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玉潔(曲阜師范大學 山東曲阜 273165)
反思性教學,起源于美國教育哲學家杜威(Dewey),也稱作“反思性實踐”。1933年,杜威在《How We Think》一書中提到:反省性思維的概念即實踐者對支持其行動的任何信念和假定性知識做積極、執著和審慎的思考。美國思想家Donald Schon在其著作《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中正式提出了反思性教學。美國著名的學者波斯納(Michalel Posner)提出教師的成長公式為:教師成長=教學過程+反思。
“反思性教學(reflective teaching)”20世紀90年代引入我國,著名熊川武教授編寫了《反思性教學》一書,系統的介紹了反思性教學內涵,反思性教學模型,反思性教學的合理性,反思性教學操作實踐等內容,為國內反思性教學傳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通過熊川武教授關于反思性教學的系統論述,借鑒國外杜威、舍恩等教育家在教育領域對反思性教學內涵的解釋,本文將反思性教學定義為:反思性教學是指教師根據已有的教學理論和經驗,在教學實踐活動過程中通過教學效果反饋,尋求提升教學質量最優化的合理性策略,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教師專業成長的過程。[1]
新課程改革對體育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體育教學已不再是簡單的向學習者傳授運動技術的過程,進一步融入了情感教育、人格全面發展的因素。在緊張的學習氛圍下,參與體育運動也成為學生之間進行合作、交流的唯一課外途徑。而這一課外途徑,也成為培養學生自信心、人際交流能力和情感價值觀的重要途徑,同時也對體育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反思型體育教師是對經驗型教師的超越,是體育教師進行自我審視、自我總結和自我提高的學習過程。反思型體育教師與經驗型體育教師的區別,主要反映在以下幾個方面。
(1)教育理念方面,反思型體育教師對于先進的教學理念善于汲取,有活躍的思維,對于把自己的教學經驗升華為理論很善于,結合對應的實踐來思考理論。而經驗型的體育教師,對于理論不敢提出自己的意見,比較保守,對于創新理論就更不用說了。
(2)學生觀方面,反思型體育教師,把自己放到和學生同等的地位來參與學生的學習,注重民主和學生的主體地位,對于未知的領域可以與學生一起探索。而經驗型的教師,單向的注重自己的主體地位,以自己的方式對學生進行灌溉式的教學,師生之間缺乏溝通和交流,學生的主體地位也被忽視。
(3)教學方法方面,反思型體育教師對于不同學生給予不同的教育,對于現代化的教育技術能夠熟練的運用,善于啟發學生的思維,使得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激發,創造能力得到培養。而經驗型體育教師采用的仍舊是灌輸為主的教學,方法死板,沒有創新,這種缺乏生機的課堂也就無法培養學生的個性。[2]
反思性教學理論要求教師從自身情況著手,對教學反饋效果進行系統全面的分析,對自己的教學過程進行全面的剖析。這不僅要求了體育教師應該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淵博的相關理論知識和高尚的情操,還應具有較強的責任感和謙虛的反思學習態度。
培養體育教師的責任感。教師具有其特殊的職業道德,教書育人、愛崗敬業、為人師表,需要個人修養,形成道德觀念、價值標準,進而落實為實踐。這與反思性教學理念不謀而合。體育教師要想真正實踐反思性教學,就必須以責任心為保證,沒有強烈的責任心就沒有問題意識,也就談不上反思解決問題,優化教學。
培養體育教師的教學實踐能力。反思性教學研究具有強烈的行動研究色彩。反思性教學的特點就是在做中學和做中發現問題。雖然經驗性教學遭到新課程改革的反對,但就國內學者研究來看,反思性教學與經驗性教學是對立統一的,并非相對立,籠統地說,反思性教學是在經驗性教學的操作過程中更多的加入了問題意識,通過教學和實踐情況,對教學活動進行反饋。
塑造體育教師健全的人格。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短短幾字便概括了反思的意義。反思性教學立足于人對自身認知的認知,反思教學中教師學生兩個主體,同時又借助于同群體的交流提高教學質量,有助于社會中的人的發展。[3]
學生與外界交流溝通的過程,是促進其身心全面發展的最佳時機。體育教師的反思性教學,有利于提高學生運動能力,增強身體素質,培養良好的交流能力和高尚的情感價值觀。
提高學生的運動技能。教師的反思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取得顯著的教學效果。學生通過課堂練習,習得正確的運動技能并積極進行練習,有利于培養終身體育的運動意識,從而促進了學生的身體機能發育,增強身體素質。
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體育教學過程中,一些教學方法如小群體學習法和問題探究法的運用,使學生自發組成小組,積極探討、大膽嘗試,學會了同他人交流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高尚的情感價值觀。在體育學習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合作交流,可以培養學生助人為樂、團結協作和勇于擔當的良好品德。
反思性教學使體育教師成為學習者,為體育教師的專業能力的持續發展提供了可能。所謂教師的自我教育,是指作為教師個人,自己對自己的教育。自我教育的過程,是自我認識,自我改造的過程,教師的自我教育隨著教師自我意識的發展而發展。反思性教學實踐的過程,是教師對自己教學行為和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改進自己的教學實踐,使教學實踐更加合理性。
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并結合自己的教學能力和學校教學環境的設施器材,深入分析教學對象的身體、心理特點,刻苦專研教學過程中的重難點,選取適宜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注重學生各項能力的全面提高,并對教學反饋結果進行具體深入的分析,尋求缺點與不足,積極思考教學的各個環節并提出相應的改善措施,形成習慣性、經常性反思改正的教學態度。
體育教學的過程不僅僅是向學生傳授運動技能,同時也包含了與體育相交叉的各個學科的內容。體育教師與學生相處的過程中,要具備較強的教育學、心理學的知識,充分了解學生的個性特征和心理活動傾向才能更好地把握課堂;在運動過程的講解中,運用運動生物力學、運動美學、運動生理學和運動生物力學,對講授的技術要領進行充分的剖析和正確的示范;在處理學生運動損傷上,擁有扎實的運動醫學和運動保健學知識,及時對學生進行救治等。體育教師經常進行自我反思,反省自己是否具有這些能力,不斷學習相關知識,進一步拓寬自己的知識層面。
課前反思。備課是開展教學活動的第一環節,也是課前必須的準備活動。備教材、備學生是其主要的兩個方面。在備課過程中,教師應對教材逐字審讀,力求深刻理解教材;在編寫教案時,用詞要準確;通過聽課、觀看教學實錄進一步理解教材,結合以往的教學經驗制定適宜的教學目標,反省先前的教學過程中還存在哪些問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制定詳細的解決方案。
課中反思。學生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在實際教學活動中,學生的活動相比原來“填鴨式”教學,增加了很多不可預測性。當有一些意料之外的事情發生時,要求教師能夠快速做出合適有效的反應。這對教師的專業能力和應變能力有很高的要求。
課后反思。實施完課堂教學后,教師應該對自己的這一節課做一個全面的回顧與反思。課后反思的表現形式有多種,反思日志是其中的一種。教師在課后積極思考自己課堂設計是否得當,教學方法是否正確,重點、難點的突破是否達到預定目標,或對教學過程中出現的一些異常現象進行的思考分析及對教材內容組織做一個簡單小結,寫在教案末尾。
此外,教師可以通過與同事交流、相互觀摩教學、網絡學習、集體備課、學生反思意見反饋等方面,積極的進行教學反思,從而促進自己專業能力的不斷發展。
[1]熊川武.反思性教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38.
[2]楊晰.從被動到主動:淺析經驗型教師向反思型教師的形象轉變[J].現代教育科學,2012(1).
[3]張麗麗,馬志和,董宏偉,等.高校體育教師專業發展的影響因素及對策研究[J].浙江體育科學,2009(5):44-46,66.
[4]劉靜平.反思性外語教學與教師專業發展[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11,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