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志鵬
(上饒師范學院 江西上饒 334001)
試析社會體育和學校體育的銜接策略①
章志鵬
(上饒師范學院 江西上饒 334001)
現階段我國社會體育事業在發展中存在體育場館設施嚴重不足的現象,很多地方的社會體育指導人員存在技術等級結構普遍偏低的問題,而學校體育事業在發展過程中由于受到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使其體育場館設施使用效率低、學生缺乏體育興趣,這對實現我國的終身體育事業發展帶來諸多不利因素。因此,我國體育事業在發展中要促進社會體育和學校體育兩者之間的銜接,這對實現我國廣大人民群眾的終身體育事業有著重要意義。該文基于終身體育角度對社會體育和學校體育的銜接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
學校體育 社會體育 終身體育 銜接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在新時期的高速發展,廣大人民群眾的社會物質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這也使人們在社會中的生活方式也隨之發生了日新月異的改變,這也為我國體育事業在新時期的良性發展創造了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但是,在審視我國社會體育事業發展的全過程中我們可以發現很多問題,并且學校體育在教育改革之后依舊存在很多弊端。鑒于社會體育與學校體育兩者都是終身體育的重要組成,通過研究社會體育和學校體育在發展中的良性互動與互補,通過促進社會體育與學校體育兩者之間的銜接,這對實現我國體育事業的可持續發展戰略有著重要意義。
雖然我國政府在新時期工作中提出了終身體育事業建設,但是由于社會體育事業建設中存在很多弊端,導致社會體育事業發展的整體情況依舊不容樂觀,并且其在發展中也開始暴露出很多實質性問題,例如,社會體育人口結構嚴重失衡、體育場館設施嚴重匱乏、社會體育指導員嚴重匱乏等,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國社會體育事業的良性發展。我國社會體育的發展必須注重社會人口的參與度,在以往的文獻資料中我們可以發現,社會體育人口的男女比例嚴重失衡,在經過十余年的發展歷程后這一現象依舊存在,這也是我國各地區發展社會體育事業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在2008年有關我國社會體育人口的社會研究調查中可以發現,26~45歲的中青年群體的社會體育參與度有了明顯下降,而且這一趨勢在近年來也未得到明顯改善,中青年對社會體育的參與度會直接影響到社會體育的可持續發展戰略。雖然我國各地方政府開始加大了對社會體育基礎設施建設的力度,但是通過有關研究文獻我們可以發現,體育場館設施缺失是限制社會體育事業發展的主要因素,部分經濟欠發達地區尚未建有標準的體育場館,而且這一問題在我國很多地區都明顯存在。社會體育指導員是我國各地區大力發展社會體育事業的重要基石,但是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建設依舊無法滿足其發展要求,部分地區為了擴大體育指導員隊伍開始放寬招聘政策,這也導致一大批技術水平及素質水平較差的人員進入隊伍中,這不僅嚴重影響了社會體育指導員在社會體育事業發展中的良性作用,同時也對我國各地區社會體育事業發展帶來了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
新一輪課程改革要求初級教育、中等教育以及高等教育要注重體育事業,不應該將我國學校體育事業的建設只放在專業體育院校身上,而是要通過義務教育來培養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讓不同階段的學生可以積極參與到學校體育事業建設中,這樣才能實現中華民族體育事業在新時期的崛起與騰飛。但是,由于我國教育體系長期受到傳統的應試教育影響,導致大部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與體育嚴重脫節,其主要表現在學校體育課程時間設置較少,學生對體育活動缺乏興趣,各學科教師認為體育教學沒有任何作用及意義,導致大部分學生嚴重缺乏體育運動的態度、習慣、能力,這也是我國終身體育事業建設受到影響的主要原因。我國學校體育事業在發展中逐漸暴露出一系列問題,例如,終結性體育教育現象普遍、體育場館設施使用率偏低等,這些問題直接導致我國終身體育目標收效甚微,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說明了學校體育事業發展中,缺乏對學生終身體育習慣和體育興趣等方面的培養,這也是導致我國社會體育事業在發展中出現人口結構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根據調查發現,我國各地方的體育場館設施大部分都在學校,大部分各類各級學校在發展中基本建設有較為完善的體育基礎設施,但是出于對學生學習與人身安全等方面的考慮,絕大部分體育場館設施在運行管理中都以封閉式管理為主,這便導致我國學校體育場館設施的使用效率普遍偏低。
3.1 意識銜接
無論是學校體育事業建設,還是社會體育事業建設,其最終目的都是實現我國人民的終身體育事業建設,從而在新時期有力地推動我國向體育強國邁進,因此,在實現社會體育和學校體育銜接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充分利用終身體育意識來實現這一目的。針對在校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培養,我們要從現實和長遠的角度出發,并要在體育教學改革的帶動下徹底打破“應試體育”和“課程體育”這兩種意識形態,在教師的引導下可以使學生將終身體育意識與終身體育運動的行為相結合,并通過注重體育知識向情感和行為等方向轉化,堅持體育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的基本原則,這樣才能有效激發學生對體育運動的興趣及參與熱情,并要積極利用感性活動對培養學生體育情感和意向的優勢。社會體育事業建設中加強人們的終身體育意識,可以從廣大人民群眾對健康生活需求的角度著手,利用生活中終身體育的優勢點、成功案例,或體育運用成功人士的現身說法等渠道,通過這種利于人們容易接受的方式對終身體育意識進行宣傳,這對實現社會體育和學校體育意識上的銜接有著重要意義。
3.2 實踐銜接
社會體育和學校體育在實踐上的高度獨立,是影響終身體育事業建設成效的主要原因。由于社會體育實踐和學校體育實踐嚴重缺乏信息或能量上的交換,導致兩者在終身體育事業發展中難以達成協調和默契,其主要體現在學生進入社會后便中斷體育運動,這也是造成我國社會體育人口結構嚴重失衡的主要原因。家庭體育和體育俱樂部是實現社會體育與學校體育實踐銜接的主要方法。體育俱樂部是將社會體育和學校體育在實踐上進行交融的主要平臺,不僅對培養學生的自主體育運動能力和習慣有著重要作用,同時也可以幫助學生在體育實踐中獲取更多的社會體育經驗,這對實現社會體育和學校體育在新時期的銜接有著重要意義。而家庭體育是學生從事社會體育活動的主要場所,可以將其作為學校體育和社會體育的銜接點,這不僅對培養學生的體育意識、技能以及習慣有著重要作用,更可以通過家庭體育來輻射其他家庭成員,使更多的人可以在其影響下加入到社會體育事業建設中,對實現社會體育和學校體育的快速融合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3.3 能力銜接
體育能力是終身體育事業中的核心因素,其不僅會對人們的體育實踐活動有著穩定調解作用,更會直接操作人們在從事體育運動過程中的個人行為,因此,通過體育能力的銜接可以有效加快社會體育和學校體育的融合,同時也是人們實現終身體育的一個有效途徑。體育能力根據其作用可以劃分為社會體育能力和個體體育能力,而我國的教育階段使學生形成個體體育能力的主要基礎。雖然很多人在社會中依舊可以有效形成個體體育能力,但是這并不適應我國社會體育事業發展,因此,社會體育和學校體育在銜接過程中,必須將體育能力的銜接作為一項重點內容。學校在加強學生體育能力培養的同時要注重其社會體育能力,尤其是我國高等體育院校要將社會體育管理及社會心理學作為重點課程,這樣不僅可以更好地促進社會體育能力和個體體育能力的銜接,同時也對擴大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有著重要作用。
3.4 資源銜接
學校體育場館設施過盛、社會體育場館設施匱乏,這是我國體育事業在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在新時期若想實現社會體育與學校體育之間的高度銜接,首先要確保兩者之間可以實現體育場館設施等資源的銜接,這是因為,打破學校體育場館設施封閉式管理的格局,是實現社會體育資源與學校體育資源銜接的必然舉措。我國教育體系在新時期發展中將打破“應試教育”格局作為主要工作內容,這便要求各類學校在發展中要對觀念進行改變,而將學校體育資源屬于公共設施的觀念深入到人們心中,這樣不僅可以使學校徹底打破對體育場館設施的傳統觀念,同時也可以使其在發展中逐漸建立起服務社會的理念,這對實現社會體育資源與學校體育資源的銜接有著重要作用。
我國終身體育事業在發展中無法脫離社會體育與學校體育的銜接,不僅要將二者物質層面的銜接作為主要內容,更要在意識、精神等方面實現二者的有效銜接,并且要全社會都參與到這一個偉大的社會系統工程中,并積極參與到終身體育事業建設中,這樣才能使我國在新時期向著體育強國的道路更近一步。
[1]王麗霞,楊勇源.社會體育與學校體育良性互動發展的研究[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07,15(7):118-120.
[2]許貴福.我國城市學校體育場地開放現狀與發展對策研究[J].體育與科學,2011(6):110-114.
[3]李新科.學校體育和社會體育銜接策略探討[J].玉林師范學院學報,2013,34(5):93-98.
G807.4
A
2095-2813(2014)12(a)-0151-02
章志鵬(1982—)男,漢族,廣東人,上饒師范學院助教,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會及學校體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