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亮
摘 要:近幾年,湖南省工程機械企業的國際化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在這一過程中,其選擇的國際化路徑令人印象深刻,正是其合適的路徑選擇大大推進了企業的國際化進程。總體來看,湖南省工程機械企業的國際化路徑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但在不同的時期,由于戰略決策及自身實力的變化,其方式選取又有不同的側重點。
關鍵詞:湖南省工程機械企業;國際化路徑;形式;特點
中圖分類號:F276.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29-0018-02
隨著經濟全球化程度的提高以及國內競爭的日益激烈,越來越多的國內企業加大了國際市場的拓展步伐,如聯想、華為、海爾、格力等,都已成為我國企業國際化的典型。在這波國際化的浪潮中,湖南省工程機械企業的國際化成績同樣令人矚目,以中聯重科和三一重工為代表的湖南省工程機械企業通過一系列國際化運作,迅速躋身于國際領先的工程機械設備制造商行列。在這一過程中,其選取的系列國際化路徑功不可沒,因此,研究其國際化的路徑形式和特點,將有助于我們更好地了解湖南省工程機械企業的國際化,并為其以后國際化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一些參考。
一、湖南省工程機械企業國際化的路徑形式
(一)出口
作為一種風險比較小的國際市場進入模式,出口成為許多企業進軍國際市場的第一選擇。湖南省工程機械企業也不例外,在業內較早設立了相關部門從事出口業務。三一重工的出口開始于2001年11月,這一年,三一重工與世界500強企業美國迪爾公司簽訂了合作經銷協議,正式邁出了國際化第一步。中聯重科在2000年開始啟動全球化戰略,2002年9月成立了中聯海外公司,統籌出口及海外銷售業務。兩大企業對出口業務都非常重視,這也促進了其出口業務的迅速發展。2002年,三一重工就迎來了一筆價值3 000萬美元的出口大單,4臺三一PQ190平地機銷往摩洛哥,這是三一重工歷史上的第一筆出口業務;2005年,三一重工再次與安哥拉簽下6 000萬美元的出口大單,非洲也成為整個三一重工國際化進程的一個突破口。中聯重科的出口也是碩果累累,特別是從2006年開始,中聯重科產品出口猛增,出口國家開始從傳統的中亞、南亞、非洲、拉美等發展中國家往歐美等發達國家推進,出口的產品也從單一品種向多品種拓展,出口數量從單臺零售向批量外銷提升[1]。2006年10月,中聯重科向印度出口66臺汽車起重機,價值1 194.6萬美元。2007年8月,中聯重科首次向美國出口中大噸位履帶起重機,實現了“機械湘軍”向北美市場出口零的突破。2011年10月,中聯重科首開中國工程機械產品批量出口日本的先河,向日本出口30臺泵車。目前,兩大工程機械企業的出口業務遍布全球110多個國家和地區。
(二)直接投資建廠
通過出口貿易,湖南省兩大工程機械企業逐步積累了國際營銷經驗,產品質量也經受了國際市場的檢驗,為進一步擴大國際市場份額,兩大企業開始在海外直接投資建廠,尤其是三一重工,在短短的幾年時間之內,連續擲出大手筆,完成了生產基地的全球布局。2006年成為三一重工全球化布局的起點年。2006年11月,三一重工與印度簽訂投資協議,由三一重工投資6 000萬美元在印度建設工程機械制造基地,這也成為當時中資企業在印度的一筆最大直接投資。2007年9月,三一重工與美國政府簽署投資協議,由三一重工投資6 000萬美元在亞特蘭大市建設一個集美國總部于一體的工程機械研發制造中心。2009年1月,為了進軍歐盟市場,三一重工與德國政府簽署了1億歐元的投資協議,由三一重工在德國建設歐洲總部和研發生產中心,這也是迄今為止中國企業在歐洲的一筆最大投資。完成對歐洲的布局后,2010年2月,三一重工與巴西政府簽訂投資協議,投資2億美元在巴西建設工程機械制造基地,實現了南美市場的布局。2011年5月,三一重工與印尼政府簽署投資協議,由三一重工在印尼投資2億美元興建三一印尼產業園,從而完成了對東南亞的布局。三一重工的這一系列直接投資不僅使自己基本完成了生產基地的全球布局,大大推進了自己的國際化,同時也在業內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相比較于三一重工接二連三的大手筆投資,中聯重科對外投資建廠的步伐相對謹慎,更多地選擇了并購和合資的國際化形式。
(三)合資
作為一種風險分散、利益共享的投資形式,合資也成為兩家企業加速拓展國際市場的選擇。2012年8月,中聯重科與印度EM公司成立合資公司,合作生產塔式起重機,這也成為中聯重科在海外的第一個生產基地。該合資也將進一步拓展中聯重科在印度的市場份額,提高品牌影響力。而同城對手三一重工也在全球尋找合作伙伴,2012年2月,三一重工與全球領先的液壓起重與裝載設備制造商——奧地利帕爾菲格公司簽署投資協議,共同成立兩家合資公司,各持有50%的股份,專門從事起重機的生產、銷售和服務。與帕爾菲格的強強聯合無疑將進一步提升三一重工的技術創新能力以及國際運營管理經驗。
(四)并購
在所有國際化路徑中,并購無疑是進入國際市場比較快的一種,同時也是難度最大的一種。但出于對國際化的戰略追求,兩大企業抓住難得的并購機會,果斷出手,各自在并購領域收獲頗豐。中聯重科首先揮起了并購大旗,2008年6月,中聯重科成功收購全球排名第三的混凝土機械制造商——意大利CIFA公司,這是當時國內工程機械企業第一次收購全球知名工程機械企業。這次收購在業內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同時也使中聯重科一躍成為全球領先的混凝土機械制造商。三一重工也一直在尋找合適的并購機會。2012年1月,三一重工抓住機會,成功收購世界混凝土機械第一品牌——德國普茨邁斯特控股有限公司100%的股權,這也是三一重工海外并購的第一案,三一也由此步入全球頂尖混凝土機械制造商行列。2012年7月,三一重工閃電收購行動繼續上演,將歐洲第三大混凝土攪拌車制造商Intermix GmbH收入麾下,成功實現了產業鏈延伸。湖南工程機械企業的系列并購使企業迅速進入到廣闊的國際市場,大大增強了自身競爭實力,提升了品牌的國際化程度。endprint
二、湖南省工程機械企業國際化路徑的特點
(一)在路徑形式上——多種多樣
長期以來,中國企業更多采用出口貿易或OEM的方式來拓展國際市場,盡管這類方式能有效降低企業國際化的風險,但從長期來看,這種更偏重于國際貿易的方式對企業國際化的幫助并不大;所以,即使企業的出口額很高,企業的國際化程度仍然很低,要提高企業的國際化程度,就必須改變單一的參與形式,采取更深層次的參與方式。從湖南工程機械兩大企業的國際化歷程來看,不難看出其國際化形式的多樣性,兩家企業總是根據企業在不同階段的目標、結合國際環境的變化和自身實力來選擇合適的方式,既有出口貿易,也有直接建廠,既有合資生產,也有跨國兼并。多樣化的形式有利于企業更快地進入國際市場,更深層次地參與國際競爭,從而也能更快地提升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和品牌影響力。
(二)在路徑決策上——勇于嘗試,敢于挑戰
盡管很多企業都認為國際化是經濟全球化下企業發展的必然,但憂慮于國際市場環境的復雜以及自身競爭力的薄弱,很多企業遲遲不愿邁出國際化的步伐。而湖南工程機械兩大企業的領導層對國際化有著十分清醒的認識,在企業實力并不十分突出的時候就確立了國際化目標,并開始了國際化嘗試。回顧三一重工全球化發展的軌跡,我們不難發現,三一重工在某種程度上可謂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的“吃螃蟹者”:其海外基地選址布局相比國內同行處處搶先,啟動綠地投資戰略更是比國內同行提早了5年以上[2]。而且無論是投資建廠,還是兼并收購,無一不是大手筆運作,經過近10年的“出海”實踐,三一成為目前投建海外基地最多、海外基地投產最早的業內企業。而中聯重科在2008年兼并意大利CIFA時,也是國內工程機械企業針對海外頂級企業的第一次收購,在全球產生了轟動性影響。國際化毫無疑問是有一項有風險的行動,坦率地說,兩家企業在對外大規模投資或兼并之前并沒有充分的國際化經驗積累,但兩家企業都善于把握機會,敢于出手,在他們看來,在國際化面前,企業沒有退路,必須勇往直前,哪怕路途充滿荊棘和坎坷。正如三一重工總裁向文波所言:“國際化是一場非打不可的硬仗,三一重工把它當成第三次創業”[3]。三一重工董事長梁穩根也感慨:如果沒有國際化,三一最多就是個大一點的個體戶而已[4]。而中聯重科董事長詹純新也多次提到,將來誰在國際市場上做得好,誰就是老大,只守在中國市場就會憋死[5]。正是這種領先的國際化理念和追求,使得湖南工程機械企業在國際化征途上敢為人先,敢于挑戰,為國內其他工程機械企業的出海樹立了標桿。
(三)在選擇原則上,既以戰略為導向又兼具靈活性
企業選擇何種國際化路徑,主要受企業國際化戰略的制約,同時也會受到市場環境和競爭形勢的影響。從三一重工和中聯重科的國際化歷程來看,既貫徹了這種戰略導向,同時又有適時而變的靈活性。在2012年以前,三一重工更青睞于直接投資這一方式,更多地是采取直接建廠來拓展國際市場,這與三一重工當時對國際化途徑的認識有關,三一重工認為,直接投資能夠最大程度地降低企業的風險成本,利于企業控制投資規模和進度;同時,有利于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從而降低對方的防范和抵觸心理。而采取兼并當地現有產業的方式,并不容易讓人從心理上接受。但隨著三一自身規模的擴大以及國際化經驗的積累,三一對國際化路徑的認識發生了一些變化,開始青睞兼并這一方式,三一重工總裁向文波后來說,企業規模擴大后,主要的擴張方式就是并購,并購是最低成本的市場整合方式,所以以后的國際化方式會更多地考慮兼并。與三一重工不同的是,2012年以前,中聯重科主要采取的是兼并收購的方式。中聯重科認為,兼并方式可以迅速進入國際市場,可以獲得對方的先進技術與管理經驗,而自己在國內也有多次并購的經驗,于是就有了2008年對意大利CIFA的大手筆收購。但在2012年后,中聯重科開始調整戰略方向,在全球布局生產基地,在印度設立了合資工廠,并計劃在南非、俄羅斯、巴西投資設廠。從兩家企業的選擇來看,沒有永恒不變的形式,只有永遠不變的目標。
綜上所述,湖南省工程機械企業以其多樣化的路徑選擇、敢為人先的國際化開拓取得了不俗的國際化成績。但所有人都知道,國際化是一個長期而艱苦的過程,我們還遠不能說兩家企業就已實現了國際化,在以后的國際化道路上,兩家企業將要面臨本土化、文化融合等一系列難題,這些難題需要兩家企業充分發揮管理智慧,不斷創新,不斷發展,最終成為全球領先的國際化企業。
參考文獻:
[1] 趙碧君,黃海.中聯重科塔機首次出口歐盟[N].上海證券報,2007-11-07.
[2] 許偉斌.三一國際化變奏 從出口亞非拉到本土化全球[J].商學院,2013,(1):44-45 .
[3] 劉建中.德國產業園開業,三一重工國際化邁出堅實一步[EB/OL].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2011/044410021611.html.2011-
6-21.
[4] 李仕耀.沒有國際化,三一只是大的個體戶[EB/OL].http://news.21-sun.com/detail/2010/04/2010040218467.shtml.2012-03-05.
[5] 沈偉明.三一重工并購懸局[EB/OL].http://finance.ifeng.com/news/20120411/5902875.shtml.2012-04-10.
[責任編輯 安 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