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金花
(運城職業技術學院 山西運城 044000)
高職院校是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基地。高職學生應具有勝任崗位的技能、相適應的知識和適應社會發展的素質。體育課程的建設是否符合高技能人才培養目標,關系到人才綜合素質的提高。因此,高職體育教育更多的應體現高等職業教育的特點,在提升學生身體素質、養成終身體育技能的同時,有針對性的發展學生今后職業所需的特定身體素質與心理品質。
職業崗位導向作為高職院校區別普通高校的一個重要方面,高職院校在培養人才時更注重強調課程設置與現實崗位的對接,同時也強調學生崗位技術與能力的獲得,在這樣的前提下,高職院校更需要重新審視每類課程的學科目標與人才培養目標之間的關系,但在實際情況中,高職院校并沒有重視這類審視工作,相反,大多數高職院校體育課程一直沿用普通高等學校的課程體系,致使職業院校體育教學的培養目標模糊[1],沒有形成符合自身辦學目標的課程體系。
目前來看,高職院校的體育課程雖然已經進入了重新探索時期,但基本上還僅僅處于探討和極少數院校實施階段,并沒有形成明確的文件供高職院校參考,大多數高職院校體育教學并沒有把職業崗位導向納入課程教學中。
目前,大多數高職院校師資配備不足,體育教師工作負荷強度較大,且男、女體育教師比例嚴重失調,體育教師的職稱和學歷結構總體配備不合理,教師隊伍中高學歷、高職稱教師所占比例嚴重偏低,部分高職教師知識陳舊、觀念保守,阻礙了體育課程教學改革和發展。
高職院校中大多數學校體育場館不能滿足正常體育教學和開展課外體育活動的需要,體育館年久失修,設施簡陋,教學環境較差,特別是雨天開展體育活動的場館太少,挫傷了學生鍛煉的積極性,影響了學校體育課程目標的實現[2]。
當前我國職業院校都是針對學生所學的專業及畢業后從事的崗位需求開設相應的教學和崗位培訓。職業崗位導向大都集中體現在專業課程設置和實訓上,學生具備技術性、適用性、實用性的能力是職業院校實現人才培養的目標。高職院校的學生畢業后為了更好更快地融入社會,適應崗位能力的要求,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提升自己,這些都是職業教育賦予學生職業特性的重要特征。
高職院校體育教學也應當把“職業崗位導向”融入到課堂教學中,為學生的學習和日后的工作服務。但就目前高職院校體育課程開設的情況來看,體育教學并沒有體現出職業崗位導向的內容。
大多數高職院校的教學內容主要集中在田徑、籃球、排球、乒乓球、足球、羽毛球、健美操等,一年級以基礎體育課(田徑)為主,考試測試項目有50米,800米(女),1000米(男),立定跳遠;二年級開設選修課,內容有籃球、排球、乒乓球、武術、羽毛球、體操、足球、健美操、體育舞蹈等項目;三年級只在上半學期開設體育課,內容一般和二年級開設內容大同小異。由此可見,高職院校體育課程的內容與本科院校開設的體育課程內容無太大差別,高職院校沒有考慮專業崗位對身體素質的要求,特別是一些崗位的特殊要求,如文秘、會計等專業對形體的要求,機電專業對四肢力量素質的要求等等。
高職院校的體育教師數量較少,授課班級學生人數較多,體育教學效果不明顯。另外,體育教師的教學方法一般還是沿用大班授課的組織形式,采用講解法、示范法和練習法為主。因此,高職院校體育課程的學時往往萎縮,達不到國家的相關規定。
目前高職院校體育教學評價,更多的還是注重對學生動作技能的評定,學期末考核的都是學生本學期所學的教學內容,換句話說,也就是“練什么,考什么”。忽視了對學生學習態度、習慣養成、情感、合作、適應等方面的評定,考核的方法、標準都還缺乏研究,這樣的教學評價體系已經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對高職院校體育教學評價方式的改革迫在眉睫。
具有較強的職業崗位勝任能力是學生踏入社會在職場上立足并取得成功的前提。高職教育的目的是培養“高技能”人才,因此,大多數高職院校都是通過專業課程改革、校企合作、校內外實訓等途徑來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但對于培養學生的社會能力則很少涉及,而體育教學則很大程度上能與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相結合,突出高職體育教育的職業特色,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有針對地強化職業崗位所需的身體素質和能力,為學生今后的就業提高更大保障。
2.2.1 高職體育課程內容設計
目前,大多數高職院校開設的體育課程內容都是必修課和選修課兩門課程。在此,編者提議加入職業體能課程內容。必修課內容選擇以發展學生體育能力為核心,使學生養成身體鍛煉的習慣,逐漸培養學生形成終身體育的意識。以開設兩年體育課程為例,一年級開設必修課。選修課內容則可以根據教師專業情況、學生興趣愛好、個性發展的需要而設計,主要目的是以提高學生的自我鍛煉能力和興趣為主。可選在二年級第1學期開設選修課。職業體能課程內容的開設以學生所學專業對應的工作崗位對身體要求為出發點,設置課程內容體系可選在二年級第2學期開設。
2.2.2 職業體能課程內容的選擇與設計
開設職業體能課程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提高學生所學專業對應工作崗位的身體素質,提高工作能力。例如,在市場營銷、會計統計與核算等靜態坐姿類的專業開設形體課、健美操、體育舞蹈等課程,塑造學生良好形象、培養其氣質。在數控操作、模具制造等車間操作類專業開設力量訓練的課程[3]。同時,也可以開展一些利于培養學生團結協作、遵守規則精神的球類運動。具體鍛煉內容,見表1。
2.3.1 拓展師資,提升教學質量
職業體能課程不同于傳統體育課程,對教師的綜合素質要求較高。高職院校應鼓勵和安排教師多參加教學方面的培訓和訓練工作,提升教師綜合素質和能力。體育教師自身也要積極進取,不斷學習多種運動技能,滿足運動項目不斷更新的需要。教師只有不斷鉆研,挖掘出各職業崗位所需的身體關鍵部位的身體素養和職業素養,利用學校現有體育資源,實現體育培養“準職業人”的職業綜合能力。
2.3.2 增加資金投入,改善體育教學設施
高職院校應當加大經費投入,并按照教育部發布的“普通高等學校體育場館設施、器材配備目錄”及有關規定進行規劃和建設,創造條件滿足體育課程的實際需要。學校應根據體育教學的需要成立體育專項經費,專款專用。體育場館、器材的使用可以適當的延長使用時間,提高體育教學設施的利用率。
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改變“老三樣”的教學方法,充分發揮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作用,創造開放、寬松的教學環境,營造主動、活潑的學習氛圍,師生之間多一些交流和互動,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和學習興趣,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創造性,體育教師也應注重學生學習動作的方式方法,讓學生自主的完成動作,提高學生的自學、自練能力。
體育課程的評價要做到客觀評價和主觀評價相結合,終結性評價和過程性評價相結合,絕對評價與相對評價的結合,實現由單一評價內容向多元內容評價的轉變。
高職院校體育課程存在的主要問題是:體育課程目標設立未能考慮高職人才培養特色;體育課程軟、硬件資源缺乏;體育課程職業特征不明顯;體育課程評價方式單一。根據以上問題,提出了高職院校體育職業體能課程改革的想法。職業體能課程改革是高職體育課程改革的創新舉措。職業體能課程是按照崗位能力需求特征設置的,優化了傳統體育課程結構和內容,以發展學生職業能力為主線,突出職業性、強調實用性。職業體能課程在高職院校大范圍的推廣和實施將會是一條很漫長的道路。
[1]王玉獷.高職院校體育課程教學改革與發展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28(7):960-961.
[2]周強猛.高職院校體育課程改革的思考[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3):24-25.
[3]張平波.對高職院校體育課程建設改革的思考[J].新課程研究(職業教育),2008(12):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