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言偉 陳寶玲
(華南師范大學 廣東廣州 510006)
隨著現代奧林匹克運動的發展和進步,人們為在奧運會、世錦賽等國際大型體育賽事上奪得優異的運動成績、為國爭光,開始重視對運動訓練實踐的探索,并不斷取得新的突破。其中有效的訓練方法對提高運動員運動成績有決定性的因素,研究馬拉松運動競技水平的過程,也是對其相應的訓練方法不斷認識的過程。目前,在馬拉松訓練方法變革的過程中,對提高運動競技水平做出突出貢獻的訓練方法主要有:持續訓練法、法特萊克訓練法、間歇訓練法、高原訓練法、馬氏訓練法、組合訓練法。本文主要是對目前關于馬拉松訓練方法研究現狀進行總結歸納,結合運動生理學有關理論對其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初步剖析,并分析其存在的優缺點,將有助于我們了解我國馬拉松的研究現狀,更好地將訓練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同時為我國馬拉松運動的進一步開展提供借鑒性參考。
1.1.1 持續訓練法的研究
現代的運動訓練學和各專項訓練學中的訓練方法大都來自于運動訓練實踐,關于馬拉松訓練方法也不列外,也是優秀的教練員、運動員以及體育科研人員在運動實踐中不斷的摸索出來的,較早把馬拉松訓練的方法進行理論總結、出書的是一些前蘇聯的學者,人民體育出版社在1956年3月出版了“馬拉松賽跑”(前蘇聯,弗·瓦寧所著),當時對其訓練方法也沒有確切的解釋,只是把當時訓練內容描述出來,在基于對中長跑原始認識的基礎上,為適應比賽而采取的訓練方法,跑是運動員的唯一練習手段即現在的持續訓練方法(20世紀初)。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競技水平的不斷提高,各教練員、運動員和科研人員對持續訓練法有了更深的認識,田麥久、文超等人對“持續訓練”做了詳細的闡述,并根據速度、時間的不同對持續訓練法進行分類,指出每種訓練類型的應用特點。目前持續訓練法在體能主導類尤其是馬拉松運動項目中的應用相對比較常見,馬拉松項目屬于體能主導類項目,其專項身體素質與持續訓練法所發展的一般耐力素質基本相吻合,跑速較慢,對機體刺激較小,對提高運動員有氧運動能力有重要的作用。但這種長時間的持續訓練法訓練手段較為單一,往往導致運動員對這種單調乏味的訓練產生厭倦心理。
1.1.2 法特萊科訓練法
20世紀50年代“法特萊克訓練法”由瑞典霍邁爾根據當時的具體條件正式提出,它的基本跑法是:運動員選擇一些野外的場地,用不同的速度,不斷變換距離跑進。當時瑞典中長跑教練員候馬運用此訓練方法培養出兩名世界優秀的中長跑運動員:哈頓和安德森,他們當時一英里跑的速度分別是:4'4.1"和4'4.8"。一開始,很多人認為這是不合理的,但到1939年9月芬蘭的泰·梅基采用法特萊克訓練法創造了10000m29'02"的好成績,比之前自己的成績提高了13.6%,經進一步證實有一定的科學道理,后來被逐漸引用到馬拉松當中。
其實,“法特萊克訓練法”就是持續訓練法較為典型的一種形式之一,選擇在訓練環境不穩定、路線不明確的場地進行訓練,可以緩解運動員在訓練過程的產生的單一、枯燥的心理,有利于提高運動員訓練的興奮性,更接近大自然,可以推遲疲勞的出現。但,法特萊克訓練法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運動員在訓練環境不穩定、路線不明確的場地進行訓練,不能很好的培養運動員的速度感;運動動員憑自己的感覺來控制訓練內容,難以嚴格執行訓練計劃。
1.1.3 間歇訓練方法
間歇跑訓練法為捷克斯洛伐克的埃·扎托皮克在1940年前后提出的,一開始被應用到中長跑訓練中,當時德國著名的中長跑教練員在埃·扎托皮克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此種訓練方法,并培養出一批優秀的運動員,像當時的魯道夫創造1'47"的800m優異成績。后來又經研究所驗證,它的主要特點是通過交替進行既定速度的平地跑及短暫的休息期,使心臟得到加強,后來逐漸被應用到馬拉松訓練當中。日本的筑地美孝和我國著名學者田麥久根據間歇時間的不同對間歇訓練法進行分類,并指出不同類型間歇訓練應用分析。
由以上總結得出:間歇訓練法是在兩次練習之間安排一定適當時間休息,通過交替進行既定速度的平地跑及短暫的休息期,使心臟得到加強,進而提高了運動員速度耐力。但間歇訓練法在實際的訓練應用中,間歇方式、間歇時間、負荷安排以及重復的次或組數等因素都會對訓練效果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目前關于運動員比賽周期中何時采用間歇訓練法;在不同的訓練周期選擇那選間歇類型;如何安排訓練強度、間歇時間等等還沒有統一的說法,教練員主要根據自己的經驗以及運動員的練習目的、運動水平以及運動員個人特點等來安排。
1.1.4 高原訓練法
在1968年墨西哥城第十九屆奧運會上,多數中長跑、馬拉松項目被肯尼亞選手所包攬,令世人為之震驚,隨即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經研究表明,肯尼亞、埃塞俄比亞是東非兩個相鄰地處高原地帶國家,運動員長期在這種空氣稀薄環境中堅持系統的訓練,運動員的體內糖代謝的調節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高,使運動員額外增加了一定的附加刺激(如氧壓變化和缺乏氧氣等),使機體產生適應性。后來北京體育大學的何慶忠、凱伯等人對肯尼亞、埃塞俄比亞運動員生活習慣和高原訓練的優勢進行了分析,再次證明其中長跑項目的優勢所在,隨之高原訓練逐漸被人們所認可。
隨著競技體育的快速發展和各交叉學科對體育競賽項目訓練的影響,許多學者為充分挖掘人類運動的潛力,把運動生理、運動生化、醫學等學科運用到馬拉松訓練研究,如胡楊、黃亞茹的“耐力訓練的新方法——高柱低訓”;劉海平、胡楊、田野、胡榮、孔兆偉、胡楊、田野、陳效科、李俊濤、曾凡星等人的高原訓練實驗研究和應用等等。他們不斷加強技術創新,提高體育科技解決體育運動實踐問題的能力和水平。不斷推出優秀的科研技術成果,更好的服務于體育運動實踐。
目前,國內外論述高原訓練的文章也越來越多,大多數人對高原訓練可以取得成效已不再持懷疑態度,世界許多優秀中長跑運動員利用高原條件進行訓練,并嘗試不同的高原訓練模式,不管是高住低訓還是低住高訓,但目前對它們優缺點之分尚沒有明確的分析,大多數的文章是論述從平原到高原訓練的身體反應及如何適應的問題,而對生長在高原上的教練員如何合理安排運動員在高原上進行的訓練系統研究類的文章卻不多見。云南田徑隊的蘇文仁通過自己親身參與優秀馬拉松運動員在高原年度訓練的整個過程,對高原訓練的認識進行了一個簡單的匯總描述,沒有做系統的研究。
1.1.5馬氏訓練法
20世紀90年代初,馬家軍的訓練方法在我國運動訓練和競技歷史出現了重大突破,也可以說是一次具有歷史意義的革命。馬俊仁率領的弟子在1993年8月斯圖加特第四屆世界田徑錦標賽上獲得了中長跑的優異成績。“馬家軍”雖然在國內外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績,但是對于馬家軍采取的訓練方法是否科學,國內體育界一直存在著爭議。后來一些學者對其訓練方法科學性、可行性做了詳細的研究分析,如:潘秋萍、黃偉業、弋戈等人。
通過對馬氏訓練法分析總結得出:其主要特點是利用祖國傳統的醫學與現代科學訓練相結合,充分挖掘了人體運動的潛能。從訓練內容安排上來看,馬氏訓練法過于注重“三從一大訓練原則”,雖然在運動員的營養和恢復上充分利用我國傳統的醫學和現代科學訓練相結合的原理,但運動員的精力是有限的,長期大運動量的訓練,往往忽略了運動員其他身體素質練習,運動員的受傷幾率較大相應運動年限也在減小,隨著人們對科技的發展和人對各種訓練方法的充分認識,這種訓練方法逐漸被否認。
馬拉松訓練方法的應用不管是從一開始的“持續訓練法”“間歇訓練法”還是現在“組合訓練法”,都是人們在伴隨著馬拉松運動競技水平不斷提高對訓練方法不斷認識的過程。今后,隨著新技術、新材料、新理論、新方法的廣泛應用,馬拉松訓練方法使訓科學水平將會得到大大提高,人類長跑的極限能力將會得到充分的挖掘,訓練系統全面的規劃,短期目標與長期目標的結合,科學的安排與控制,合理的膳食搭配,科學監督和科學管理,系統論、控制論、生理、生化、生物力學等學科知識將會在科學訓練和研究得到充分的體現,高度重視多種競速能力的協調發展和互補作用。把訓練過程、疲勞與恢復、身體訓練、心理訓練和科學管理溶為一體。
[1]文超.田徑運動高級教程修訂版[M].2版.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3:320.
[2]谷崎.體能訓練的基本理論與方法[M].西安:西北工業大學出版社,2010:19,95-97.
[3]朱衛東.漫談法特萊克[J].廣西體育科技,1995,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