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衛光
近年來,北京市海淀區充分認識到戲劇教育是現代社會建設精神文明和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手段,在開發學生潛能、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發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我們進一步拓展戲劇教育在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發展背景下的育人功能,培養學生認識美、體驗美、感受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形成審美素養,讓更多的學生在戲劇教育中幸福地成長。
定位:人格塑造與能力、素質的培養
2012年11月,海淀區向全區中小學校發布了《關于海淀區中小學開展戲劇教育課程實驗實施方案》,在全區范圍招募實驗學校,開展學校戲劇教育調研。海淀區戲劇教育項目分為4個研究領域:發掘戲劇育人功能、開發戲劇課程、探索戲劇教學法和建設戲劇社團;確定了12個研究方向:中小學戲劇教育課程的目標和內容體系、實施方式,戲劇社團活動、戲劇教育的教師培訓、教育特色學校建設、戲劇教育成果展演、戲劇教學法在中小學學科教學中的應用、“戲劇教育進校園”及校園環境場所建設、戲劇德育、戲劇教育評估體系、戲劇教育課程社會資源開發等研究。目前已經有34所中小學校參加全區范疇內的戲劇教育課程實驗項目,其中中學18所、小學15所,劇種包括京劇、黃梅戲等戲曲,皮影戲、木偶劇等民間藝術,話劇、歌舞劇等現代劇。課程形式有“京劇進校園”、戲劇社團、戲劇課程和戲劇實踐活動(戲劇節)等。
戲劇教育,以多種形式進入海淀區中小學戲劇教育課程體系:一是開設選修性質的單列戲劇課程或者綜合藝術課程內的戲劇課,以集中培養學生的戲劇素養和能力。有了這種課程的鋪墊,更有利于在觀念上、心理上促進師生對戲劇教育功能的接受。二是開展校園戲劇活動,如組建戲劇社團、舉辦校園藝術節等。學校可以通過與多學科結合,加強戲劇教育活動宣傳,吸引更多學生參與戲劇活動,培養戲劇活動興趣。
海淀區學校把中小學戲劇教育的目標定位于學生人格塑造及培養學生創造能力、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發展上。學生參加戲劇課程學習,通過角色扮演形式,體悟戲劇角色,感受不同人生命運。臺前幕后的分工合作能增強學生的自我表達與群體協調的能力,使學生向現實的角色生成,達到育人的目的。
探索:整體推進 德育為先
不同年齡段學生的戲劇教育各有側重。鑒于小學和中學的學生在身心成長方面具有階段性,在小學校園中,兒童劇的排演和觀摩是校園戲劇教育活動的一個重頭戲。中學則要考慮學生青春期的求知及性格特征,戲劇教育活動要采納課內與課外相結合的方式,學校需要定期組織學生到劇場觀看、觀摩各種戲劇演出。
實行戲劇課程的過程性學習評價。建立教學評估體系,包括對學生、教師、學校三方面的成效評估。在確定戲劇教師工作量、職評、聘任、評優等方面,為戲劇課程實施提供充分的支持。
建立戲劇教育人力資源庫。委托教育部門或藝術院校,組織教育、戲劇專業人士,成立專門課題小組,邀請各方專業人士進行合作,成立了由26名戲劇教育專家和表演藝術家組成的專家顧問團,研發戲劇教育教材,提供師資、培訓、教學評估等支持工作,從課程標準、課程內容、課程資源等方面整體規劃,從而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戲劇教育計劃,保證海淀區學校戲劇教育有一個良好的、較高的平臺。
鼓勵創建更多“戲劇教育基地學校”。在政策上引導,在資金上支持,在資源上幫助,以扶持成長中的以戲劇綜合藝術教育為特色的學校。在基地學校進行藝術教育改革的試點實驗,探索方法、總結經驗,重點扶持學校。33所學校被授予“海淀區戲劇教育基地校”。如今,各個基地校都根據自身特色和資源,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戲劇教育活動。
組織編制戲劇教育的適用教材。根據學校具體情況和教學目標,編制適用教材(教案)是保證戲劇教育應用質量的關鍵。由專業戲劇教師、學校教師、藝術機構等力量結合的教研小組,在實踐中加以完善,最后形成可以普及推廣的參考教材,以方便不同層次的學校和老師選用。
定期開展戲劇教育知識技能培訓。加強與高校合作的意識,組成“海淀戲劇教育專家團隊”,培養教師對戲劇教育的理解能力、審美能力以及戲劇教學的表現能力,逐步提高教師的文學和藝術素養,不斷提高教師開展戲劇課程的能力和水平。
成長:總結提升 立德樹人
海淀區的戲劇教育取得了參與度廣、影響深入、效果良好的效果,是基于我們的研究和實踐一直從戲劇教育的人文性和群體性入手。
1. 戲劇教育的人文性
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基礎教育的戲劇文本需經過修改以適應學生參與的需要,其目的不是娛樂,而是鼓勵兒童思考問題,感受各種情感。中小學生正處于求知欲旺盛時期,對新奇、刺激的事物容易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并且知識的吸收能力強。無論分析劇作還是學習表演,都離不開對各種人物的認識,學生會在一個虛構的世界里探索和檢驗自己的想法以及同他人的關系,借用戲劇的表現形式積極地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從一個虛擬的領域里,學生能感受到世界,體驗到快樂,并且在扮演中分享到別人的感受和認知,會逐漸改變他們對周圍事物的偏見。戲劇教育可以使學生以更加寬容的心態看待世界,應對人生。這也是其他教育方式無法替代的。
2. 戲劇教育的群體性
戲劇作為綜合性藝術,藝術手段構成的多樣性,運作流程的集體性,都使它總是帶有群體性。
學生戲劇演出主要在兩個層面上進行:一是精神共享。學生在觀看同齡人演出的時候,精神參與具有移情作用,即觀眾的內心體驗越深,交流效果越好。而參與戲劇欣賞與批評的人,也可以養成豐富、高尚的審美情趣,使自己作為一個健康、獨立的個體被融入社會。二是直接參與。學生直接參與戲劇創作實踐活動,可以養成自我表達與群體協調的能力、觀察與分析社會人生的能力,從而健全自我的個性。
學生觀眾是戲劇演出中最大的角色,學生觀眾的集體參與,對戲劇活動提出了基本要求——劇目的內容和表現形式必須滿足多數人的要求,要通過劇本或表演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觀念。海淀區中小學校結合學校的育人目標,編寫具有學校文化品牌意義的經典劇目,主題包括國家民族、青少年成長、中國文化傳承、環境保護、家庭倫理和社會道德等諸多方面,戲劇德育產生了非常好的效果。
海淀區將戲劇教育課程實驗放在中國戲劇教育的大背景下,堅持立德樹人的教育根本目標,以國家教育體制改革德育項目試點為依托,加強“活動德育、德育課程、學科德育、家庭德育、社會德育”五種德育建設,繼續把戲劇教育作為實施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載體,不斷構建具有海淀特色的大德育體系。戲劇教育在中小學里是作為一種學習和認知手段,戲劇藝術教育的普及推廣是教育立德樹人的需要,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時代對培養綜合人才的需要。
[本文系全國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3年度教育部重點課題“中小學戲劇教育的育人功能及實施模式研究”(項目編號:DLA130355)研究成果]
■ 編輯 江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