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青
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高新技術時代的來臨,我國社會主義建設迫切需要大量的高層次創新人才,基于創新性人才的培養現狀,通過高校產學研合作教育模式進行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進而實現創新性人才的培養,是一種有效的培養模式,具有現實意義的可操作性,該文將從產學研合作教育對人才成長的重要性入手,為通過產學研合作教育培養高層次創新人才進行了積極研究。
關鍵詞:產學研 高層次創新人才 培養 合作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10(b)-0161-02
高層次創新人才是創建創新性國家的前提和基礎,是更好地建設我國社會主義社會的需要,作為以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為使命的高等學校,應認真分析當前人才市場的需求,結合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方針,對新形勢下高層次創新人才培養進行積極研究和實踐,進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等,為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注入新的血液和力量,促進我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不斷發展和完善。
1 產學研合作教育對人才成長的重要作用
近年來,在高層次創新人才的培養方面越來越注重于對產學研合作教育方式的運用,這一合作教育模式的運用有利于培養學生優良的素質及綜合能力等,在這一模式的實施過程中,學校與企業以及科研單位等不同教學環境利用各自在培養人才方面的獨特優勢,結合學校課堂傳授知識教育的進行,為高校學生的學習提供了一種以課堂知識傳授為主,結合生產、科研實踐為一體的教育模式,促進了高校學生的全面發展。在產學研教學模式的運用下,其教學手段和教學內容是圍繞“知識、能力、素質”三者協調發展來進行的,真正體現了培養當代高層次綜合性人才的要求,對于人才的成長促進有著重要的作用。
另外,隨著產學研合作教育模式的展開和應用,學生增加了對所學專業的感性認識,并對于此專業的現狀和發展趨勢有一定的了解和研究,這樣就使學生明白了自己需要具備的知識相應的實踐經驗,所以在后期的實際操作過程中就可以進行有針對性的理論知識學習,使學生的知識結構與能力結構等到積極改善,向更全面發展;在進行疑難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可有針對性地添加創新意識與動手能力方面的實踐和鍛煉,通過這種方式使學生更早地體驗社會環境中的人才競爭,使學生切身感受到緊迫感與責任感,進而不斷地進行自身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的不斷深化和加強,產學研教學模式下的教學,可培養學生勤勉、嚴謹的工作學習態度和團隊的合作精神,所以,產學研合作教育培養出的學生容易被企業聘請錄用,作為企業的儲備仁人才進行企業內部的進一步培養[1]。
產學研合作教育將學校的人才培養擴展到了企業,擴展到了社會,形成了學校、企業、研究機構的三方平臺,對于學校教育與社會脫節的現象進行有針對性的解決,同時也進一步縮小了社會與學校對人才培養的差距,使得學生進入社會后具有一定的競爭力,縮短了學生融入社會的時間。產學研合作教育的實施,為學生的課程學習與社會實踐進行了合理的安排,讓學生所學的內容與所接觸的實踐更貼近于社會現實,成為了當前合作教育的重要實踐形式,更是加快我國經濟增長、促進我國經濟體制轉變的有效形式,推動了我國創新性國家的建設和發展。
2 制約產學研合作教育培養創新性人才的影響因素
2.1 根深蒂固的繼承式教育方式
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過程中,長期形成的繼承性教育方式根深蒂固,阻礙了創新教育的實施和發展,比如一味地進行知識的傳授卻不考慮學生綜合素質提高的需要,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對學生的創新能力方面的培養極其滯后,永遠只為應試教育和升學率服務,致使學生的專業口徑過窄、缺乏綜合、交叉的優勢,并且在教學的實施過程中大多形式化、同步化,課堂設計枯燥乏味、課后指導嚴重匱乏等,不利于學生個性的發展和創新精神的培養。
2.2 合作培養創新型人才的理念尚未成熟
一方面,我國的大部分企業仍處在通過規模擴張提高經濟效益的傳統發展模式中,企業自主創新的愿望不足,仍處于以市場換技術的低水平發展階段,在技術方面存在著“重吸收、輕引進”的慣性,偏向于對直接產值和利潤的追逐,對于創新型人才在企業未來發展中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另一方面,長久以來,我國高校都是以發表論文、成果和獲得政府獎勵為評價導向,學校教師傾向于晉升評級方面的追求,缺乏對市場的關注,對于技術的市場應用方面考慮較少。基于這種現狀,企業和高校不能很好地在價值觀上形成統一和對接,不利于產學研合作教育的開展[2]。
2.3 產學研合作教育模式問題
近幾年教育的發展中,雖引用并實施了產學研合作,但綜合來看效果并不明顯,應有潛力沒有得到充分發揮。隨著對產學研合作模式的研究和實踐,在其合作模式的實施方面主要表現為校企聯合建設研發機構、項目合作聯合攻關以及學科帶頭人和科研骨干的培養等方式,對于產學研合作教育及人才創新培養方面沒有形成一定的重視,并沒有一套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模式進行實踐,不利于實現產學研合作方的共贏和良性循環,阻礙了產學研合作教育培養創新型人才教育方式的進行。
3 產學研合作教育的實踐探究
3.1 制定創新人才專業培養方案
為適應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形勢,培養富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實用性人才,高校應根據教育部《教育部等部門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見》等相關規定,以此為基礎進行面向產學研合作教育下創新人才專業培養方案的制定,并在此過程中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立足當地,面向未來,全面落實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進行厚基礎、強能力、高素質、知識、品格協調發展的綜合性創新人才,并不斷深化高校的教育改革,建立富有特色的創新性人才的培養模式。經過不斷地制定和完善高校的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來滿足市場經濟形勢下的學生發展要求,滿足創新型人才培養課程的教學內容體系以及實踐性教學體系和后續的質量保障體系等,深化以“學生為本”的辦學理念,全心全意為學生的學習和實踐提供方便,方便學生將來走上社會進行更加深入的學習實踐[3]。endprint
3.2 深化教學方法改革
在教育的實施過程中,教學方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好的教學方法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實施產學研合作教育的過程中,應多采用基礎技能訓練法以及綜合設計性實驗、科研訓練法等等來進行學習和實驗,提高學生的研究能力、發揮學生的創新精神,為學生將來進行創新等打下了基礎,更好地推進了高校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工作。
3.3 建設“雙師型”師資團隊
作為提高教學質量的最有力保障,師資團隊的建設對于產學研合作教育的完善進行意義重大,高校應根據學生實際要求和高校課程的需要,建設一支創新能力強并且所傳授知識合理的高素質師資團隊,可以根據高校內部的師資團隊組成了,有步驟地派送具有發展潛能的青年教師或者是骨干教師,奔赴國內外有實力的大學進行進修,進行學術知識的繼續深造,在此過程中,要按照高校教學的需求以及重點突破的項目進行有發展潛力的年輕教師的有序選派學習,在此過程中,也要注意到應以產學研合作教育平臺為基礎,讓部分老師在企業進行掛職,進行第一線的實地考察,對企業的生產工藝等有一定的了解,熟悉企業的運作模式,對所合作企業的企業文化等有一定的了解,繼而更好地參與到項目的研發工作中,進行其工程實踐能力的不斷提高,更好地完善產學研相結合的培養人才模式,經過長時間的師資隊伍建設,要使得高校的教師素質得到全面的提升,高校擁有碩士和博士學位的教師逐漸增多,提升產學研合作教育下“雙師型”教師的數量和素質。
3.4 建立校內外實訓和實習基地
以往的傳統教學只注重課堂教學,注重對基本教學知識的灌輸,對于學生能力培養方面的課程設計過少,對其學生能力的培養主濕度更是不夠,但是產學研合作教育模式則不同,它強調的是培養綜合素質的人才,需要克服傳統高等教育中“重理論、輕實踐”教育所帶來的弊端,在加強高校學子實驗教學的基礎上,加大對學生創新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以廣西師范學院為例,廣西師范學院為更好地實施產學研合作教育,建立了一定數量的校內外實習和實訓基地,比如針對通信工程和電子信息專業所專門建立的學生創新實踐基地,還有面向電子工程系教育專業而專門設立的“教學教具開發實踐基地”等,通過面向不停專業的學生建立不同的實訓實習基地,對學校教學中實驗資源不足問題進行了根本意義上的解決,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為產學研合作教育的進行營造了一個良好的氛圍,以便于學生更好地進行學習;在校外,廣西師范學院積極與產學研合作教育的相關單位進行了深層次的合作,為學生能進行定崗學習提供了保障,更是通過在企業的不斷實習工作,體改了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為學生將來走上社會,進行相關工作積累了寶貴的經驗[4]。
3.5 積極建設產學研研發中心帶
為了更好地適應未來國家建設的需要,當前的高校必須多培養創新型人才,但是縱觀我國高校,創新平臺的建設一直是其軟肋,存在著“小型、分散、自發、重復”等現象,基于此現狀,應對創新體制機制進行必要的突破,將人才、基地以及項目進行捆綁,并在此過程中發揮學科交叉點的優勢,有層次、有組織地進行科研。以上海交大為例,為更好地實施產學研合作教育,上海交大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將紫竹科學園區建設成為了研發中心帶,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國際化的合作,和世界知名跨國公司以其開展產學研結合,進行了高層次創新人才的培養,有很多案例,比如和微軟亞洲研究院的合作,和通用汽車的合作等等,對我國經濟發展中的一些支柱產業形成了良好對接,并經過與通用、福特等跨國公司的研發機構進行的研發機構進行合作,開展了國際產學研結合各的新途徑,豐富了產學研合作教育的內容,拓展了產學研合作教育的實施途徑。
3.6 探索產學研一體化合作教育模式
為更好地推進產學研合作教育,有必要探索產學研一體化合作教育的實施途徑,當前的產學研合作主體之間在進行合作的過程中形成了各類的結構性關系,主要由合作主體的多元化程度以及合作主體的相互關系構成。從近年來的合作模式上可以看出,日本、美國以及我國上海的產學研合作都是經過政府的宏觀指導進行和繼續推進的,這種多元化模式下形成了高校與企業、科研機構、各種中介組織共同組成,進行不同合作主體下的產學研合作模式,在高校進行的創新性人才培養方面,可采用聯合培養人才的方式進行創新性人才的培養和交流,也就是科研機構、大學和合作企業通過設置專項基金,學生進入企業實訓實習、企業人員進入科研機構和大學進行培訓等雙向培養模式進行人才聯合培養與交流,促進企業員工和大學生的共同進步和發展,進而促進產學研各方的知識交流與創新,推進產學研合作教育的更好進行。
4 結語
綜上所述,運用產學研合作教育的方式培養高層次創新型人才是一項極其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高校、企業以及科研機構等的共同參與,應從制定創新人才專業培養方案入手,進行教學方法的深化改革等來進行,基于我國經濟的發展和教育的進步,我們應提倡發展產學研合作教育,進行高層次創新性人才的培養,進而推動我國經濟及教育的綜合發展。
參考文獻
[1] 張旭.產學研合作教育培養創新型藝術管理人才的優勢與模式[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上旬),2014(1):1-7.
[2] 劉蘊.基于產學研合作教育視角下的高校創新人才培養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3(7):272-273.
[3] 楊秀增,肖麗玲,盤世準,等.產學研合作教育培養創新性人才的實踐與探索[J].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3(3):98-100.
[4] 范文靜,李慧,李愛,等.產學研合作教育培養農科應用型人才的研究與實踐[J].科技創新導報,2013(19):137-13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