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淵 沈建華
(上海師范大學體育學院 上海 200234)
自改革開放以來,上海作為國際大都市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隨著經濟、文化的不斷發展,已成為中國經濟的龍頭,國際經濟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目前擁有2300萬人口的中國第一大城市,培養什么樣的人才、怎樣培養人才是教育最為關切的問題。強國必先強民,強民必先強身。因此,學校體育作為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合理地發揮其角色功能則顯得尤為重要。在海派文化的熏陶下,學校體育如何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海派學校體育現代化模式,是值得關注的議題。針對體育與健身課程所面臨的問題進行分析和診斷,避免上海學校體育走彎路、走錯路。
(1)文獻資料法:利用中國期刊網查閱大量有關海派文化與上海學校體育發展歷史和現狀,進行相關研究與分析。
(2)邏輯推理法:運用歸納與演繹手段,結合海派文化背景下體育與健身課程與學校體育現狀及不足進行研究與分析。
(3)專家訪談法:對相關從事學校體育研究的專家、學者進行調查訪問,了解學校體育開展現狀及發展史,為課題研究提高依據。
近年來上海中小學已基本落實“三課、兩操、兩活動”的方針政策,滿足“每天鍛煉一小時”方案的要求。但經調查發現,部分中小學存在場地器材資源局限,體育課被其它課程占用等情況。課外校外的體育活動與身體鍛煉不足,缺乏“大課程觀”。課程的開放性應貫徹到課外、校外、社區、家庭體育活動等多個層次之中,充分通過體育課堂教學、大課間活動、課外體育活動、校外遠足、春游、秋游、夏令營、冬令營等多種途徑,給學生更多身體鍛煉的機會,提高學生健康素質。因此,應當積極響應“每天鍛煉一小時,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輩子”的時代口號,保質保量的落實好“每天鍛煉一小時”這一重大舉措。
課程的教學目標呈現多元化趨勢,旨在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綜合性人才。課程的實用化、生活化和綜合化程度不高。不能過份強度競技成績,而忽視了體育運動的人文價值和健身價值。以學生為主體,以“健康第一”指導思想作為基本出發點,結合學校現有的教學資源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培養學生體育興趣并鼓勵鍛煉。評價方面,對學生個體差異、個人價值和學生自我滿足的評價有待加強。對教師應當不局限于課堂教學評價,應將教師的業務素養、綜合能力全面的考慮在內。
經調查發現,健身功能在課程實施過程中仍需高度重視。伴隨升學壓力,應試教育使得部分學生與教師對體育的熱情和初衷發生偏離。中小學生體質健康水平下降,如肥胖、近視和心血管系統疾病少年化等諸多問題。有些民辦國際學校,有效仿歐、美、日學校體育的相關管理制度、課程設置、教學模式等,弘揚了海派文化的特點,實事求是,吸納先進科學的課堂教學與新型理念。將體育必修大綱與課外體育活動緊密捆綁,如美國具有代表性的西登托普競技教學模式、湯姆邁肯茲的SPARK教學模式、海爾森的社會責任模式、學科聯合模式等。在課余體育鍛煉中,應當繼續保留和發揚老上海傳統特色的民俗體育運動和休閑體育事業,應結合學情、市情、時情,不拋棄傳統學校體育中所傳承下來的精華。此外,學生通常是在社區或家長的陪同下進行體育鍛煉,不僅能提高健身意識,而且樹立了較好的鍛煉習慣,推動了全民健身的蓬勃發展。
胡錦濤指出:文明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客觀現實,是進步的重要動力。創建海派文化的品牌,搭建文化傳播的平臺,需要“海納百川,兼容并蓄;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過程。海派文化具有開放性、多元性、揚棄性與創造性的特點。體育與健身課程的發展也吸納了這些特點,并將其融入其中。具體表現為:(1)體育的理念宗旨方面:從傳統的增強體質,競技體育振奮國人精神提高國際地位,轉變為以人為本,健康第一,素質教育,終身體育觀。(2)體育與健身課程目標方面:在于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綜合性人才;提高中小學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為社會主義事業發展培養接班人;強大我國運動員后備人才儲備,為競技體育服務;科學地學習運用體育知識技能,合理解決社會生活問題,樹立正確的終身體育觀。(3)體育教學目標方面:從傳統的重視三基,轉變為五個領域的目標,包括知識技能、身體素質、心理健康、情感取向與社會適應等。(4)課程形式方面:從原僅有的體育課轉變為轉變為“三課、兩操、兩活動”,同時還增加了各種項目的俱樂部、興趣班和課外校外活動。(5)教學方式方面:在傳統的教與學、教與練方式基礎上,通過師生互動,加強師生交流,融入了一系列新的現代化元素,包括場地、道具、多媒體的廣泛運用,營造出注重學生情感心理與社會適應能力的現代化課堂。(6)評價方面:打破了原有的只注重目標性評價,將目標評價、過程評價、師生互評有機結合,采用定量與定性相結合、主客觀評價相結合、自評和它評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及時反饋。
目前上海部分中小學存在這樣的現象:一流的市重點、區重點名校,對學生的畢業考、中考、高考中的體育達標考核十分重視。出現了很多各項體育特色學校,是海派文化下學校體育發展的趨勢之一。若干民辦、國際學校數量越來越多,規模也越來越大,許多國際學校和教育培訓機構具有很好的發展前景。公辦學校與民辦學校相互取其精華,共同發展完善海派學校體育。
如今周邊地區及海外人口大量涌入,居民生活水平日益增高,日常體育鍛煉的人口越來越多。但青少年體質健康水平下降問題顯得尤為嚴重。青少年缺乏吃苦耐勞和積極創新精神,家長在課余時間追求高雅藝術類興趣特長的學習居多,日常的體育鍛煉不足。1999年第二期課程改革以后,體育與健身課程強調以人為本,健康第一,素質教育,終身體育的思想逐漸呈現在上海學校體育課堂之中,改變了傳統的“灌輸式”教學和“放羊式”教學,確立了學生在體育教學中的主體地位,這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但體育教師數量不足,師資水平不高,職業待遇地位低下問題仍然存在。校方以“健康第一、安全第一”的思想理念為主導,學生運動負荷和練習密度以及單位時間內運動量在實際落實過程中不能達到鍛煉體能和促進心血管系統發展的標準。此外市區存在較多的“弄堂學校”,因場地拮據,學生體育活動的空間非常狹小,更易引發校園安全事故。
(1)正確看待海派文化,樹立合理的海派文化價值觀,理性辯證地將其先進性、多元性與揚棄性特點貫徹到學校體育工作中,正確認識體育與健身課程定位與“大課程觀”。
(2)把握學校體育事業宗旨,構建以身體活動為核心的學校“健康管理”模式,是樹立“健康第一”思想的具體體現,也是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終身健康意識的良好載體。
(3)深化高校體育院系教學改革,從源頭上保證體育教師的整體素質。改善學校體育教師錄用制度,加強后備體育教師團隊力量;科學合理持續地提高體育教師的知識素養,加強職后培訓學術研究,改善體育教師地位與待遇。
(4)激發青少年體育運動的動機興趣,把“快樂體育”、“陽光體育”的元素融入到課堂教學中去,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改善體質健康水平下降現狀,重視課余體育運動的地位與作用。
(5)立足于新課標和體育與健身課程評價體系,著眼于“三維健康觀”和“五個領域目標”,發展身體,增強體質,重視三基。同時,加強體育隱性課程的開發和探究性學習,這也是是素質教育的本質要求。
[1]賴天德.中國學校體育改革評述[C].賴天德評論文選集,2007.
[2]沈建華,時維金,齊彬,等.改革開放以來上海學校體育發展的突破點與思考[J].體育科研,2012,33(4).
[3]曹可強.淺析上海市《體育與健身》課程理念與特征[J].體育科研,2005,26(1).
[4]丁曉昌,王正倫.學校體育現代化理論構建與實踐探索[R].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教育部,2008.
[5]蔡皓.上海市中小學體育與健身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分析[J].體育學刊,2009,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