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軍
(華中師范大學 湖北武漢 430079)
進入21世紀,我國經濟的發展、社會的轉型、各行各業對人才的需求朝著“一專多能”的方向發展。體育事業也不例外。然而由于各大高校運動訓練專業生源的擴招,學生就業崗位日趨狹窄,社會對體育人才“一專多能”的要求,再加上高校畢業生的順利就業是各大高校提高知名度以及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所以各大高校改革運動訓練專業培養體制成為勢在必行的事情。
培養目標是指教育目的在各級各類學校教育機構的具體化。不同的社會領域和不同社會層次的需要決定了培養目標的不同,它隨著受教育對象所處的學校類型、級別的改變而改變。正因為社會上三百六十行,行行不同,各行業又分不同層次,就產生了不同的人才需求,再加上不同年齡層次受教育者的學習需求也不同,所以就需要建立各級各類學校。各級各類學校要完成各自的任務,培養社會需要的合格人才,就要制定各自的培養目標。國家教育部2001年下達了《普通高等學校本科運動訓練專業規范》條例,其中進一步確定的業務培養目標是:培養具備競技運動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掌握從事專項運動訓練的基本能力,從事運動訓練教學、科研、管理等方面的高級專門人才,主要就業去向為各級體校、運動隊和體育管理部門。
從表1[1]可以看出:我國大部分體育院校把教練員、運動員、專項教師等籠統地作為運動訓練專業的培養方向。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經濟、信息、服務的不斷發展與完善,許多新興體育行業的出現,對體育行政人員、體育新聞人員、體育管理員、體育經濟人產生了大量需求;再有當今中國體育界里參與的群體主要以健身娛樂為主的群體,其中中年和老年人居多,中年人多出入高檔的體育健身會所,中國的老齡化日趨明顯,然而中國的傳統養生經久不衰是老年人這個特殊群體的最愛。由此可見培養目標與社會對體育人才的需求之間的矛盾,造成了運動訓練專業的學生,畢業也就意味著失業。
近年來,各院校入校學生的運動技術水平逐年下降[2]。究其原因,一是院校之間日益激烈的生源競爭;二是退役運動員出路的增加。這些都使運動訓練專業的生源逐步從以運動隊為主逐漸放寬到普通中學。由于生源質量的下降,普通中學的學生競技能力只有二級水平,達一級者很少,其文化底蘊相對較高,但是競技能力差,實踐經驗不豐富。運動隊的學生競技能力好,實踐經驗豐富,而文化底蘊不如普通中學生。然而各大高校培養目標為從事運動訓練教學、科研、管理等方面的高級專門人才,但是生源的競技能力、實踐經驗、文化底蘊存在差異。而高校在培養時沒有做出細化的培養目標,培養時進行統一培養造成培養的人才的質量下降。生源的擴招學生規模的擴大,有些學校由于硬件建設不齊全,師資力量不雄厚培養的學員不夠專業,這必將導致人才的流失浪費,給社會也會帶來一定的壓力負擔。
從表2[3]可以看出:運動員大學生就業帶有明顯的“企業類別歧視”,尤為青睞國家機關、國有企業這樣的收入穩定、待遇高、福利水平好的國有單位。
通過表1和表2的結果可以看出:學校的培養目標沒有深入學生思想中去,學生的就業觀沒有切合實際社會需要,導致教育與就業的失調,大量運動訓練專業的學生畢業后就失業。出現上述原因是運動訓練專業學生的家庭環境普遍比較優越,對社會現狀認識不清以及社會實踐經驗不足,有些學生通過家庭親友的幫助在畢業以后接手家族事業或者進入事業單位。運動訓練學生對自己的期望值如此高,但是其實際實踐能力到底怎么樣。經過訪談后得知:每年實習生回來后大多數的指導老師普遍對運動訓練專業的學生評價不高,實踐教學能力差,師表儀態還有待加強,語言表達能力低。然而使學生對社會現狀認識不清,對自己期望值要求過高,以及社會實踐經驗不足的原因是,學校實踐課程開設的不夠,思想政治教育不深徹,學校社團沒有發揮到應有的作用,沒有充分實行“以人為本”的理念。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口壓力的增加,社會競爭也日益激烈,社會對人才的能力要求不斷提高。因此“一專多能型”綜合人才成為高校的重要培養目標。這類人才既要具有體育教育專業學生較高的教學能力,又要具有運動訓練專業學生較高的專項訓練能力。社會的需求,使運動訓練專業學生應具備品德教育能力、專項訓練能力、科研創新能力、組織管理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專業知識學習能力[4]。但是運動訓練專業學生的課余生活主要是打球、打游戲、逛街,很少進行學科課程的自主學習和術科課程的自主練習,大部分二級以上的運動員進入學校以后運動成績普遍下降,體重普遍增加。社會實踐經驗的不足,運動技能能力的停滯不前,離不開學校的管理和學生自身存在的思想問題。
運動訓練專業學生的學習動力和學習成績普遍不理想。對華中師范大學體育學院運動訓練專業的2010級和2011級共108位男生進行學習情況調查后得知:《運動生理學》不及格率11%,《運動解剖學》不及格率15%,《大學英語》不及格率高達33%,《運動醫學》不及格率24%,《體育概論》不及格率在15%。這種高比例的不及格率都是不正常的。如《運動醫學》它是一門綜合性學科,又是一門實用性學科,對從事體育項目的學生、教練、老師都有很大的作用。然而要想學好《運動醫學》,掌握這門課程的主要方法是理論和實踐的結合,學生在上課時不理解學習內容,課后又不及時復習,僅靠考試前的死記硬背,其結果就是不能掌握這門課程的精髓。英語四級(325分)達不到的學生不能按時畢業。就上述的《大學英語》高不及格率,學生又要學習專業技術、專業理論,還要在有限的學時內通過考核,這對于英語基礎較差的大多數運動訓練專業學生而言幾乎是不可能的。究其原因,首先是不合理的課程安排。如在大一1年中,有的學生一共修了20幾門課程,大一1學期的教學周只有30周,在如此短的時間里,學生要學習并達到一定的掌握程度,存在較大的難度。還有些學生在進行本專業的學習的同時,在輔修第二學位,輔修的專業大多是法學、新聞、經濟學、管理學、心理學等,學生在完成本專業課程的同時還要學習第二專業,這雙重的學習壓力必將使得一大部分學生中途放棄輔修,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更加不合理的是輔修課程與本專業的學科課程和術科課程沖突。在運動訓練專業學生中如此開展課程,怎么會培養出優秀的體育科研人員。
出現上述問題是由于學校教務處的排課混亂,教師為了方便自己的上下班將課程調的不合理;由于學科課程的發展衍生出許多小課程,如《運動醫學》里面包括著運動損傷、康復、按摩等,后來又出現了《運動康復學》、《按摩與推拿》這些新課程,無疑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負擔。由于單招生的文化需求低,在招生時沒有對英語分數做要求,入學后由于英語底蘊差導致很多學生重修《大學英語》。對于輔修第二專業的學生,沒有對其進行嚴格考察監督,對學生的學習能力、自律能力評估不嚴。
目前在課程設置上,我國的運動訓練專業與體育教育專業非常近似,如運動生理學、運動解剖學、運動心理學等都是二者的共有課程,這使運動訓練專業培養目標的需要難以得到滿足[5]。但是培養目標的不同而課程設置上的相近,這會造成運動訓練專業的學生在想從事教育行業時產生巨大的壓力,普通中學更加青睞文化素養相對高的體育教學專業的學生。
出現學科設置與專業混雜的問題是由于運動訓練專業主干課程發展不完備,課程門數較少,專業特色不突出,師范院校和綜合大學因生源和辦學資源的限制,對體育教師、社會體育指導員等復合型體育人才的培養比較重視[6],卻往往忽略了教練員、運動員等專業人才的培養。
面對生源與培養目標的矛盾,各大高校在培養時可將培養目標細化如北京體育大學根據生源的特色細分為四種不同的培養目標,分別適用于普通的在校學生、退役的運動員、在役的運動員和3+1校外生;上海體院和南京體院劃分相對簡單,依據運動技術水平和競技體育比賽的需要劃分為普通班的培養目標和競技班的培養目標[7]。高校間加強聯合辦學,推進持續發展,嚴格監控招生過程提高招生質量。
面對學生的個人期望與培養目標的矛盾,高校應充分結合社會需求,哪怕是國有企業,高校也都有單位體育俱樂部,學校體育俱樂部可以使學生從這方面培養發展,充分的做到“以人為本”的培養理念,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綜合運用能力。課程和培養體系上如果加重了這些操作能力和運用能力的培養,就能滿足社會的需求,促進更多的運動訓練專業的學生就業。
面對課程的不合理,教師在教學中應采用合理的教學法,充分考慮運動訓練專業學生的特點,注重學生的理解,加強課后的復習指導。然而作為學生,也要克服不注重理論學習的思想,要注意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生活作風,結合課程特點,真正地下苦功夫提高自己的學科水平。嚴格把關輔修專業的學生學習情況,并結合輔修課程的特點培養面向體育行政、體育新聞、體育管理等行業的復合型人才;招生時合理劃分英語分數線。
面對學科設置與專業混雜的矛盾,高校在培養時要結合社會需求改革現有人才培養體制,促進體育部門與教育門的有機結合,在實踐中探索“體教結合”的制度創新。
社會是不斷發展改變進步的,任何事物都不會一成不變。雖然運動訓練專業在過去的幾十年里面培養了大批的體育方面的人才,但是社會的發展改變使得運動訓練專業的培養出現了一系列的矛盾,表現在社會需求與培養目標之間、生源與培養目標之間、學生的個人期望與培養目標之間,以及不合理的學科設置、混亂不科學的專業培養等問題,最終導致運動訓練專業學生畢業就意味著失業。針對上面客觀存在的問題,各大高校應當積極探索運動訓練專業人才培養規律,在招生政策、培養目標、課程設置等方面,必須與時俱進,沖破舊觀念的束縛,以社會主義市場需求為導向,在運動訓練專業人才培養上進行優化,構建一嶄新模式,使運動訓練專業取得更大的發展。
[1]魯長芬,蘇震,王建.我國高等體育院校運動訓練專業培養目標的整合研究[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6(1).
[2]魯長芬,王建,羅小兵,等.運動訓練專業改革的問題、原因及策略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1(1).
[3]蘇連勇.體育社會問題域控制[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7.
[4]王琳.對運動訓練專業學生能力結構的思考[J].科教文匯,2011(4).
[5]魯長芬,王建.從美國體育院系課程改革看我國運動訓練專業課程體系的改革[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3(1).
[6]王紅雨,張慶文.我國體育院校運動訓練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現狀與建議[J].體育科研,2007,28(6).