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華瑋++游佳憶
摘 要:研究了城市型人才培養定位和輔導員工作的特點以及“雙師型”輔導員的內涵,指出了“雙師型”輔導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并結合成都學院的實際情況,介紹了城市型高校“雙師型”輔導員隊伍的建設方案。
關鍵詞:城市型高校 雙師型 輔導員 隊伍建設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09(a)-0186-02
我國的高校輔導員制度最早出現在20世紀60年代,最初高校輔導員主要從事政治工作,定位為學生的“政治領路人”。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輔導員的崗位職責得以進一步的拓展,將幫困工作、心理輔導、職業輔導、人際關系處理等幫助大學生完成社會化過程和職業發展的工作也納入到輔導員的崗位職責。《教育部關于加強高等學校輔導員班主任隊伍建設的意見》指出:“輔導員班主任是高等學校教師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等學校從事德育工作,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
城市型高校在行政關系上隸屬于所在城市,其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職能均應緊扣城市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發展需要,以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為其培養目標。[1]作為城市型高校的輔導員則需要更加關注社會、市場對學生綜合能力和素質的要求,在注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時,加強其職業能力和素質的培養,這就要求城市型高校加強“一專多能”的輔導員培養和“雙師型”輔導員隊伍的建設。
1 “雙師型”輔導員的內涵
目前對“雙師型”輔導員內涵和標準的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雙師型”輔導員的概念最早由三江學院陳萬年校長提出,他認為將輔導員和思政課教師合并一支既懂實務、又懂理論,既能在日常生活和教育實踐中從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又能在思政課課堂這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上做好工作的“雙師型”隊伍[2]。王國忠認為“雙師型”輔導員既是“傳道、授業”的理論教師,承擔相關課程的教學任務,也是學生“解惑、服務”的生活導師[3]。淮北師范大學的謝紅霞結合自己多年的學工經驗,從職業資格上對“雙師型”輔導員進行了重新的界定,她認為“雙師型”輔導員除了具備高校教師資格以外還需具備指導學生健康成長成才的某種專業執業資格,如心理咨詢師、就業指導師等[4]。
結合輔導員的崗位職責和角色定位,筆者認為,“雙師型”輔導員是指同時具備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育能力和多項有助于幫助學生健康成長的實踐能力和實戰經驗的輔導員,如圖1所示。這里不僅包含心理健康咨詢等能力還應包括與專業相關的實踐能力和實戰經驗,如在旅游管理專業引進具有旅游從業經驗的人員擔任輔導員,以幫助學生盡早的了解專業和行業,進行職業生涯的規劃。
2 “雙師型”輔導員隊伍建設的意義
三江學院的周更生從國家戰略、輔導員的職責以及民辦高校的特點等幾個方面研究了“雙師型”輔導員的培養及隊伍建設的必要性。筆者認為,“雙師型”輔導員隊伍建設對高等教育、人才培養以及輔導員自身的成長均有重大的意義。
2.1 “雙師型”輔導員隊伍建設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需要
我國的高等教育正處于高速發展其和轉型期,高等教育改革以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作為突破口,結合產業需求,尤其作為城市型高校,應立足地方社會經濟需求,強調學生的職業能力和素質的培養。這就對輔導員的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教育部令第24號)指出:高等學校應當把輔導員隊伍建設作為教師隊伍和管理隊伍建設的重要內容。輔導員既是高等學校教師隊伍也是管理隊伍的組成部分,具有教師和干部的雙重身份,是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組織者、實施者和指導者。因此,建設“雙師型”輔導員隊伍是貫徹、執行國家關于高等教育的相關文件的體現。
2.2 “雙師型”輔導員隊伍建設是學生成才的需要
根據全國教育科學規劃項目“基于大學生需要角度的新時期輔導員工作研究”對10所高校的調研報告,當代大學生最希望能夠從輔導員處得到心理咨詢、職業發展與規劃、學業三個方面的幫助和指導[5]。在對輔導員的職責期望中,幫助和指導分析就業形勢和本專業的就業行情排在首位,心理健康及人際關系的處理排在第二位,排在第三位和第四位的分別是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和解答思想上的疑問。在對輔導員的專業期望調研中,51.9%的大學生期望輔導員的所學專業與自己相近或相同,這說明,他們期望在平時和輔導員的溝通和交流獲得更多的專業方面的指導,而相同或相近的專業背景也使得溝通更加暢通。因此,從學生期望的角度,“雙師型”輔導員更加能夠滿足學生成才和成長的需要。
2.3 “雙師型”輔導員隊伍建設是其自身發展的需要
長期以來,教學和科研被視為高校的核心任務,而思想政治和學生管理被認為是輔助工作,使得輔導員工作缺乏成就感和自豪感,自我定位不清,部分輔導員甚至出現職業倦怠,把輔導員作為職業生涯的過渡和跳板,通過學歷和職稱提升進行轉崗。從而導致輔導員工作不夠深入,輔導員隊伍不夠穩定。為了推動輔導員隊伍的專業化和職業化以適應新形勢下學生工作出現的新的問題,教育部制定了《高等學校輔導員職業能力標準(暫行)》,構建輔導員隊伍能力標準體系,也明確了輔導員的晉升體系。
“雙師型”輔導員隊伍的建設是穩定輔導員隊伍的重大舉措,是強化輔導員隊伍能力與素質的關鍵。同時,它也促使輔導員明確自己的職業目標,合理地進行自身的職業規劃,專心從事自己的本職工作,成為學生工作方面的專家,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3 城市型高校“雙師型”輔導員隊伍建設
成都學院作為城市型高校,利用自身優勢,通過多種渠道大力推進“雙師型”輔導員隊伍的建設,為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保駕護航。
3.1 優化輔導員隊伍的結構
成都學院將輔導員招聘過程中,對候選人員進行分類遴選,將專業、工作經歷、執業資格等列為考核范圍。在分配到各個院系的時候,每個學院均安排具備心理咨詢資格的輔導員,盡可能根據其所學專業和所從事過的行業安排到相關的院系。如將具有中級導游職業資格的人員安排在旅游文化產業學院,將電子專業的人員安排到電子信息工程學院。
3.2 構建輔導員培訓交流平臺
成都學院通過主題講座、分組討論、外出交流參觀、素質拓展、實踐活動等多項種形式,構建了輔導員培訓交流平臺。定期舉行心理健康咨詢、主題班會組織、職業生涯規劃、學風建設、校園安全、集群事件、輿情處理等方面的講座,與東北師范大學等高校進行輔導員交換學習,舉辦素質拓展訓練,有效地提升了輔導員的綜合素質與能力。各學院安排專項經費鼓勵輔導員參與專業相關的培訓,如旅游文化產業學院每年安排輔導員參加中、高級導游員以及咖啡師、調酒師等培訓。
3.3 鼓勵輔導員參加科研和社會實踐
為了提升輔導員的科研和實踐能力,成都學院利用其社會服務平臺,吸納輔導員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和服務企業、社會的科研項目中,并在校基金項目中專門列出輔導員專項,以鼓勵輔導員從事科研工作。目前絕大部分輔導員均參與到統籌城鄉教育研究中心、廉政建設研究研究中心、性社會學與學校性教育研究團隊、學生發展研究團隊等研究平臺中。另外,成都學院緊密聯系地方,由輔導員團隊承接四川省、成都市等政府部門的社會實踐活動。如旅游文化產業學院輔導員團隊承辦四川省文明辦的“美德少年四川行”活動。
4 結論
“雙師型”輔導員隊伍的建設是提升輔導員服務能力,實現輔導員自身價值的重要途徑,也是推動高校輔導員隊伍專業化、職業化的有效渠道。成都學院通過建設“雙師型”輔導員隊伍,為培養滿足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人才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吳光.城市型大學的初步探索[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5):66-69.
[2] 魏圓圓,樊育紅.大力建設“雙師型”輔導員隊伍[J].新西部,2012(17):39-40.
[3] 王國忠.高職院校“雙師型”輔導員隊伍建設芻議[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0(19):94-95.
[4] 謝紅霞.高校“雙師型”輔導員隊伍建設述評[J].淮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4):154-156.
[5] 劉艷坤,朱錦秀,鄒濤.大學生對輔導員的期望狀況調研[J].思想教育研究,2013(1):97-101.endprint
摘 要:研究了城市型人才培養定位和輔導員工作的特點以及“雙師型”輔導員的內涵,指出了“雙師型”輔導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并結合成都學院的實際情況,介紹了城市型高校“雙師型”輔導員隊伍的建設方案。
關鍵詞:城市型高校 雙師型 輔導員 隊伍建設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09(a)-0186-02
我國的高校輔導員制度最早出現在20世紀60年代,最初高校輔導員主要從事政治工作,定位為學生的“政治領路人”。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輔導員的崗位職責得以進一步的拓展,將幫困工作、心理輔導、職業輔導、人際關系處理等幫助大學生完成社會化過程和職業發展的工作也納入到輔導員的崗位職責。《教育部關于加強高等學校輔導員班主任隊伍建設的意見》指出:“輔導員班主任是高等學校教師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等學校從事德育工作,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
城市型高校在行政關系上隸屬于所在城市,其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職能均應緊扣城市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發展需要,以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為其培養目標。[1]作為城市型高校的輔導員則需要更加關注社會、市場對學生綜合能力和素質的要求,在注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時,加強其職業能力和素質的培養,這就要求城市型高校加強“一專多能”的輔導員培養和“雙師型”輔導員隊伍的建設。
1 “雙師型”輔導員的內涵
目前對“雙師型”輔導員內涵和標準的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雙師型”輔導員的概念最早由三江學院陳萬年校長提出,他認為將輔導員和思政課教師合并一支既懂實務、又懂理論,既能在日常生活和教育實踐中從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又能在思政課課堂這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上做好工作的“雙師型”隊伍[2]。王國忠認為“雙師型”輔導員既是“傳道、授業”的理論教師,承擔相關課程的教學任務,也是學生“解惑、服務”的生活導師[3]。淮北師范大學的謝紅霞結合自己多年的學工經驗,從職業資格上對“雙師型”輔導員進行了重新的界定,她認為“雙師型”輔導員除了具備高校教師資格以外還需具備指導學生健康成長成才的某種專業執業資格,如心理咨詢師、就業指導師等[4]。
結合輔導員的崗位職責和角色定位,筆者認為,“雙師型”輔導員是指同時具備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育能力和多項有助于幫助學生健康成長的實踐能力和實戰經驗的輔導員,如圖1所示。這里不僅包含心理健康咨詢等能力還應包括與專業相關的實踐能力和實戰經驗,如在旅游管理專業引進具有旅游從業經驗的人員擔任輔導員,以幫助學生盡早的了解專業和行業,進行職業生涯的規劃。
2 “雙師型”輔導員隊伍建設的意義
三江學院的周更生從國家戰略、輔導員的職責以及民辦高校的特點等幾個方面研究了“雙師型”輔導員的培養及隊伍建設的必要性。筆者認為,“雙師型”輔導員隊伍建設對高等教育、人才培養以及輔導員自身的成長均有重大的意義。
2.1 “雙師型”輔導員隊伍建設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需要
我國的高等教育正處于高速發展其和轉型期,高等教育改革以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作為突破口,結合產業需求,尤其作為城市型高校,應立足地方社會經濟需求,強調學生的職業能力和素質的培養。這就對輔導員的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教育部令第24號)指出:高等學校應當把輔導員隊伍建設作為教師隊伍和管理隊伍建設的重要內容。輔導員既是高等學校教師隊伍也是管理隊伍的組成部分,具有教師和干部的雙重身份,是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組織者、實施者和指導者。因此,建設“雙師型”輔導員隊伍是貫徹、執行國家關于高等教育的相關文件的體現。
2.2 “雙師型”輔導員隊伍建設是學生成才的需要
根據全國教育科學規劃項目“基于大學生需要角度的新時期輔導員工作研究”對10所高校的調研報告,當代大學生最希望能夠從輔導員處得到心理咨詢、職業發展與規劃、學業三個方面的幫助和指導[5]。在對輔導員的職責期望中,幫助和指導分析就業形勢和本專業的就業行情排在首位,心理健康及人際關系的處理排在第二位,排在第三位和第四位的分別是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和解答思想上的疑問。在對輔導員的專業期望調研中,51.9%的大學生期望輔導員的所學專業與自己相近或相同,這說明,他們期望在平時和輔導員的溝通和交流獲得更多的專業方面的指導,而相同或相近的專業背景也使得溝通更加暢通。因此,從學生期望的角度,“雙師型”輔導員更加能夠滿足學生成才和成長的需要。
2.3 “雙師型”輔導員隊伍建設是其自身發展的需要
長期以來,教學和科研被視為高校的核心任務,而思想政治和學生管理被認為是輔助工作,使得輔導員工作缺乏成就感和自豪感,自我定位不清,部分輔導員甚至出現職業倦怠,把輔導員作為職業生涯的過渡和跳板,通過學歷和職稱提升進行轉崗。從而導致輔導員工作不夠深入,輔導員隊伍不夠穩定。為了推動輔導員隊伍的專業化和職業化以適應新形勢下學生工作出現的新的問題,教育部制定了《高等學校輔導員職業能力標準(暫行)》,構建輔導員隊伍能力標準體系,也明確了輔導員的晉升體系。
“雙師型”輔導員隊伍的建設是穩定輔導員隊伍的重大舉措,是強化輔導員隊伍能力與素質的關鍵。同時,它也促使輔導員明確自己的職業目標,合理地進行自身的職業規劃,專心從事自己的本職工作,成為學生工作方面的專家,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3 城市型高校“雙師型”輔導員隊伍建設
成都學院作為城市型高校,利用自身優勢,通過多種渠道大力推進“雙師型”輔導員隊伍的建設,為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保駕護航。
3.1 優化輔導員隊伍的結構
成都學院將輔導員招聘過程中,對候選人員進行分類遴選,將專業、工作經歷、執業資格等列為考核范圍。在分配到各個院系的時候,每個學院均安排具備心理咨詢資格的輔導員,盡可能根據其所學專業和所從事過的行業安排到相關的院系。如將具有中級導游職業資格的人員安排在旅游文化產業學院,將電子專業的人員安排到電子信息工程學院。
3.2 構建輔導員培訓交流平臺
成都學院通過主題講座、分組討論、外出交流參觀、素質拓展、實踐活動等多項種形式,構建了輔導員培訓交流平臺。定期舉行心理健康咨詢、主題班會組織、職業生涯規劃、學風建設、校園安全、集群事件、輿情處理等方面的講座,與東北師范大學等高校進行輔導員交換學習,舉辦素質拓展訓練,有效地提升了輔導員的綜合素質與能力。各學院安排專項經費鼓勵輔導員參與專業相關的培訓,如旅游文化產業學院每年安排輔導員參加中、高級導游員以及咖啡師、調酒師等培訓。
3.3 鼓勵輔導員參加科研和社會實踐
為了提升輔導員的科研和實踐能力,成都學院利用其社會服務平臺,吸納輔導員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和服務企業、社會的科研項目中,并在校基金項目中專門列出輔導員專項,以鼓勵輔導員從事科研工作。目前絕大部分輔導員均參與到統籌城鄉教育研究中心、廉政建設研究研究中心、性社會學與學校性教育研究團隊、學生發展研究團隊等研究平臺中。另外,成都學院緊密聯系地方,由輔導員團隊承接四川省、成都市等政府部門的社會實踐活動。如旅游文化產業學院輔導員團隊承辦四川省文明辦的“美德少年四川行”活動。
4 結論
“雙師型”輔導員隊伍的建設是提升輔導員服務能力,實現輔導員自身價值的重要途徑,也是推動高校輔導員隊伍專業化、職業化的有效渠道。成都學院通過建設“雙師型”輔導員隊伍,為培養滿足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人才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吳光.城市型大學的初步探索[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5):66-69.
[2] 魏圓圓,樊育紅.大力建設“雙師型”輔導員隊伍[J].新西部,2012(17):39-40.
[3] 王國忠.高職院校“雙師型”輔導員隊伍建設芻議[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0(19):94-95.
[4] 謝紅霞.高校“雙師型”輔導員隊伍建設述評[J].淮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4):154-156.
[5] 劉艷坤,朱錦秀,鄒濤.大學生對輔導員的期望狀況調研[J].思想教育研究,2013(1):97-101.endprint
摘 要:研究了城市型人才培養定位和輔導員工作的特點以及“雙師型”輔導員的內涵,指出了“雙師型”輔導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并結合成都學院的實際情況,介紹了城市型高校“雙師型”輔導員隊伍的建設方案。
關鍵詞:城市型高校 雙師型 輔導員 隊伍建設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09(a)-0186-02
我國的高校輔導員制度最早出現在20世紀60年代,最初高校輔導員主要從事政治工作,定位為學生的“政治領路人”。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輔導員的崗位職責得以進一步的拓展,將幫困工作、心理輔導、職業輔導、人際關系處理等幫助大學生完成社會化過程和職業發展的工作也納入到輔導員的崗位職責。《教育部關于加強高等學校輔導員班主任隊伍建設的意見》指出:“輔導員班主任是高等學校教師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等學校從事德育工作,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
城市型高校在行政關系上隸屬于所在城市,其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職能均應緊扣城市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發展需要,以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為其培養目標。[1]作為城市型高校的輔導員則需要更加關注社會、市場對學生綜合能力和素質的要求,在注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時,加強其職業能力和素質的培養,這就要求城市型高校加強“一專多能”的輔導員培養和“雙師型”輔導員隊伍的建設。
1 “雙師型”輔導員的內涵
目前對“雙師型”輔導員內涵和標準的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雙師型”輔導員的概念最早由三江學院陳萬年校長提出,他認為將輔導員和思政課教師合并一支既懂實務、又懂理論,既能在日常生活和教育實踐中從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又能在思政課課堂這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上做好工作的“雙師型”隊伍[2]。王國忠認為“雙師型”輔導員既是“傳道、授業”的理論教師,承擔相關課程的教學任務,也是學生“解惑、服務”的生活導師[3]。淮北師范大學的謝紅霞結合自己多年的學工經驗,從職業資格上對“雙師型”輔導員進行了重新的界定,她認為“雙師型”輔導員除了具備高校教師資格以外還需具備指導學生健康成長成才的某種專業執業資格,如心理咨詢師、就業指導師等[4]。
結合輔導員的崗位職責和角色定位,筆者認為,“雙師型”輔導員是指同時具備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育能力和多項有助于幫助學生健康成長的實踐能力和實戰經驗的輔導員,如圖1所示。這里不僅包含心理健康咨詢等能力還應包括與專業相關的實踐能力和實戰經驗,如在旅游管理專業引進具有旅游從業經驗的人員擔任輔導員,以幫助學生盡早的了解專業和行業,進行職業生涯的規劃。
2 “雙師型”輔導員隊伍建設的意義
三江學院的周更生從國家戰略、輔導員的職責以及民辦高校的特點等幾個方面研究了“雙師型”輔導員的培養及隊伍建設的必要性。筆者認為,“雙師型”輔導員隊伍建設對高等教育、人才培養以及輔導員自身的成長均有重大的意義。
2.1 “雙師型”輔導員隊伍建設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需要
我國的高等教育正處于高速發展其和轉型期,高等教育改革以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作為突破口,結合產業需求,尤其作為城市型高校,應立足地方社會經濟需求,強調學生的職業能力和素質的培養。這就對輔導員的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教育部令第24號)指出:高等學校應當把輔導員隊伍建設作為教師隊伍和管理隊伍建設的重要內容。輔導員既是高等學校教師隊伍也是管理隊伍的組成部分,具有教師和干部的雙重身份,是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組織者、實施者和指導者。因此,建設“雙師型”輔導員隊伍是貫徹、執行國家關于高等教育的相關文件的體現。
2.2 “雙師型”輔導員隊伍建設是學生成才的需要
根據全國教育科學規劃項目“基于大學生需要角度的新時期輔導員工作研究”對10所高校的調研報告,當代大學生最希望能夠從輔導員處得到心理咨詢、職業發展與規劃、學業三個方面的幫助和指導[5]。在對輔導員的職責期望中,幫助和指導分析就業形勢和本專業的就業行情排在首位,心理健康及人際關系的處理排在第二位,排在第三位和第四位的分別是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和解答思想上的疑問。在對輔導員的專業期望調研中,51.9%的大學生期望輔導員的所學專業與自己相近或相同,這說明,他們期望在平時和輔導員的溝通和交流獲得更多的專業方面的指導,而相同或相近的專業背景也使得溝通更加暢通。因此,從學生期望的角度,“雙師型”輔導員更加能夠滿足學生成才和成長的需要。
2.3 “雙師型”輔導員隊伍建設是其自身發展的需要
長期以來,教學和科研被視為高校的核心任務,而思想政治和學生管理被認為是輔助工作,使得輔導員工作缺乏成就感和自豪感,自我定位不清,部分輔導員甚至出現職業倦怠,把輔導員作為職業生涯的過渡和跳板,通過學歷和職稱提升進行轉崗。從而導致輔導員工作不夠深入,輔導員隊伍不夠穩定。為了推動輔導員隊伍的專業化和職業化以適應新形勢下學生工作出現的新的問題,教育部制定了《高等學校輔導員職業能力標準(暫行)》,構建輔導員隊伍能力標準體系,也明確了輔導員的晉升體系。
“雙師型”輔導員隊伍的建設是穩定輔導員隊伍的重大舉措,是強化輔導員隊伍能力與素質的關鍵。同時,它也促使輔導員明確自己的職業目標,合理地進行自身的職業規劃,專心從事自己的本職工作,成為學生工作方面的專家,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3 城市型高校“雙師型”輔導員隊伍建設
成都學院作為城市型高校,利用自身優勢,通過多種渠道大力推進“雙師型”輔導員隊伍的建設,為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保駕護航。
3.1 優化輔導員隊伍的結構
成都學院將輔導員招聘過程中,對候選人員進行分類遴選,將專業、工作經歷、執業資格等列為考核范圍。在分配到各個院系的時候,每個學院均安排具備心理咨詢資格的輔導員,盡可能根據其所學專業和所從事過的行業安排到相關的院系。如將具有中級導游職業資格的人員安排在旅游文化產業學院,將電子專業的人員安排到電子信息工程學院。
3.2 構建輔導員培訓交流平臺
成都學院通過主題講座、分組討論、外出交流參觀、素質拓展、實踐活動等多項種形式,構建了輔導員培訓交流平臺。定期舉行心理健康咨詢、主題班會組織、職業生涯規劃、學風建設、校園安全、集群事件、輿情處理等方面的講座,與東北師范大學等高校進行輔導員交換學習,舉辦素質拓展訓練,有效地提升了輔導員的綜合素質與能力。各學院安排專項經費鼓勵輔導員參與專業相關的培訓,如旅游文化產業學院每年安排輔導員參加中、高級導游員以及咖啡師、調酒師等培訓。
3.3 鼓勵輔導員參加科研和社會實踐
為了提升輔導員的科研和實踐能力,成都學院利用其社會服務平臺,吸納輔導員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和服務企業、社會的科研項目中,并在校基金項目中專門列出輔導員專項,以鼓勵輔導員從事科研工作。目前絕大部分輔導員均參與到統籌城鄉教育研究中心、廉政建設研究研究中心、性社會學與學校性教育研究團隊、學生發展研究團隊等研究平臺中。另外,成都學院緊密聯系地方,由輔導員團隊承接四川省、成都市等政府部門的社會實踐活動。如旅游文化產業學院輔導員團隊承辦四川省文明辦的“美德少年四川行”活動。
4 結論
“雙師型”輔導員隊伍的建設是提升輔導員服務能力,實現輔導員自身價值的重要途徑,也是推動高校輔導員隊伍專業化、職業化的有效渠道。成都學院通過建設“雙師型”輔導員隊伍,為培養滿足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人才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吳光.城市型大學的初步探索[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5):66-69.
[2] 魏圓圓,樊育紅.大力建設“雙師型”輔導員隊伍[J].新西部,2012(17):39-40.
[3] 王國忠.高職院校“雙師型”輔導員隊伍建設芻議[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0(19):94-95.
[4] 謝紅霞.高校“雙師型”輔導員隊伍建設述評[J].淮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4):154-156.
[5] 劉艷坤,朱錦秀,鄒濤.大學生對輔導員的期望狀況調研[J].思想教育研究,2013(1):97-1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