀念的初步養成,因此,在校園文化建設方面將感性的、生動的教育實踐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機融合,是當前校園文化建設的軟肋。目前,一些教育理念比較先進的地區,在校園文化建設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合方面,給出了一些先進的理念和方式。例如,結合中國傳統節日,組織學生進行恰如其分的演講、唱詩、書寫比賽等活動,并將成果在校園里進行展示,一方面能彰顯學生的才華和參與意識,另一方面這些活動中蘊含的主流意識形態也得到了很好的表達。
2.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小學校園文化建設的指導意義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充分重視學生的個體存在。
社會主義核心價觀就是在社會塑造共同理想,歸根結底是要促進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不以學生的發展為最終目的,只是空洞的理論教義,必然是對校園文化建設的謬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具體化必然要和小學生的發展實際相結合,融合到小學生的日常行為方式當中去,才能發揮社會主核心價值觀對小學校園文化建設的作用,讓小學生發自內心的去領悟,去體味社會主核心價值觀的文化和價值真諦,讓小學生的內心身處樂于接納,并且樂于去感受社會主核心價值觀的價值指導魅力,才能形成理論指導的內驅力,也才能為小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良好的價值基礎。現在很多小學在校園文化建設方面,退出“體會式”校園文化,就是以小學生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主體,將社會主核心價值觀融入到這些校園文化中去,通過小學生自己的視角和思維方式,去感悟校園文化的影響力。“通過各種社團課程和節日的設置,打造一種體驗式校園課程文化,爭取讓每一節課都成為孩子們喜歡的課,讓每一個老師都成為孩子們喜歡的老師,讓學校成為每個孩子都向往的地方。”endprint
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指導小學校園文化建設的實踐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小學校園文化建設的指導不僅有章可循,更是形式多樣,結合社會主核心價值觀的融會貫通,國內的很多小學都形成了自己的校園文化建設特色,在硬環境和軟環境建設方面都開展了極具特色的實踐活動。
1. 制度建設是保障。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小學生所處的特定階段決定了小學校園文化建設必須重視制度建設,以制度厘定小學生的行為準則直觀重要,也是發揮制度文化育人功能的重要途徑。現階段,家長對學生的溺愛心理泛濫,再加上新教育理念對孩子的主體性的前所未有的強調,讓“一切為了孩子,為了孩子的一切,為了一切的孩子”成為時尚的標語,對小學生不敢管,不知如何管,成為很多小學教師面對小學教育時的共同難題。因此,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小學生守則》、《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八榮八恥》進行解讀和強化就成為必須,通過制定班級公約等方式,以班級制度的形式將價值觀和是非觀進行界定,讓小學生在學習、生活中養成優良品質,處理好與他人,與社會的關系,形成積極向上的班級氛圍,這些都是制度的魅力所在。“校園文化營造為一個整體育人的氛圍,處處體現關愛、理解、引導、教育,我們學生就在這里舒暢呼吸,我們教師就在這里詩意棲居。”
2. 軟環境建設是關鍵。
社會主核心價值觀對小學校園文化的引領和指導必須融合與校園軟環境的建設中才能發揮作用。小學校園文化建設應該通過精心設置和組織開展形式多樣,學生參與性強的活動,以學生的參與和體驗為主要形式,結合各種主題教育實踐活動,努力構建校園的人文環境,并且以一貫之,形成良好的校風、教風和學風。例如,結合世界水日,在學校宣傳欄張貼學生制作的保護水資源,節約用水的宣傳畫,通過升國旗,讓學生進行水資源的演講和保護水資源的宣誓,這都是對學生公德和美德的積極培養,對形成學校的整體文化氛圍都具有積極的意義。另外,像母親節、感恩節等節日可以通過感恩教育,或者在校園文化長廊中,展示學生的感恩作品,讓學生進行欣賞和借鑒,都能讓小學生從內心深處形成良好的價值理念。
現階段,新的教育改革和教育實踐都在教育實體層面上積極探索教育的育人目的,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主流意識形態的當代顯現,是小學校園文化建設的靈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正是通過與小學校園文化建設的有機契合,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而實現明德的目的。
責任編輯 龍建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