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高峰
摘 要:新型城鎮化過程中,大力發展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是全面提升新型城鎮化內在質量和水平的必然要求和保障。因此,設計制定一套科學、合理、系統的評價指標體系是準確、全面評價公共文化服務的基礎和前提。通過對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評價指標相關研究文獻的收集,從公共文化服務、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指標體系、城市公共文化服務指標體系、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指標體系、專業性公共文化服務指標體系及系統性公共文化服務指標體系等方面對其進行了整理,從而得出指標內容的覆蓋面不足、指標構建技術與方法的創新不足及實踐層次的探索存在不足的結論。因此,應從多方面加強對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評價指標的研究,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關鍵詞:現代公共文化服務;指標體系;新型城鎮化
中圖分類號:G1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29-0259-02
引言
文化建設是黨的十八大報告確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既是新型城鎮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城鎮化建設的重要保障和推動力量。科學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評價指標要確保公共文化服務的價值、制度與具體服務之間的內在一致性。在評價指標的選取上,既要遵循科學的原則,能反映出公共文化服務的基本價值與內涵,又必須來源于現實的世界,能反映社會發展的水平、習俗及各級政府的公共文化服務職能。同時,公共文化服務指標及其應用應做到普遍性與特殊性相結合。因此,通過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評價指標的構建,做到擴大覆蓋范圍、完善服務質量、改進管理水平,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一、國外研究現狀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我國近年來才提出的。在20世紀中葉之前,文化政策一直未被政府所關注,績效評估作為一個新的研究領域并大規模運用在實踐中始于70年代末的公共管理運動,目的是為糾正政府失靈引發的種種弊端、提升公共服務的品質,績效評估成為評估政府公共服務的重要治理工具之一,因此,構建公共服務評價指標體系成為研究的熱點。但是文化指標在研究方法上還存在一些未被克服的困難,如對文化缺少清晰的界定、缺乏統一的理論模型、尚未形成指標體系、對文化范疇缺少統一的界定等。國外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評價指標相關的研究主要體現在公共文化服務的研究和評價指標體系兩個方面。
(一)公共文化服務的研究
國外學者普遍認為,部分文化產品具有公共產品的特性,這種特性使得在這部分公共產品的供給上存在市場失靈。Bobby Moore(2006年)對政府干預文化產品供給提供了分類依據。對政府在公共文化供給的作用上,國外大部分學者認為應當從國家單方面提供逐步過渡到全社會多層次共同參與的狀態,并注重強調公眾的參與性。Claire McCaughey 和 Harry Chartrand提出了工程師型、庇護人型、提供便利型和建筑師型四種文化政策模式。
(二)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
國外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大概總結為宏、微觀兩個層面。一個層面是文化統計指標框架,用于從宏觀上界定公共文化統計指標的范圍與分類。美國國家文化基金會將所收集的公共文化數據劃分為文化藝術參與、對文化藝術的態度、文化藝術提供、文化藝術基金、文化藝術類就業、藝術人文學科教育六個方面。另一個層面是文化績效評估指標,運用于微觀上對公共文化服務具體項目的績效評估。英國文化傳媒體育部討論了對博物館與美術館的績效評估統計指標,設立了一個超過300項具體指標的統計指標體系。
二、國內研究現狀
我國經濟學者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評價指標的相關研究集中在四個方面。
(一)對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指標體系的研究
蘭州大學李少惠教授(2012)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構建了較為全面的三級指標。其中5個一級指標分別是農村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和場所、農村公共文化活動、農村公共文化信息發布情況和農村公共文化質量、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保障。中共湖南省委黨校彭益民教授(2013)認為,農村公共服務體系應由文化投入、服務項目和服務績效三個方面構成,在他構建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評價指標體系中,有五個組成部分:政府的投入(1個總量指標和4個評價性指標)、隊伍建設(7個指標)、社會參與(5個指標)、服務項目(16個指標)和服務績效等。
(二)對城市公共文化服務指標體系構建的研究
天津大學傅利平教授等(2013)構建了區域公共文化服務“總體效應-供給-保障”三位一體的評價指標體系,并根據AHP法和CRITIC法,運用乘法集成賦權法對指標體系組合賦權,并對京津滬渝四直轄市的城市公共文化服務進行綜合評價。湖南省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法學研究所胡守勇教授(2014)把公共服務供給放在新型城鎮化的過程進行審視和定位公共服務,并提出了以下四個路徑:更新公共服務理念、加大公共服務投入、創新服務供給模式和調整公共服務布局。
(三)對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指標體系的研究
北京師范大學王洛忠副教授和李帆教授(2013)衡量了31個省份和地區間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的相對差距,確立了二級指標體系。在一級指標體系中設置投入和產出兩個指標;在投入和產出維度下分別設置三個二級指標:公共圖書館的數量/萬人、群眾藝術館數量/萬人和購書費/人。通過公共文化服務基尼系數的測算顯示:我國東部地區基本公共文化服務不均等化程度高于中西部地區,但經濟發展水平僅能部分反映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發展水平。重慶大學陸遠權教授(2010)以重慶市為例,采用德爾菲法從基礎設施服務、基礎教育服務、社會保障和醫療衛生等四個角度,構建了包括目標層、準則層和指標層的綜合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評價體系。在陸遠權教授的評價體系中,2002—2008年重慶市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總體水平較低,但城鄉社會保障的均等化程度增幅明顯。endprint
(四)對專業性公共文化服務指標體系的研究
關于圖書館指標體系的研究開始較早,因此,圖書館指標體系相對較為完善。西安石油大學圖書館樊長軍、張馨等(2011)構建的圖書館指標體系包括5個一級指標和24個二級指標。一級指標包括:服務內容、設施資源結構、人力資源結構、服務保障條件和館藏資源結構等。同時對2008年陜西省6所高校的圖書館的統計數據進行了實證檢驗,機構有效指標能對高校圖書館的公共文化能力進行科學評價。中山大學的聶勇浩和蘇玉鵬(2013)對檔案館公共服務評價的指標體系進行建構。構建了四個維度的指標體系,包括用戶維度、內部流程維度、財務維度、學習和成長維度。通過對重慶市和廣東省梅州市兩個城市檔案館的數據分析,給各個指標分配了權重,明確了指標之間的相對重要性。
(五)對系統性公共文化服務指標體系構建的研究
2006年開始,部分學者嘗試建立完整的公共文化服務指標體系,包括指標構建應堅持的原則和方法、影響因素或者評價維度的選擇及指標體系的構建。湖南省社會科學院胡守勇(2014)從公共文化服務評價指標體系的基本原則分析入手研究,內容包括善治理念、功能導向、整體思維和包容精神。同時,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功能為基本評價維度,即從基本文化需求、文化產業發展、社會生活風尚和精神家園等四個方面構建了由三個層次、共16個指標組成的公共文化服務效能評價指標體系框架。黑龍江大學的段緒柱教授(2013)認為,應在以下三個方面科學構建公共文化服務評價指標體系:確保公共文化服務價值、制度與具體服務的內在一致性,公共文化服務評價指標的建構與權重的確定,公共文化服務指標及其應用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相結合。
三、國內外文獻評述
縱觀國內外學者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評價指標的研究,可以發現指標涉及面廣、數量眾多,既有對整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研究,也有分門類、分地域的研究。這些研究對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評價指標進行了有益的探索,是本研究的重要基礎。然而總體講,國內關于公共文化服務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仍就比較薄弱,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公共文化服務評價指標研究體系,很多研究領域尚需進一步的開發。
(一)指標內容的覆蓋面不足
現有的研究從公共文化服務國家戰略發展角度出發的較少。目前的研究對公共文化服務和公共文化服務指標體系的概念界定仍存在很大分歧,對公共文化服務內涵的有待進一步挖掘。公共文化服務指標體系的覆蓋面和認可度都留有很大的研究空間。如沒有考慮其他主體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的積極作用、評價指標沒有從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功能的廣闊視野來進行設計等。
(二)指標構建技術與方法的創新不足
在現有的研究成果中,真正有代表性的系統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見,指標構建的政策目標模糊、指標選擇隨意性大、指標太過龐雜、缺乏高質量的資料數據、技術與方法缺少創新等問題的出現,其根源在于沒有一套系統的、科學的方法論來指導公共文化服務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也缺乏一套系統的理論研究體系和研究框架。首先要有方法論的研究,其次要有規范和價值研究,最后要有實證與方法的研究。只有深化了前兩個方面的研究,才能形成科學合理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評價指標。
(三)實踐層次的探索存在不足
指標體系研究僅限于討論層面,離實際應用還有一定距離。因此,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以期構建出一套能客觀反映新型城鎮化背景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評價指標,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服務,為促進新型城鎮化服務。
參考文獻:
[1] 胡守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評價指標體系初探[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14,(2).
[2] 傅利平,何勇軍,李小靜.城市公共文化服務的綜合評價模型[J].統計與決策,2013,(16).
[3] 段緒柱.科學構建公共文化服務評價指標體系[J].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7).
[4] 彭益民.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評價指標體系的探討[J].湖南行政學院學報,2013,(6).
[5] 楊澤喜,陳繼林.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價值分層論[J].湖北行政學院學報,2014,(1).
[責任編輯 李 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