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梅
【摘 要】隨著國際交流的增加以及大量跨國公司和集團的出現,英語越發顯得格外重要。我國中小學就開始進行英語的教育,很多老師開始關心如何提高英語課堂教學給予了很大的關注。在如今倡導“以生為本,因材施教”的社會,要實現這一目標,分層教學是有效的途徑。分層教學符合學生的實際,容易激發學生的上進心,提高教學效果。本文首先解釋了分層教學的概念以及原因,接著闡述了初中英語進行分層教學的策略方法。
【關鍵詞】分層教學;初中英語;應用
傳統的英語小學是采用滿堂灌的方法,但是,由于學生的英語水平的參差不齊,采用一刀切的方法,一節課下來就會使得有一些學生無法得以消化,很難達到教學的目的。分層教學體現了面向學生、面向不同層次的學生一種教學手段。
一、分層教學的概念以及原因
分層教學是根據大綱的要求,針對不同類型的學生的接受能力,設計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提出不同層次的學習要求,給予不同層次的輔導,進行不同層次的檢測,從而使各類學生分別在各自的起點上選擇不同的速度,來獲取數量、層次不同的知識信息,屬于一種現代的教學模式,特別適合個體差異的一種教學組織形式。
研究表明,隨著普及義務教育的發展,初中要廢除考試選擇,加上改革開放逐漸引起人口流動、家庭背景差異問題,也許今后的學校中個別差異問題會比過去更加突出,分層教學將有研究的必要性。
二、進行初中英語分層教學的策略
1.根據學生的能力,進行分層
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學習能力、學習速度和接受能力,將學生分成三個層次:A為優等生,基礎知識扎實,對英語學習有濃厚的興趣,有良好的學習習慣,語言表達能力較強,反應敏銳,接受能力也較強。B為中等生,對英語學習有興趣,學習成績一般或者不太穩定,有的比較聰明但是不夠努力,有的認真刻苦,但是學習方法不太對頭,學習過程中,部分學生可以自學達到目標。C為困難生,英語學習成績落后,基礎知識差,語言表達能力不強,學習習慣有待改善,掌握語言知識的速度慢,智力活動消極,不善于思考。老師根據每一層次學生的具體情況確定相應的教學目標,選擇不同的教材,制定出相應的教學計劃。
2.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不同層次的教學方法
在課堂教學中,老師要根據學生的接受理解能力采用分層的教學方法,主要包括分層設計課前預習、分層設計課堂教學、分層設計課后任務等。課前預習分層設計是說學生有針對性地學習,了解課文側重點,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例如:牛津初中英語8A Unit 1friends中Reading中提供了有關朋友的三段素材。對于C層學生來說要求能夠整理出描述人物外貌、個性的形容詞如tall、kind等;B層要求在預習中整理描寫外貌、個性的短語如short hair、poor eyesight等;A層要求能談論自己的朋友如外貌、性格等。每個文章的體裁不一樣,結構也不同,這就需要老師根據學生的層次進行設計。課堂教學分層設計是指采用多樣化的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注重新課導入,激發學生興趣,課后讓學生根據不同的要求,結合自己的能力選擇不同的任務來完成。
3.采用輔導分層,分層的評價
由于課堂時間有限,有些學生無法在課堂上消化所有問題,應加強分層輔導。充分利用第八節課的時間對各個層次的學生進行查漏補缺、方法指導。對于A層學生注重知識之間的聯系和區別以及思路分,并提供課外的思考題,B層學生重在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C層學生重在最基本的知識點的掌握和基本題型的解決,多給予鼓勵。除了個別的輔導外,組織學生開展互幫互助學習小組,使小組學生優化,從而達到學生之間的學習效果的最大。
傳統的評價方法是用統一的標準衡量全體學生,這往往使哪些沒有能力達到標準的孩子因為一次次的失敗產生自卑,失去學習的自信,從而失去對于英語的學習,而分層評價,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促使他們向更高層次的目標邁進。例如:對于C層的學生,如果90分為優秀,那么對于這類學生,只要他們達到60就可以加以表揚,例如:Well done!You can do it better等。對于每一周的檢測的時候,每一層都有自己的第一、二、三名,對于不同層次的學生都進行嘉獎,并且通過短信告知學生家長,讓家長一起分享學生的進步,這樣促使學生不斷的奮斗,獲得最佳的學習效果。
三、結束語
總而言之,分層教學體現的是以學生為本,一切為了學生。分層教學的方法能夠提高各個層次的學生,使他們在各自獲得成就感。這種教學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很長時間為之去奮斗,初中英語老師要根據每一堂課的教學活動,制定出不同層次的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英語成績。
【參考文獻】
[1]費兆彩.論初中英語分層教學[J].學科教育,2007(6):79-80
[2]石滿臣.對初中英語分層教學的研究[J].教育科學,2013(8):93-93
[3]劉豐憲.初中英語分層教學之我見[J].外語,2012(10):158-159
[4]艾玉芹.初中英語課堂分層教學的嘗試[J].文科教學探索,2011(5):41-42
(作者單位:南京曉莊學院附屬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