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前這一個知識經濟時代里,新課改作為教育理念的引導者,教師作為新課改的實施者,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三者之間的關系是非常密切的。新課改和學生好比河的兩岸,而教師好比劃船的船夫,將兩者很好的結合起來了。新的思想指導,新的環境,在語文課堂中,語文教師角色就必須要改變了,只有這樣,才能給學生輸入新鮮的“血液”,學生才能跟得上時代。
一、新課改下語文教師的角色
(一)教師是引領者
我國長期以來形成的師生關系,實際上是一種不平等的師生關系,教師常常扮演著控制者的角色,老師按照自己的思路和要求把學生格式化。其實,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語文教師應該“授之以漁”,而非“授之以魚”。語文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時,應先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結合有效的學習方式,讓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以真正掌握知識和技能。
(二)教師是組織者
在新課改的理念下,“教學"不再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了。傳統的課堂是教師采用教授法傳授給學生知識,學生只要聽和記筆記就可以了,一節課下來,學生什么也沒學到,老師也教得很累,課堂氛圍也很單調和乏味。在課堂教學時,老師不僅僅傳授知識,還教給學生一些做人的基本道理,引導學生走正確的路。
(三)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學習伙伴
在新課改的理念下,老師是學生學習的伙伴。那么在教學時,師生之間應是互動和平等的關系,老師應有著為學生服務,做學生知心朋友的想法。盡量讓學生與教師能談心,在課堂上能自由發言,表達自己的想法,讓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和表現自己,有自己的想象空間和足夠的思維。在這樣的課堂氛圍中,教師也成為了學生中的一員。
二、轉變語文教師角色的途徑
(一)轉變教師觀和學生觀是轉變教師角色的基石
1.樹立新型的教師形象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學生受到了一次新的教育理念的洗禮,在新思想、新知識、新環境下,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尚未完全形成,需要教師正確的引導和教育。中國的傳統教育有幾千年的歷史,教師也有各種各樣的稱呼,例如,“教師是園丁”,“教師是蠟燭”,“教師是靈魂的工程師”這些美稱,在新課改的環境下,已經不再適合教師的形象。在新的目標和責任下,教師必須樹立新的形象,以滿足學生全面發展的需求。
2.樹立新的學生形象
(1)始終堅持學生是學習的主角。課堂教學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統一,教師必須關注學生的課堂狀態,有的學生是全心投入,有的學生是我行我素,有的學生是小動作不斷。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從學生的本身出發,根據不同學生的情況做一個整體的部署,培養學生自主、合作的能力。為了要達到學生全面發展這一目標,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的小事中學習、積累經驗,還要有不同的教學思路和方法,促進學生健康發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應發揮主觀能動性。
(2)學生是具有發展潛力的人,沒有“優生”和“差生”。每個人都具有創造的潛力,而學生正是通過教育而讓自己的潛力發揮出來,學生具有一種隱藏的能力,有待于教師去激發。教師作為一種精神生產活動的創造者,有責任和義務去喚醒學生的潛在能力。為了每一個學生都能發揮潛在的能力,教師首先應該做的就是不區別對待。心中應有這樣一個理念: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張白紙,智力是差不多的,只要通過努力,每一個都是優等生。其次,教師應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和個性發展,不能再拿分數來看待學生。
(3)學生是具有獨立個性的人。雖然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具有某些共同的愛好和習慣,但絕不能因為這樣而把學生當做同一個學生的復制品,即使背景相同,也不能抹殺學生的個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以學生為本,課堂教學時首先應尊重學生的個性,同時教師的教學方法、教學內容和教學風格都應具有個性,打破傳統的教學套路,一切以學生的實際情況為標準。
(4)學生是社會成員中的一員。隨著學生的不斷成長,學生就會成為社會中的一員,既是社會中的一員,也是家庭中的一員,不管擔任哪一個角色,學生都應該具備責任感和使命感。所以,教師在教學時應肯定和賞識學生。社會是各種人才的聚集地,需要各種各樣的人才而非單一的人才,所以教師應該關注不同層次的學生,針對不同個性的學生實施不同的教育。
(二)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是轉變語文教師角色的重要一環
1.師生之間的個性是平等的。作為教師尊重學生的人格,以平等的態度來對待學生是非常重要的,這也是作為教師該有的法律意識。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向學生傳達平等的思想,使他們的平等意識常存在心中。傳統的體罰,諷刺等教育方式都已經在新課改理念下蕩然無存了。在平等的教學環境中,學生才能更樂意學。
2.在學習的過程中,師生之間是民主的。民主是一個政治詞匯,意思是人民統治。把民主放在教育上來講,即學生是主體。傳統的教育理念是一切都是教師做主,學生只是一個接收器。進入21世紀以來,新的理念傳入中國,教學活動也民主化。比如:班上的班干部由學生選舉,大事小事由班上全體學生做決定。教師也不再唱獨角戲了,工作也減少了,在民主的班集體中,學生之間的關系是和諧的,師生之間是平等的。教師不再是權威了,而是學習的合作伙伴和知心朋友。
3.在課堂內外的相處中,師生之間應該是和諧的。師生關系和不和諧,關系到學生樂不樂于學習。有的學生因為喜歡老師而愛上學習。如果師生之間缺乏和諧的關系,那課堂的教學就沒有辦法進行。既然教學是師生雙方教與學的過程,那么師生雙方和諧教學,課堂教學就能順利開展了。
(三)轉變教學方式是轉變語文教師角色的重要條件
1.從“重教”到“重學”的轉變
新課改下的課堂教學強調教師的教學方法要以學生的實際情況為主,學生的主體性和能動性應得到充分的發揮,課堂教學體現學生的學習過程,教師的講解只能是引導,給學生更多的空間想象和思考,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必須有效統一。endprint
2.從“重結果”到“重過程”的轉變
重過程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把教學重點放在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的過程。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思維得到擴展,能力得到提升,行為上得到鍛煉。
3.從“重模式化”到“重個性化”的轉變
新課改要求教師樹立創新意識,培養學生個性。“模式化”即板塊化。傳統的教學方式使教師的每一堂課都是復制品,思路和教法完全一模一樣。新課改要求從模塊中走出來,教學方式有自己的個性。不管從教材教法,還是板書設計,都需要教師有自己的個性,能夠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在課堂上有不同的教學方法。
4.從“單向信息交流”到“綜合信息交流”的轉變
單向交流主要是教師的“獨角戲”,新課改下不但要求學生和教師有交流,而且要求學生與學生之間也要有交流,這樣做除了增加課堂氛圍外,還能交流情感,增加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了解,消除學習上的障礙。
5.重視學生的實踐性
現在的教育存在一個巨大的弊端:學生理論性強,動手能力差,意思是學生的知識通過學習和方法能夠掌握,但到操作性就不行了,這就是缺乏實踐的表現。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重在學生的親身體驗,老師在課堂上講一大堆價值觀,學生根本不了解什么就盲目的去接受。學生如果能親自去體驗生活,對學習會有很大的提升。
總之,語文教師角色轉變是新課改理念下的重要組成部分,她的角色轉變成功與否直接關系著學生能否全面發展。教師應清醒地認識到肩上應有的責任和使命。教師是新課改的促進者,通過對新課改理念的認識和學習,教師也能提升自己的素質和素養。教師角色轉變是新課改的“敲門磚”,只要成功走出這一步,教師就能為教育事業做出巨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王文彥,蔡明.語文課程與教學論(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6).
[2]孫培青,杜成憲.中國教育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5).
[3]葉瀾.教育概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6).
[4]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導論[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1).
[5]王尚文.語文教學對話論[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2).
(楊平美 西華師范大學文學院學科語文 63700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