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萍
摘要:文化力(power of culture)即“文化的力量”。教育意義上的文化力是指文化對于個人及社會產生的力量。文化力的構成要素以文化的構成為基礎,可以分為物質文化力和精神文化力兩大部分,并以精神文化力為核心。文化力是高職教育軟實力的核心,是職業發展高度的保證。
關鍵詞:文化力;要素;高職教育;培養目標
中圖分類號:G71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1422(2014)10-0019-03 一、文化力概念解析
文化力(power of culture)即“文化的力量”。這個概念是由20世紀80年代初日本學者名和太郎最早提出的。他認為“文化是產業的決定因素”,同時將文化劃分為物質文化、行為文化和觀念文化,著重探討了文化與經濟產業化的關系,肯定了文化對經濟發展的至關重要的作用, 并從文化產業的領域佐證了文化力的作用,但尚未對文化力的定義作嚴密的界定。20世紀90年代,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S·奈(JosphS.Nye)在評定國家發展實力時,全面系統地分析、闡述了國家實力的概念,創造性地提出一個國家的實力由“軟實力”(soft power)和“硬實力”(hard power)兩部分組成的觀點。約瑟夫認為不僅“軟實力”與“硬實力”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并且從根本上說,軟實力的作用應該是大于硬實力。在約瑟夫的范疇中,“軟實力”包括文化、意識形態和機構體制的運行力量,文化力是國家實力的一部分,對于一個國家來說,文化實力就是其文化在世界范圍的影響作用。之后,美國和法國等發達國家眾多學者也開始研究文化力。國際學術界的觀點普遍認為,文化力就是文化力量的簡稱,專指文化對人類社會發展所具有的作用力。
在中國,毛澤東同志在《新民主主義論》中則有過關于文化力的最早表述:“新的政治力量、新的經濟力量,新的文化力量,都是中國的革命力量,它們是反對舊政治舊經濟舊文化的。”這里的“文化力量”,其含義也就是“文化力”的含義。我國學者賈春峰將文化力看作是市場經濟的推動力、導向力、凝聚力和鼓舞力。周浩然和李榮啟則將經濟發展的文化力界定為:在經濟活動中所產生和蘊涵的,推動經濟文化緊密結合和協調發展過程的,以人為主體,通過人的活動所顯化出來的精神力與物質力的結合力。我國的學者普遍認為,宏觀上的文化力是相對于經濟力、政治力、軍事力而言的,指一個國家文化發展和文化積累所形成的現實力量,既包括這個國家文化的實力和現實水平,又包括它對經濟、政治和社會生活各方面的作用力、影響力和輻射力。
文化力的概念提出后,理論界和文化實踐領域對它的界定還存在著很大的分歧,關于它的內涵和外延的界定還未確定。爭議的焦點不在于是否承認文化力,而在于對“力”的不同理解。這些分歧的實質就在于對文化概念本身的理解和認識還存在爭議。因此,有必要對這一概念及其內涵與實質進行厘清。筆者認為,教育意義上的文化力是指文化對于個人及社會產生的力量。從縱向上看,它應該包括了社會文化力、企業文化力及個人文化力等不同層面的含義;個人文化力則是指個人擁有的文化對個人及社會所產生的力量。從橫向來看,它既包括傳統文化的潛力,包括國民素質的提高等“軟實力”的增長,也包括新興的文化產業所形成的硬實力。
二、文化力的構成要素與功能
1.文化力的構成要素
目前關于文化力的構成要素說法也很不一致,如有人認為文化力作為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包括知識文化力、科技文化力、歷史文化力、民族文化力等;也有人認為文化力的構成要素包括物化的文化要素、制度化文化要素、精神形態的文化要素;還有的人認為文化力包括了思想道德規范力、科技創新力、觀念創新力、制度革新力、文化傳統凝聚力、文化事業輻射力。另外有人認為,“文化力”包含四方面的內容:一是智力因素,包括教育和科技在內;二是精神力量,包括理想、道德、信仰、價值觀、精神等;三是文化網絡;四是傳統文化。各種研究莫衷一是,需要一個準確的表達。
筆者認為,文化力的構成要素需以文化的構成為基礎。文化總的可分為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兩大部分。物質文化是以其物質存在的方式(實體性、觸摸性、可視性)而表達出的人類作為。精神文化是以精神“存在”的方式(虛構性、摸不著、看不見)而表達的人類作為。物質文化根因于精神文化而產生,精神文化又籍助物質文化得以表現,沒有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則將無法存在發展。從這個角度來看文化力,也可以分為物質文化力和精神文化力兩大部分,并且以精神文化力為核心。
·前沿理念·文化力建設與高職教育2.文化力的功能
當今世界關于國家發展最具代表性的觀點是:只有通過強化軟實力,才能真正實現國家強大,而文化力是軟實力的核心。文化力是文化力量的簡稱,其中既包括文化對經濟發展所起的作用,也包括它對人類精神的巨大影響力,即人文的力量。文化力量作為精神力量是人類力量的直接體現,作為生產力則是人類力量的外化延伸的間接體現,即人們所說的軟實力與硬實力的概念。“軟實力”是相對于“硬實力”而言。一般來說,經濟、科技、軍事等有形力量被稱之為“硬實力”,文化、意識形態等無形力量則被稱之為“軟實力。”文化作為軟實力的核心,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基于文化而具有的生命力、創新力和凝聚力,以及由此產生的感召力和影響力。文化力不僅是促進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推動力,也是推動社會政治發展的重要因素;它不僅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根本,也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強大動力。現代社會,文化力就是現實的生產力,文化力將成為國家、城市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文化力也是個人發展的核心力量。
三、高職教育文化力建設的必要性
一個國家的發展需要加強文化力建設,而作為國家發展的重要內容之一——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同樣離不開文化力的建設。文化力是高職教育軟實力的核心,是職業發展高度的保證。在高職教育發展中,“文化力”是推動力、導向力、凝聚力、鼓舞力,是促進高職教育的健康發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根本。教育的競爭其實是文化的競爭。當前我國高職教育快速發展,規模與辦學條件已經達到一定程度,軟實力的競爭就越來越突顯其作用和威力,文化力成為高職院校保持特色發展、長遠發展、全面發展的絕對力量。提升文化力,做強軟實力,成為高職教育發展的“硬道理”。
高職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個特殊類型。1999年6月13日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將高職教育明確為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職教育以適應社會需要為目標、以培養技術應用能力為主線設計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和培養方案,畢業生應具有基礎理論知識適度、技術應用能力強、知識面較寬、素質高等特點。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人才,仍然是高職教育的總目標。高職教育應以人的和諧發展為目標,以培養和塑造文化精神為基本內容,在培養學生技術應用知識技能的同時,通過向學生傳遞語言、文學、藝術、哲學、歷史、宗教、倫理等人文知識,培養他們對于自身、他人、社會以及自然的理解與關懷的意識和能力,促使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道德觀、價值觀、審美觀以及形成良好的個性、氣質、性格、情趣等精神素質,即培養學生個人文化力。文化力建設對實現高職教育總目標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與意義。
1.高職文化力建設是高職教育實現培養目標的靈魂支撐
高等職業教育目標是培養全面發展的職業人,這種“職業人”首先應該是一個合格的公民,其次才是一個職業人;作為一個完整的人或者公民,他必須具備有健全的精神、生存的本領、獨立的個性、完善的人格、強烈的責任感和創造力;而作為一個職業人,也不僅應具備職業所要求的技術知識和能力,同時還必須具有職業的思想和方法以及職業的態度和情感。這種精神的養成,正是高職文化力建設的根本使命。文化力就其本質而言,是對一切社會成員的“人化”教育,旨在培養人的內在品質和人對這些品質的高度自覺;通過文化精神的價值引導,使學生學會關心自然、社會與人類的未來,將所學習掌握的科學技術正確應用于社會,是文化力的價值所在。職業教育的靈魂就是在將學生高技能素養置于一個合情合理的引導機制中,并在以后的職業生涯中不斷完善和發展,實現其個人和社會的價值。高職教育的目標定位需要文化的價值引導,這就是文化力的功能。
2.文化力建設為人的職業發展和終生發展提供能力支撐文化素質是職業發展的持久動力。
瑞士教育家戈德斯密德經過大規模的調查研究,提出學生順利就業并取得職業成功的5個要素:(1)就業動機及良好的個人素質(包括堅韌不拔的毅力,嚴謹的工作作風,充沛的體力和精力,自我管理的自主性,靈活的應變能力等);(2)人際關系技巧(交際能力,適應能力,與人合作溝通能力);(3)掌握豐富的科學知識(具有廣博的、綜合性的、跨學科的知識組織及多元化的教育背景);(4)有效的工作方法(具有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策劃運籌能力,自我管理能力);(5)敏銳的、廣闊的視野(具備創業者及企業家精神,能站在全球的角度以多向思維甚至是批判性思維方式分析和處理問題,能在世界各地尋求發展,開拓事業)。這充分說明,高等職業教育雖然強調的是職業能力培養,但張揚的卻是人的全面發展,即人的體力、智力、道德精神和審美情趣得到充分自由的發展和運用。在這五種素質中,能力素質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但文化素養才是其根本所在。缺少了文化素養的豐富給養,所謂的能力也只是無本之木。對能力本位的重新審視與把握,不僅是高等職業教育在文化的轉型與變革中的一種覺醒,而且是順應市場經濟需求的一種自然回歸。正是在目標追求和價值取向上的覺醒與回歸,才是高等職業教育賴以生存發展、個體得以終生發展的魅力所在。為此,高等職業院校必須加強文化力建設,為受教育者的職業發展和終生發展提供根本動力與能力支撐。
參考文獻:
[1]陳文喜.文化力是軟實力的核心[N].中國聯合商報, 2014-3-10.
[2]胡琦.高校文化力與浙江區域文化建設[J].教育評論,2013(8).
[3]劉永飄,皮家勝.文化力析解[J].江漢論壇,2013(8).
[4]蘭霞萍.以大學核心競爭力為旨歸的文化力構建[J].新余學院學報,2013(6).
[5]孫耀慶.大學文化力與文化素質[J].黑龍江史志,2013(6).
[6]張士昌.現代大學文化力的培育與管理[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2(11).
[7]鞠建峰,董長春.高等教育的功能研究——以文化力為背景的分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2(11).
[8]賈春峰.文化力提升企業競爭力[J].中外企業文化,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