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鋒+孔佳利
摘 要:本文分析了液壓與氣動技術教學實踐,總結幾年來課程教學方式的不斷變化,提出課程進一步改革的方向。企業校區的建成,將從根本上轉變職業院校人才培養模式。通過企業校區,將理論和實踐融合在生產現場的真實環境中,把生產現場作為教學的課堂,實現職業教育培養模式由傳統的以學校和課程為中心向以企業和工作為中心轉變。
關鍵詞:液壓與氣動技術;企業校區;教學改革
隨著科學技術的綜合化,學科或行業間的界限逐漸被打破,社會越來越需要寬專多能的復合型“灰領人才”,即技術技能型、知識技能型或復合技能型人才。這種復合型職業崗位的不斷出現,要求高職教育進行課程改革;在國家關于職業教育發展的一系列文件中,也強調要通過課程、教材、教學模式和評價方式的創新,推進就業教育,實現人才培養方式的轉變,著力提高學生的職業道德、職業技能和就業創業能力。
液壓與氣動技術是機械制造類專業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程,也是一門實踐性比較強的課程,在實際生產中應用非常廣泛。結合教學實踐,本課程改革雖已見成效,但是大部分還只停留在淺層面的課程改革與開發階段,“教、學、做”一體化課程實施基本在校內完成,課程內容更新不及時,與企業實際存在一定差距,教學方式和過程還有待于進一步研究和提高。
一、目前高職院校液壓與氣動技術課程的教學方式
1.“三中心”教學
即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以課本為中心。這種授課模式最大缺點是,作為認知主體的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主動性意識得不到發揮,不利于創新能力的形成和創造型人才的培養。教材內容更新較慢,實用性不強,導致學生沒有學習積極性。這種傳統的教學隨著職業教育教學的不斷改革,已經逐漸被淘汰。
2.模塊化教學
在傳統教學基礎上,重新對課程內容進行一系列整合,遵循啟發式和教學相長的原則,按照學生掌握知識循序漸進的規律設計出多個教學模塊。模塊設置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在實際模塊教學過程中,只是在每個模塊中增加實驗、實訓教學,利用了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但人才培養效果與市場需求存在距離。
3.項目驅動、任務導向教學模式
這是近年來職業教育廣泛探討使用的一種教學模式,它突出教學過程的實踐性、開放性和職業性,將“教、學、做”融為一體,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能和職業素質,取得了顯著成效。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其基本在實驗室或者教室中完成,只是將教室和實訓室合為一體,淺層面上完成了授課過程。如何真正與行業、企業合作確定實際工作項目,走出教室和實訓室、走進企業,將教室、實訓室和企業合為一體,有待進一步探究。
4.引入FluidSIM軟件
FluidSIM軟件在液壓與氣動技術課程仿真教學中得到廣泛應用,通過該軟件仿真和設計一系列回路,在鍛煉學生的綜合技能、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等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軟件的開發和利用受到一定限制,無法完整模擬企業實際生產中使用的液壓元件和液壓系統。
二、液壓與氣動技術課程教學的改革方向
德州是制造和生產液壓原件全國有名的地區,初具規模的液壓機具廠有四十多個。同時我院與部分企業簽訂長期合作關系,校企合作有了堅實基礎,對于課程深入研究和開發提供了一定的條件。
校企雙方通過訂單培養、師資共享等多種途徑,共同建設集教學、實習、就業為一體的企業校區。企業校區將理論和實踐融合在生產現場的真實環境中,把生產現場作為教學的課堂,學生不但掌握液壓原件的工作原理,而且熟悉制造流程,實現職業教育培養模式由傳統的以學校和課程為中心向以企業和工作為中心轉變。同時,學生在企業校區集中學習過程中,其課堂教學和生活作息制度參照企業管理機制,上課與上崗交替進行。學校教師直接到企業進行專業知識教學,企業技術人員指導學生上崗操作。學校與企業共同對學生學習過程做綜合評價。
企業校區拓展了學校的教學基地,共享了社會資源。一方面,學生在專業素質、崗位意識、技術應用能力、社會適應能力等方面有了質的提高。另一方面,為教師提供了到生產一線實踐鍛煉的機會,而企業得到了量身定做的優秀畢業生。
總之,通過企業校區能夠實現企業環境現場化教學,進一步創新教學方法,推動課程改革深入發展,提升教師課程開發和實施能力,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和隊伍建設,培養適合區域經濟社會需求的技能型人才,提高職業院校為區域經濟服務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劉旭.淺談高職《液壓與氣動技術》課程的教學改革[J].神州,2012(6).
[2]郭聯金.液壓與氣動技術課程時間教學改革與實施[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4(4).
[3]龍安梅.企業校區模式的創新與實踐[J].教育與職業,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