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術槐
[摘要]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高等教育作為黨的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的歷史時期要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必須堅持黨的群眾路線,用黨的群眾路線統領高等教育事業的改革與發展。一方面,要堅持從群眾中來,本著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的宗旨,努力聽取群眾的呼聲與意見,辦好人民滿意的高等教育;另一方面,要堅持到群眾中去,切實改變形式主義與官僚主義的作風,深入教學第一線,深入學生寢室,深入教職工家庭,養成為民辦實事的工作方式,讓人民群眾得實惠,讓黨的高等教育事業得到更大的發展。
[關鍵詞]群眾路線;高等教育;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群眾觀和黨的性質、宗旨在工作路線和工作方法上的具體體現,是黨的高等教育事業改革與發展的強大武器。群眾路線的核心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在黨的高等教育事業改革與發展中,我們必須堅持這一核心,用黨的群眾路線統領高等教育事業的改革與發展。
一
關于黨的群眾路線,經典作家已經為我們作出了科學的全方位的重要論述并為之實施了系列重大的踐履活動。
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旗幟鮮明地指出:“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1]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馬克思恩格斯組織開展了系列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從而影響著各國的民主革命運動,推動了中俄等國家民主革命運動的大發展,對整個世界發展格局產生重大影響。
在推動中國革命與建設事業發展的歷史進程中,黨的歷代領導人自始高度重視走群眾路線,不斷地組織群眾、依靠群眾,從而從勝利走向勝利,從成功走向新的成功。
早在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同志就尤其重視群眾工作,要求共產黨員必須走群眾路線。他認為:“與民眾在一道,一刻也不脫離民眾,中國革命就一定能夠勝利。”鑒于此,他強調:“我們共產黨員,無論在什么問題中,一定要能夠同群眾相結合。如果我們的黨員,一生一世坐在房子里不出去,不經風雨,不見世面,這種黨員,對于中國人民究竟有什么好處沒有呢?一點好處也沒有的,我們不需要這樣的人做黨員,我們共產黨員應該經風雨,見世面;這個風雨,就是群眾斗爭的大風雨,這個世面,就是群眾斗爭的大世面。”[2]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毛澤東同志進一步強調依靠群眾的重要性。他指出:“力量的來源就是人民群眾。不反映人民群眾的要求,哪一個人也不行。要在人民群眾那里學得知識,制定政策,然后再去教育人民群眾。所以要當先生,就得先當學生,沒有一個教師不是先當過學生的。而且就是當了教師之后,也還要向人民群眾學習,了解自己學生的情況。”[3]
鄧小平同志作為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亦意識到走群眾路線的重要性。他指出:“我們的黨史證明,只要我們不脫離群眾,和群眾始終保持著緊密的聯系,我們就會無往而不勝。”[4]在改革開放的新時期,鄧小平同志反復強調要走群眾路線,強調走群眾路線是改革開放事業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在鄧小平同志看來,黨的革命與建設事業取得成就的主要原因在于人民群眾的支持,在于依靠廣大人民群眾來完成的。在黨的十二大開幕詞中,鄧小平同志指出:“我們黨現在已經是一個擁有三千九百萬黨員、領導著全國政權的大黨。但在全國人民中,共產黨員始終只占少數。我們黨提出的各項重大任務,沒有一項不是依靠廣大人民的艱苦努力來完成的。”[5]在著名的南巡講話中,如何提高全國人民的生活水平,怎樣實現共同富裕的問題,成為鄧小平同志南巡講話的重要內容之一。所謂共同富裕,實際上講的就是經濟發展中如何走群眾路線的問題,如何讓全國民眾共享改革開放的偉大成果的問題。共同富裕思想的提出,充分反映出以鄧小平同志為代表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對廣大民眾福祉的深切關注,也是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自覺踐行黨的群眾路線的真實體現。
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后,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堅持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為指導,提出了系列關于群眾路線的理論主張。譬如:1998年12月18日在紀念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二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江澤民同志強調:“在整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都要努力使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和其他群眾共同享受到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改革越深化,越要正確認識和處理各種利益關系,把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正確地統一和結合起來,把最廣大人民的切身利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把他們的積極性引導好、保護好、發揮好。”[6]2000年1月19日在中共中央舉辦的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財稅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中,江澤民同志強調:“一定要使群眾得到應該得到的、看得見的物質利益,而且隨著經濟的發展,要使群眾得到的、看得見的物質利益不斷有所增加,這樣才能保證群眾始終安居樂業,始終真心誠意地擁護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7]2000年2月,江澤民同志在廣東考察工作時,首次提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并對其作了比較全面的闡述。“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進一步強調了人民利益的重要性,強調黨的工作必須走群眾路線。正如江澤民同志所言:“黨要承擔起推動中國社會進步的歷史責任,必須始終緊緊抓住發展這個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把堅持黨的先進性和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落實到發展先進生產力、發展先進文化、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來,推動社會全面進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緊緊把握住這一點,就從根本上把握了人民的愿望,把握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本質。”[8]
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仍然十分重視群眾路線的工作方法。其中,如何實現群眾路線工作方法創新的問題,始終是胡錦濤同志所關切的重大問題。他指出:“密切聯系群眾,善于做群眾工作,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也是我們黨的政治優勢。提高做群眾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是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重要內容。改革發展越是處于關鍵時期,黨的群眾工作越是要加強。全黨同志都要堅持貫徹黨的群眾路線,下大力氣做好新形勢下的群眾工作。”[9]2010年9月29日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23次集體學習的講話中,胡錦濤同志又一次指出:“要認真研究和把握新形勢下群眾工作的特點和規律,探索群眾工作新思路新方法,創新群眾工作機制,深入做好組織群眾、宣傳群眾、教育群眾、服務群眾工作。”[10]
2012年11月8日黨的十八大召開之后,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決定從2013年下半年開始,用一年左右的時間,在全黨自上而下分批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這一活動的開展,其根本目的在于進一步發揚黨的優良傳統,改進黨的形象,讓群眾路線進一步深入黨心和民心,推動黨的事業大發展大繁榮。這一活動的開展,不僅進一步改善了廣大黨員干部的作風,而且讓廣大人民群眾更多地得實惠,贏得了廣大民眾的擁護與支持,社會風氣為之全面一新。其實,倡導走群眾路線,這是習近平同志在黨的領導崗位上一以貫之的思想主張與領導方法。早在浙江省工作期間,他就強調:“我們是黨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一定要把群眾的安危冷暖掛在心上,以‘天下大事必做于細的態度,真心誠意地為人民群眾辦實事、做好事、解難事。要抓實做細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每項工作,努力辦實每件事,贏得萬人心。”[11]領導干部要深明肩上責任之重大,要拎著“烏紗帽”為民干事,而不是捂著“烏紗帽”為己做“官”。為此,領導干部“就要把黨和人民的事業放在第一位,把自己擔任的領導職務看作是黨和人民賦予的重托和責任,如履薄冰、如臨深淵,兢兢業業、殫精竭慮,時刻把人民的安危和貧富掛在心上;隨時準備為黨的事業和人民的需要舍棄隨著領導職務而來的個人權力、待遇和榮耀。”[12]擔任黨的總書記以后,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八屆一中全會的講話中就將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重要工作來抓。他強調:“在前進道路上,我們一定要堅持從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持續取得新進展。我們要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時刻把群眾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及時準確了解群眾所思、所盼、所憂、所急,把群眾工作做實、做深、做細、做透。要正確處理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現階段群眾共同利益、不同群體特殊利益的關系,切實把人民利益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13]
二
經典作家關于黨的群眾路線的重要論述及其踐履活動,為我們堅持用黨的群眾路線統領高等教育事業的改革與發展指明了重要方向。
眾所周知,高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學工作,是人才培養工作。因此,在高校的決策與具體管理中,我們應圍繞高校這一中心工作,尊重人才培養的基本規律,堅持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充分發揮教師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努力搞好人才培養工作,提高高校的辦學效益,增強高校服務社會的基本功能。
首先,在學科建設中應充分考慮教師與學生的意見。學科建設是高校人才培養的前提。好的學科,必須是以服務社會為前提,有著良好市場需求。教師與學生是人才培養的中心環節,他們對學科建設有著深切的體驗與感受。因此,在高校學科建設中,我們應充分調查與了解教師、學生對學科建設的意見與建議,在此基礎上,形成科學合理切實可行的學科建設規劃,采取切實有效的學科建設舉措,從而為人才培養提供科學可靠的依據與堅實的社會保障。
其次,在高校的教學管理工作中,對教師與學生的意見與建議同樣應納入考慮的范疇。高校教學管理主要涉及到兩個層面:一是教師層面,一是學生層面。兩個層面的意見與態度最為直接真實,必須予以充分考慮。我們要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管理規定,就必須充分聽取教師與學生對教學管理的意見,了解教師與學生對教學工作的所思所想,所需所求,以期增強教學管理的針對性、有效性與可操作性,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管理規章與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監控與約束好教學管理當中的每一個環節,讓教師的教學活動與學生的學習活動在規范有序合理的條件下進行,從而達到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增強高校辦學效益的目的。
再次,在高校的人才培養中,還應增強市場意識,了解市場對人才需求的基本狀況,考慮民眾的聲音。高校人才的培養與市場需求緊密相連。人才的培養,必須考慮市場的基本需求。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14]它表明,市場需求在高校人才培養中同樣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高校所培養出來的人才,終歸是要讓人才回到市場,在市場中讓高校人才找到合適的位置,發揮人才應有的價值。市場意識的確立,也是從群眾中來,努力提煉群眾呼聲的過程。它能更為有效地促進高校的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工作。
另一方面,到群眾中去,要求高校在辦學的過程中時刻想到群眾,時刻深入群眾,想群眾所想,做群眾所做,說群眾所說。正如胡錦濤同志所言:“我們要始終不渝地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牢固樹立群眾觀點和公仆意識,不斷增強同人民群眾的感情,始終把群眾呼聲作為第一信號,把群眾需要作為第一選擇,把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置,把群眾滿意作為第一標準,切實轉變工作作風,兢兢業業做好工作。”
首先,我們應轉變工作作風,深入教學一線,深入學生寢室,將教學管理工作做嚴做實做出成效。作為教學的管理者與高等教育事業的工作者,我們要經常深入教學第一線,深入學生寢室。了解教師的教學狀況,了解教學場地和教師的工作環境,了解學生學習與生活的環境,關心學生疾苦。發現問題,及時整改。對于學生思想動態,情感困惑,我們要認真幫助他們,關心他們,讓他們體驗到組織的關懷,學校的溫暖。對于教師的教學狀況,我們應通過現場聽課評課的途徑,督促教師探索課堂教學的改革,采用先進的教學方式與教學手段,努力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
其次,我們還應深入廣大教職工家庭,密切與教職工的關系,努力解除廣大教職工的后顧之憂。廣大教職工居于高校教學與后勤服務的第一線。他們的思想狀況與家庭生活狀況,同樣對高校的人才培養工作產生重大影響作用。因此,我們務必經常與他們促膝談心,與他們深入交流,不斷了解教職工的疾苦,幫助困難教職工解決生活中面臨的困境,解除教職工的后顧之憂,從而確保廣大教職工安心工作,熱愛工作,養成敬業精神,將全部的身心與精力投入到教學、科研及學生服務之中,為人才培養營造良好環境。
最后,我們還應定期召開教職工代表大會和學生代表大會。職代會與學代會的召開,是我們堅持到群眾中去的一個良好方式,也是我們與廣大教職工、學生聯系與交流的重要渠道。通過職代會和學代會的召開,與廣大教職工代表、學生代表打成一片,密切與廣大教職工、學生的聯系,切實了解與聽取教職工和學生的聲音,發現工作中的缺陷與不足,達到轉作風、樹形象、提效益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本書編寫組:《共產黨宣言——黨員干部讀本》,貴陽:貴州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57頁。
[2]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著作專題摘編》(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年版,第285-287頁。
[3]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著作專題摘編》(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年版,第294頁。
[4]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鄧小平文集》(1949-1974年)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273頁。
[6]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江澤民思想年編》(1989-2008),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0年版,第366頁。
[5] 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編:《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頁。
[7]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江澤民思想年編》(1989-2008),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0年版,第446頁。
[8]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江澤民思想年編》(1989-2008),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0年版,第617頁。
[9]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論群眾路線——重要論述摘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黨建讀物出版社2013年版,第97頁。
[10]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論群眾路線——重要論述摘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黨建讀物出版社2013年版,第106頁。
[11] 習近平:《之江新語》,杭州:浙江出版聯合集團、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6頁。
[12] 習近平:《干在實處走在前列》,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14年版,第418頁。
[13] 中央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學習文件選編》(內部發行),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承制2013年版,第8頁。
[14] 《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文件匯編》,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2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