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蘭芳(上海市西南工程學校 上海 201100)
體育課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學科,它的教學目的是增強學生的體質,引導學生樹立健康的觀念,培養終身運動的意識,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展。體育教師在課上要及時發現體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合理選擇教學手段,把握好練習密度和運動負荷,避免練習密度和負荷過大或過小,掌握練習密度和運動負荷的內涵。從學生自身身體條件出發,充分發揮自身的主導地位,引導學生合理進行體育訓練,真正實現體育課的教學目標,使學生的體能和綜合素質得以發展。
體育課堂的練習密度是指一堂課中合理利用的時間與課堂總時間的比例關系,一堂課的進行包括教師的指導工作、組織活動、學生練習、學生之間的互動與探討以及學生休息等環節,教師教課與學生學習的總的時間與一節課總時間的比值就是練習密度。從這個比例公式中,我們可以得出結論:一堂課的練習密度越大,則課堂效率越高。
體育課堂中教師要合理把握好練習密度,合理利用時間,從整節課中各個環節入手,充分安排練習活動,確保學生有充分的聽課、運動和休息時間,達到練習密度的最大化,提高課堂效率。
體育課堂中的運動負荷由運動量和運動強度兩部分構成,它是指學生在運動練習過程中,人體所能承受的生理負荷。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了解本班學生的身體條件,以學生年齡特征和身體條件為基礎,合理安排適合學生自身狀況的運動負荷,做到因材施教,進一步提高教學效果。
在教學中對每位學生規定一定的運動量,讓其在規定時間內完成,通過對學生機體、力量等的訓練方面,使學生的運動強度得以提高。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設計科學的訓練方法,合理把握運動負荷,全面促進學生的身心發展,增強學生的體質。
3.1.1 目標性
體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認真研讀體育教材,明確教學目標,設計具有時效性、科學性、目的性的訓練活動,要體現出教學內容的思想性和啟發性。
3.1.2 合理性
訓練目標要具有合理性,避免過高或過低,如果目標設置過高,會打擊學生的積極性,例如,在練習跳高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嘗試各種跳躍動作,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此基礎上練習跳高動作。
3.1.3 方法性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明確重難點,選擇的教學內容應當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對不同階段的學生要安排不同的訓練內容,可以用語言或動作來啟發學生對關鍵動作的理解,通過模型、掛圖、視頻等增加學生對動作要點的直觀性感受。讓學生在練習的過程中體驗成功的喜悅感,進而提高課堂練習密度。
一堂課的組織過程包含調整隊形、收發器材、交換作業地點等,這些環節占據了一定的時間,直接影響到練習密度。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應當盡量減少不必要的隊形調整,可以利用課間時間準備好教學用具,節約組織時間,通過循環練習、連續教法等來增加運動形式,設計多種運動項目,有效利用體育器材,激發學生的練習積極性,使他們自覺參與到練習活動,提高教學效率。一些高強度的運動項目,如投擲、跳遠等,練習時間比較短,在整節課中應該控制在30%以內,保持練習密度的均衡性,教學內容要與教學目標相適應,避免出現盲目增加練習密度的現象。
把握體育課堂中的練習密度,教師還應當充分利用課堂練習時間,在課堂中把握好學生的練習實際,用恰當的方法使學生更好的掌握動作技能,提高練習密度。在課堂教學中要注意精講多練,盡量減少學生聽和看的時間,突出教學重點,讓學生盡快掌握動作技能,增加練習的時間。連續教學法可以增加學生的練習興趣,學生在不斷的練習中鞏固技能。
合理把握體育課堂中的運動負荷,能夠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同的運動項目具有不同的運動負荷,教師需要合理設計運動負荷,以提高教學質量。
4.1.1 采取觀察、詢問及個體表象表現法
教師要根據學生的性別、身體條件、運動能力等,安排適合每位學生的運動負荷。可以通過觀察法、詢問法和脈搏測量法來了解學生的運動情況。每項運動結束后,教師要采用觀察和詢問的方法,了解學生鍛煉后的感受,對學生的精神狀態做出判斷,以學生的主體感受為依據來合理調整運動負荷。
還可以教師可以通過學生的出汗量、表情、臉色等直接判斷出學生對運動負荷的承受情況,例如學生額頭有較少汗珠、臉色紅潤,表示學生承受的負荷較小,若學生臉色發白、滿頭大汗,則表示學生的運動負荷承受量較大,需要做出調整。教師要時刻關注學生的運動情況,以學生為主體,合理把握運動負荷。
4.1.2 更變教學項目方式
在體育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改變練習的內容來自行調整運動負荷,例如練習一百米快跑后,學生的心率在每分鐘180次以上的水平,學生重復練習快跑就會失去運動興趣,這時可以用跳高、跳繩等運動負荷相差不大的運動來代替跑步,使學生保持一定的負荷量。
4.1.3 采用不同教學方法
教師要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合理調整練習密度來達到調節運動負荷的目的,例如一堂復習課的練習密度應該控制在30%到40%之間,通過交替練習的方法增加學生的運動興趣,具有相同運動負荷的訓練項目交替進行,達到訓練的目的。
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實行分層教學,以中等體育運動能力的學生為基準,體現出運動負荷的差異性,重視學生身體機能水平之間的差異。例如快速跑完100m后,測量學生心率水平,有的達到180次每分鐘,有的則只有170次每分鐘,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合理安排適合學生的運動強度和運動量,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對體育運動的需求,合理調整運動負荷,增強學生的身體素質。
總而言之,體育課堂中的練習密度和運動負荷是衡量體育教學質量的重要指標,如何把握體育課堂中的練習密度和運動負荷,已經成為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課題。學校要想提高體育課的教學質量,就應當充分認識到練習密度和運動負荷對于體育教學的重要性,從學生本身的身體條件出發,合理安排體育課教學內容,把握好練習密度和運動負荷,使學生得以全面發展,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達到體育課教學的目的。
[1]何斌.阿壩師專體育系學生校內體育教學能力實習研究[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1):117-119.
[2]黃安泉.中學生體育鍛煉態度與習慣的調查研究[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1):123-125.
[3]王英武.體育教學最優化的理論探析[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1(3):211-213.
[4]魏敬言.淺談體育課教學過程中的學法指導[J].安徽體育科技,2001(4):152-153.
[5]王曼真.初中體育教學中運動負荷的調控探討[J].科技創新導報,2010(24):176-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