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當前的語文教學中,也曾經為了應付考試而陷入誤區:重視課文內容的理解、分析,忽略了背誦;重視學生語文能力發展的培養,忽視了知識的積累方面。
可幸的是,在新的語文教學大綱中明確提出了語文教學“要重視背誦,背誦要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進行,可以幫助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提高閱讀能力,鍛煉記憶力;還可以幫助學生學習課文中的用詞造句、布局謀篇的方法,培養提高作文能力。”這一要求就充分肯定了背誦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作用,所以,很多的聲情并茂、經典的詩文在九年制義務教育語文教科書中得到了編排,并要求學生背誦。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中,就要求1-6年級學生背誦古今優秀詩文160篇(段),7-9年級學生背誦80篇優秀詩文。實際上,遠不止這個數目,以蘇教版語文課本七年級下冊為例,要求學生背誦的詩文就已經達40篇,這些數字都可以看出背誦訓練在當前語文教學中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其作用有如下兩點:
一、讀書百篇,其義自見
語文學習的規律,基本過程就是朗讀、背誦、理解、寫作。如果沒有背誦這一中間環節,沒有一定量的儲存積累,那么,理解、寫作就變得幾乎不可能。而實際上,背誦是我國傳統的讀書方法,宋代的朱熹就特別強調“自然誦”,他認為“讀書無甚巧妙,只是熟讀。”而怎樣才算是熟讀呢?“熟”須是“十分爛熟”,那么要讀多少遍呢?朱熹也未作規定,只是說:“但百遍時,自是強五十遍時,二百遍時,自是強一百遍時。”那么,也就是要一讀再讀反復讀,直到文章內容了然于心,并達自成背誦的境界,而自然成誦的過程就是不斷體驗名家名篇思想感情的過程,不斷領悟名家名篇語言能力的過程。這一過程,讀者就把書的營養化為自身的血肉,將所知化為所有,使其附著滲透于自己的心理結構中。
二、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還有一種說法“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在我們的語文新課程標準中要求背誦的詩文,既有千古傳誦的名篇,也有典范的現代文。這些詩文,語言規范,用詞準確,文句優美,行文暢達,學生們一經熟讀背誦,把這些豐富的字詞句式、文章結構、行文氣勢等知識儲存在腦海中,在他們平時口頭表達或寫作時,就會自然而然地涌到舌頭或筆尖,使他們的所思所感,逐漸地達到一個全新的境界。因此,只要教師加強對學生的背誦訓練,使學生潛心背誦名篇佳句,這樣不僅可以使學生深刻領會文字的意思,而且可以成就他們“錦心繡口,字字珠璣”的才思。正如著名作家巴金先生說的:“有幾百篇文章爛熟于胸,就好比打仗時有千軍萬馬在身旁,召之即來,揮之即去。”
當然,我們提倡的背誦不是死記硬背,在我們繼承中華民族幾千年的讀書文化的過程中,還是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即在讀書時,既要繼承背誦名家名篇的傳統,又要拋棄古代私塾教學中的死記硬背,如不應出現像魯迅先生的散文名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所描繪的學子們讀書的情形:有念“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齒缺曰狗竇大開”的,有念“上九潛龍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錯厥貢苞茅橘柚”的。連句讀都分不清,其中的意思更不用說理解了,這樣的讀,這樣的背,在我們今天的語文教學中是應該舍棄的,那么,在語文教學中該如何對學生進行背誦訓練呢?
首先,教師應指導學生必須是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來背。但實際教學中,許多學生對背的前提---讀對和理解卻有所忽視。他們往往只是活生生地死記硬背。前面說背誦有助于課文理解,反過來,對課文的理解得透徹,學生背起來才會流暢。為了讓學生背得容易,那么教師在課堂上分析課文時就應該對需要背誦的部分的重要性加以強調,分析時盡量讓其充滿趣味性,并指出文段的規律性來點撥引導。如課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要求學生背的是課文第二段即描寫春夏秋三個季節的百草園的無限趣味。那么,在實際課堂教學中教師就應該重點講解,并讓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力,讓他們想象:百草園春天時的“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夏天時的“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云雀)”;秋天時的“油蛉低唱,蟋蟀彈琴。翻開斷磚來,有蜈蚣、斑蝥”。再列出寫作的順序:先寫“靜物”,再寫“動物”;寫“靜物”由低到高,寫“動物”從高到低。教師這么一引導,不但使學生理解了課文內容,也激發了學生背誦的興趣,學生背起來自然也就不難了。
對現代文如此,對古詩文也一樣,如教師在要求學生背柳宗元的散文名篇《小石潭記》之前,應使學生先理解課文大意,再結合內容分析寫作順序:發現小石潭(聞樂伐取見)——潭中景物(水石樹魚)——小潭源流(溪形岸勢)——小潭氛圍---記下同游者。這樣下來,學生就可以很快根據這一提示把課文背下來,課外稍加鞏固就行了。
其次,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應注意讓學生讀對課文中的字音、句讀、語氣、句調等,如果學生讀得不對,那么即使他們花九牛二虎之力把課文背下來,背熟的也是錯的東西,無益學生知識的學習。
總之,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應該對學生的背誦給予足夠重視,在實際教學中加強背誦教學,使學生更好地認識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從而更好地吸收民族文化智慧,使他們終生受益。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沈偉強 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盛澤第一中學 21522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